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娜 肖 琴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省廈門市 361000
乳腺癌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惡性腫瘤發病率的10%左右,40~60歲女性或絕經前后其發病率達到高峰[1]。它的發病與遺傳因素關聯較大,而乳房腺上皮組織病變是乳腺癌的預警信號,其臨床癥狀多表現為乳房腫塊、乳頭內陷、胸劇痛等,是嚴重威脅女性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惡性腫瘤之一[2]。臨床上多采用改良根治術作為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生存獲益,相關數據顯示,在我國早期診斷的乳腺癌經積極治療后其5年生存率高達85%以上[3]。但術后患者乳腺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患者出現心理應激的情況增加,因此乳腺癌術后護理方式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患者心理情緒的緩解效果。本文通過對乳腺癌患者術后應用協同護理結合心理疏導的聯合干預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旨在使乳腺癌患者術后的負性情緒得以切實緩解,并進一步強化患者術后的康復訓練依從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20年5月—2021年6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4例作為觀察對象,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且均為女性,所選患者均經病理檢查證實為乳腺癌。其中對照組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6.65±3.43)歲,體質量指數(BMI)19~28kg/m2,平均BMI(22.98±4.02)kg/m2;腫瘤分期:Ⅰ~Ⅱ期34例,Ⅲ期13例。觀察組年齡32~66歲,平均年齡(46.87±3.52)歲,BMI 18~28kg/m2,平均BMI(23.11±4.05)kg/m2;腫瘤分期:Ⅰ~Ⅱ期32例,Ⅲ期15例。本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實施。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研究可行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9年版)》[4]中相關診斷標準;手術可耐受度較高者;首次化療者;對自身病情了解,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合并認知、精神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者;哺乳期患者;合并其他腫瘤疾病者;個人原因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術前相關準備,術中對患者生命體征實時監測,術后將手術情況告知患者及家屬,讓患者對自身的身體狀況大致了解,對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進行常規監測,向患者及家屬簡單講解術后注意事項、常見并發癥及預防,發放健康宣教手冊,疏導患者負面情緒,并對患者的飲食及康復訓練進行簡單指導。
觀察組患者采用協同護理+心理疏導的聯合干預模式。(1)協同護理干預:①組建協同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由1名乳腺癌專家、1名乳腺癌主治醫師、3名乳腺科主管護師共同組成,干預方案的制定及工作職責的分配由小組成員共同商討完成,研究開始前需對小組成員進行協同護理模式的專業培訓,培訓時間為1周。②制定協同護理方案,干預方案以患者實際病情情況及心理情緒為依據來制定,以確保方案的個性化和針對性,使家屬在護理工作中的參與度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有助于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并積極配合。③開展疾病認知教育宣教活動,將專家知識講座及一對一宣教進行有效結合,一對一宣教由主管護師來完成,知識講座由乳腺癌專家主講,主治醫師輔助專家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惑,患者及家屬都需要參與其中,這樣才能使認知教育達到預期效果。④落實協同護理方案,術后向患者及家屬發放功能康復訓練手冊,指導患者做握拳、伸指等簡單的臥床訓練;術后24h臥床期間指導患者做簡單易行的下肢功能鍛煉,即踝泵運動,反復練習屈伸和繞環動作,該運動可對下肢靜脈血栓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練習5~10min/h,5~8/d;術后2d向患者播放相關功能訓練的教學視頻,并講解訓練獲益;術后3~5d引流管拔除后以患者實際臨床指征引導患者進行摸耳、側肩等訓練,家屬要陪同并監督患者完成每一階段的康復訓練,主管護師同時要對患者的康復訓練情況詳細記錄,以便對康復效果的評估更加準確。(2)心理疏導干預模式:①家屬親情心理疏導,術前對陪護家屬進行簡單的護理培訓,使患者及家屬能夠親身感受護理工作的參與感,同時將術前陪護的重要性向患者進行深入講解,指導家屬在與患者溝通時能夠傳遞出具有積極樂觀的話語和行為,使患者在家屬的引導和鼓勵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息。②術前心理護理,主管護師要對患者的疾病情況、性格、愛好、心理狀況及對疾病的掌握度進行系統評估,以評估結果為依據對溝通方式進行總結,對患者及家屬的不解之處和遇到的問題積極、熱情地給予解答和幫助;以發自內心的同理心傾聽患者的訴說,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所帶來的親切感,并給予患者恰當的安慰、鼓勵等,患者負性情緒得以疏導的同時護理依從性及治療效果也得以顯著提升。③術中心理疏導,進入手術室后主管醫師要主動并耐心地向患者介紹手術環境及儀器設備等,若患者仍處于緊張、焦慮等狀態,可通過握緊患者雙手、以親切的語言輕聲安撫等適當的措施進行疏導。