閆麗雅 賴文惠 莊仁妹
福建醫科大學腫瘤臨床醫學院 福建省腫瘤醫院胃腸腫瘤外科,福建省福州市 350014
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病灶主要位于直腸部位,給機體健康及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1]。目前臨床對直腸癌主要采取手術治療,對疾病康復及生存質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但直腸癌并高血壓在手術治療中的風險更高,且血壓水平可能會影響術后康復情況,故對于直腸癌并高血壓患者需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2]。早期膀胱功能鍛煉+健康教育重視機體的康復功能鍛煉,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加快病情康復速度[3]。鑒于此,本文就早期膀胱功能鍛煉+健康教育用于直腸癌并高血壓手術治療患者的干預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直腸癌并高血壓患者84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2例。實驗組中男28例、女14例;年齡38~78歲,平均年齡(56.73±10.28)歲;腫瘤直徑1.03~6.28cm,平均腫瘤直徑(3.56±1.24)cm。對照組中男30例、女12例;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56.34±10.11)歲;腫瘤直徑1.05~6.32cm,平均腫瘤直徑(3.59±1.23)cm。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次研究得到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患者及家屬同意加入此次研究。納入標準:經腸鏡檢查、病理學檢查診斷為直腸癌,并且符合《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北京)》[4]的診斷標準;并發高血壓,并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5]的診斷標準;年齡38~78歲者;同意擇期行手術治療者;術前未接受其他抗腫瘤治療者;術前肛門括約肌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并發結腸癌、胃癌等其他惡性腫瘤者;直腸癌病灶出現腹膜、盆腔等轉移者;存在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或全身代謝性疾病者;并發完全性腸梗阻者;不符合手術治療指征者;精神異常或存在認知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具體措施為:入院后,加強病情觀察,告知患者手術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術畢告知患者手術結果及術后注意事項,每天更換接尿袋并采用碘伏棉球擦拭會陰部位,等病情穩定后鼓勵其進行常規康復訓練。
1.2.2 實驗組展開早期膀胱功能鍛煉+健康教育。詳細措施為:(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主動與其接觸,熱情向其介紹科室和病房環境,叮囑其食用低渣飲食,并注意營養。通過發放小冊子、圖片資料以及口頭教育等方式向其介紹直腸癌和高血壓的相關知識點,重點強調早期膀胱功能鍛煉對病情康復的積極作用,注意科普時盡量采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幫助其理解。堅持低鹽低脂的飲食原則,術前調整血管緊張素酶抑制劑或β受體阻斷劑的劑量,術后堅持服用降壓藥物,教會患者血壓測量方法,根據血壓水平調整藥物劑量。(2)早期膀胱功能鍛煉:①手術前3d引導患者進行功能訓練:a.肛門收縮訓練:告知患者排便后收縮尿道和肛門肌肉,確保肌肉處于緊張狀態,維持15~20s,逐漸放松后再次收緊,重復練習上述動作。b.尿道括約肌收縮訓練:分階段完成排尿過程,具體過程為排尿—停止—再排尿—再停止,按照此流程反復排尿,直到尿液排凈。c.腹肌訓練:引導患者在吸氣時收縮腹肌,呼氣的時候放松腹肌,1次呼吸—吸氣過程維持3s,8~10次為1組,1d訓練4~6組。d.盆底肌訓練:在下肢、臀部以及腹部肌肉不收縮狀態下,自主收縮盆底肌肉,收縮時間維持5~10s,10~20次為1組,1d訓練3~5組。②術前1d指導患者進行屏氣訓練:采取坐位姿勢,身體微微前傾,深呼氣后屏氣,然后慢慢呼氣,呼氣時能增加胸腔的內壓力,此時向下用力做排便動作可順利排出尿液。③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臥床開展肛門收縮訓練、尿道括約肌收縮訓練以及腹肌訓練,訓練方法與術前相同,3次/d,根據身體恢復情況調整訓練方案,增加訓練次數,延長訓練時間。④個性化放尿指導:定時夾閉患者的尿管、打開接尿袋,引導其自主排尿,每間隔3h進行1次自主排尿訓練。若是存在明顯尿意,可隨時放尿,直到拔除尿管,以鍛煉其膀胱收縮功能。根據尿意或膀胱充盈程度確定放尿時間,并指導其訓練膀胱內外括約肌,在放尿時家屬可協助患者采取蹲廁方式順利排尿,讓其產生排尿感受和排空感受。
1.3 觀察指標 (1)術后并發癥:仔細記錄尿道感染、尿潴留及吻合口瘺的例數,統計并發癥發生率。(2)于術后1個月評價膀胱功能,判斷依據:①膀胱功能正常為Ⅰ級;②膀胱功能輕度障礙,殘余尿量低于50ml為Ⅱ級;③膀胱功能中度障礙,殘余尿量超過50ml,為Ⅲ級;④膀胱功能重度障礙,發生尿失禁或尿潴留等不良事件,為Ⅳ級。記錄Ⅱ級、Ⅲ級、Ⅳ級的例數,計算膀胱功能障礙發生率。(3)血壓水平:干預前與干預2周后,利用歐姆龍上臂式電子血壓計[廠家:金星紅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型號:HEM-9200L]測量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

2.1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39,P=0.004<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2.2 兩組膀胱功能對比 實驗組膀胱功能障礙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473,P=0.002<0.05),見表2。

表2 兩組膀胱功能對比
2.3 兩組血壓波動情況對比 干預后,兩組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均下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壓波動情況對比
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目前尚未明確其發病機制,可能與飲食習慣、社會環境及遺傳因素等相關[6]。隨著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直腸癌的患病人數不斷增加,已成為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原因[7]。對于直腸癌患者,臨床主張手術治療,且手術治療效果良好,但直腸癌多見于中老年人群,大多數直腸癌患者常并發高血壓,手術治療的風險較高,術后康復效果不理想,需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8]。
既往臨床對直腸癌并高血壓患者主要采取常規護理,但無法達到預期的干預效果,導致臨床應用范圍受限。早期膀胱功能鍛煉+健康教育是近年來新興的干預措施,其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通過評估其病情變化情況,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和早期膀胱功能鍛煉措施,加快病情康復速度[9]。黃娜等[10]研究表明,膀胱功能鍛煉能恢復宮頸癌手術患者的膀胱功能,這與本文結果相似。本文發現,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與膀胱功能障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早期膀胱功能鍛煉+健康教育的干預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是:相較于常規護理,早期膀胱功能鍛煉+健康教育有步驟、有計劃地指導患者進行肛門收縮訓練、尿道括約肌收縮訓練、腹肌訓練,有利于膀胱肌肉的舒張和收縮,提升盆底肌的收縮功能,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減少尿潴留、尿道感染的發生[11]。提供個性化排尿指導,可有效形成反射性膀胱,修復盆腔的自主神經,改善膀胱的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恢復自主排尿[12]。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收縮壓與舒張壓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王春營等[13]的研究報道相似,提示早期膀胱功能鍛煉+健康教育能降低患者的血壓水平。分析其原因是:早期膀胱功能鍛煉+健康教育注重健康宣教,通過口頭教育、書面表達等方式向患者介紹直腸癌和高血壓的相關知識,重點介紹合理飲食和遵醫囑用藥對改善血壓波動現象的積極作用,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進而降低血壓水平[14]。由于此次納入的數據較少、隨訪時間較短,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差,今后需擴大樣本數量、延長隨訪時間,為直腸癌并高血壓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模式。
綜上所述,早期膀胱功能鍛煉+健康教育用于直腸癌并高血壓的效果顯著,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減輕膀胱功能損傷,控制血壓水平,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