④術后心理疏導,患者蘇醒后主管護師要第一時間傳達手術結果,并密切觀察患者心理情緒的波動情況及時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列舉預后良好的案例激勵患者重拾信心;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及傷口恢復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對傷口進行護理時手法要輕、處理傷口要細致,最大限度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1.3 觀察指標 (1)干預7d后,比較并分析兩組患者的康復訓練依從性,分為3個等級即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2)于干預前、干預7d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并分析兩組患者術后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SAS的評定以50分為分界值:正常<50分、50分≤輕度焦慮≤59分、60分≤中度焦慮≤69分、重度焦慮≥70分;SDS的評定以53分為分界值:正常<53分、53分≤輕度抑郁≤62分、63~72分≤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73分;(3)于干預前、干預7d后,采用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PTGI)對兩組患者創傷后心理應激進行評價,該量表共21個條目,可分為與他人關系、新的可能性、個人力量、精神變化和對生活的欣賞5個維度,評分范圍分別為0~35分、0~25分、0~20分、0~10分和0~15分,總分0~105分,分數高低與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PTG)呈正相關。

2.1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比較 干預7d后,觀察組患者康復總依從率為95.74%,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2.34%(χ2=9.598,P=0.002<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比較[n(%)]
2.2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7d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PTGI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PTGI各維度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7d后,兩組患者PTGI各維度評分均呈上升趨勢,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TGI評分比較分)
乳腺癌是女性群體中最常見,也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因其早期癥狀不明顯難以引起患者的重視,等發現時往往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佳窗口期,臨床上多以手術配合化療、放療等作為主要治療手段,這對患者術后腫瘤復發和轉移風險的降低及功能恢復的提升有積極影響,同時患者遠期生存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新的突破[5]。但乳房對女性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它是女性自信、交際、工作、婚姻等的重要載體,乳房的缺損使得患者自卑、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完全顯現出來,進而直接影響著患者康復和預后效果[6]。因此術后配合系統、科學的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樂觀、積極向上等心理情緒的重塑和日常生活工作的回歸有正向影響。
協同護理是以建立在現有醫療設施和人員配備的基礎之上,注重護理責任制,引導患者及家屬主動參與到護理工作的全過程,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促使護理人員臨床教育者、支持者、協調者的多重角色及職能的充分發揮和有效利用,有助于護患之間的相互信賴感日益增強及護理質量的提升,該干預模式對患者精神狀態的調節及護理依從性的提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進而對相關風險因素及并發癥發生風險的控制有重要影響[7]。心理疏導重視對患者整體性的強調,通過對患者生理指標、心理狀態等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以充足的準備積極應對患者的負性情緒并給予針對性的疏導,該干預模式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護理原則,以患者的實際病情、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心理情緒等方面著力點,并對患者的感受與認知進行糾正,積極扭轉患者頹勢的心理狀態,讓患者勇于面對自身形體的改變,為處于創傷和苦痛中的患者傳遞堅定的信念和成長的力量,進而為術后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的調節及創傷后成長水平的正向發展提供積極引導和干預[8]。
本文結果顯示,干預7d后,觀察組患者康復總依從率為95.74%,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2.34%,且焦慮及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而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協同護理與心理疏導的聯合干預模式取得的護理成效顯著,“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得以彰顯,符合患者及家屬內心最真實的期望,促使患者對自身存在價值和對生活的態度能夠實現正性轉變,而正確的認知和深刻的感悟也更能激發患者開拓新生活和嘗試新事物的自信和勇氣,進一步推動患者PTG的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性。這與秦如夢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協同護理結合心理疏導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負性情緒及康復訓練依從性有著良好的改善作用,有助于患者創傷后成長的正向發展,并為其積極心態的形成和戰勝疾病自信心的樹立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