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源 楊 娟
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 341000
脊柱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常需忍受劇烈疼痛,而靜脈自控鎮痛(PCIA)具有鎮痛作用,可減輕手術應激,有利于患者康復[1]。但PCIA的主要成分為阿片類藥物,加之脊柱疾病手術常需全麻,而全麻所使用的麻醉劑量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術后可能發生惡心嘔吐,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睡眠,進而延緩術后康復[2-3]。針對此,臨床多采用鹽酸甲氧氯普胺止吐,但此藥物使用后易引發昏睡、乏力等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健康[4]。常規護理注重術后監測病情、心理疏導等,雖能夠緩解患者不適,但在預防惡心嘔方面仍存有局限性。中醫學認為,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與胃氣上逆、胃失和降密切相關[5]。生姜具有散寒解表、降逆止嘔等功效,而臍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將姜與艾灸結合作用于臍部,借助艾灸的熱力將姜的溫中功效透入肌膚,以達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臨床對于口含生姜與臍灸結合在預防脊柱全麻術后使用靜脈自控鎮痛所致惡心嘔吐中的應用效果缺乏有效探究。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80例脊柱全麻術后使用PCIA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對照,分析口含生姜結合臍灸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全麻術后使用PCIA患者80例。納入標準:(1)擇期行脊柱全麻手術患者;(2)咀嚼功能正常,且術后使用PCIA止痛;(3)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Ⅳ級;(4)未參與其他臨床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參加此項研究。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2)對生姜過敏者;(3)臍部有炎癥或皮膚破損者;(4)口腔潰瘍者;(5)麻醉藥品依賴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51.68±4.73)歲;手術時間1~3h,平均手術時間(2.08±0.43)h。干預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51.98±4.62)歲;手術時間1~3h,平均手術時間(2.12±0.40)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護理:患者術后返回病房即開啟PCIA鎮痛泵(鎮痛泵內藥物成分由舒芬太尼100μg、尼松240mg、托烷司瓊10mg、加生理鹽水稀釋至100ml,常規輸注劑量為2ml/h)模式,病房溫度(18~22℃)、濕度(50%~60%)適宜,且術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維持其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做好管道護理及心理疏導,每隔2h協助患者進行翻身活動,并依據其病情恢復情況,指導其下床活動,若患者術后出現惡心嘔吐,需遵醫囑肌注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用藥次數依據患者病情而定。在此基礎上,干預組術后給予口含生姜結合臍灸干預:術后6h即可開展口含生姜結合臍灸干預。(1)口含生姜:首先選用日常食用的老姜,洗凈晾干去皮,切成小方塊,大小約3cm×2cm,厚度約1cm左右,術后6h左右(精神狀態好的患者可以提前到4h左右)指導其咀嚼生姜片,含至姜片無味即可吐掉,之后在患者每餐進食后指導其咀嚼生姜片2次,共干預1d。(2)臍灸:評估患者既往史、過敏史、對疼痛、熱度的耐受程度、施灸部位的皮膚情況、心理狀態,將面粉加水揉成面圈(直徑、厚度均為4cm、中間圓洞直徑1.5cm),之后將其放微波爐加熱中火15~20s;向患者講解臍灸原理及操作流程、目的等,獲得患者理解和配合,隨后協助其取平臥位,充分顯露施灸部位,此過程中需注意保暖和保護患者隱私,用清潔沙塊清潔局部皮膚,操作者手抹按摩油,在患者腹部進行經絡穴位按摩3~5min,重點按摩中脘、天樞、氣海、關元、中極穴位,力度均勻,使腹部皮膚微微發燙為宜;在患者腹部鋪清潔毛巾,將面圈放置腹部神闕穴處,予老姜末、食用鹽1∶1比例填滿中間圓洞,再將艾絨用規格模具制成錐形艾炷(直徑約2cm,高2cm),將做好的艾炷垂直放置于面團正中,然后將其點燃,并注意觀察患者情況,燃燒完第一炷緊接著更換第二炷,每炷燃燒時間大約為20min,共燃3炷;于每日上午干預1次,共干預4d(術日~術后3d)。
1.3 觀察指標 (1)惡心嘔吐發生情況:于術后0~6h、>6~24h、>24~48h、>48~72h評估惡心嘔吐發生情況,以患者術后未出現惡心嘔吐為0級;以出現惡心但未伴有嘔吐為1級;有惡心且伴有嘔吐,但嘔吐可控為2級;嘔吐次數>1次,需用藥物方可控為3級;惡心嚴重,嘔吐頻繁且難控為4級。惡心嘔吐發生率=(1級+2級+3級+4級)例數/總例數×100%。(2)使用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次數:于術后0~6h、>6~24h、>24~48h、>48~72h統計使用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情況。

2.1 惡心嘔吐發生情況 干預組術后0~6h、>6~24h、>24~48h惡心嘔吐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48~72h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4。

表1 兩組0~6h惡心嘔吐發生情況對比[n(%)]

表2 兩組>6~24h惡心嘔吐發生情況對比[n(%)]

表3 兩組>24~48h惡心嘔吐發生情況對比[n(%)]

表4 兩組>48~72h惡心嘔吐發生情況對比[n(%)]
2.2 使用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情況 干預組術后0~6h、>6~24h使用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
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24~48h、>48~72h使用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術后使用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情況對比[n(%)]
PCIA是脊柱全麻術后常用鎮痛方案,具有鎮痛效果佳、效果持久等優勢[6]。但PCIA的主要成分為阿片類藥物,使用后會抑制患者胃腸蠕動,加之脊柱全麻患者受術前禁飲、禁食、術中使用麻醉藥物等因素影響,術后惡心嘔吐等發生率較高,增加患者痛苦,延長其住院時間。針對此,臨床通常肌注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鎮吐,但使用后不良反應較多,不利于患者身體健康[7-8]。因此,采取一種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以預防惡心嘔吐、減少止吐藥物的使用至關重要。
常規護理通過術后心理疏導、康復干預、管道護理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手術對患者的影響,緩解其術后不適,但未采取相關干預措施預防惡心嘔吐,導致止吐藥使用率較高,臨床應用有所受限。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術后0~6h、>6~24h、>24~48h惡心嘔吐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術后0~6h、>6~24h使用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后>48~72h惡心嘔吐發生率相近,術后>24~48h、>48~72h使用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率相近(P>0.05),提示口含生姜結合臍灸在預防脊柱全麻術后使用靜脈自控鎮痛所致惡心嘔吐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原因在于:中醫學認為惡心嘔吐的發生多因胃氣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且受手術及患者不良情緒影響,造成氣血兩虛、肝郁氣滯,以致脾胃功能失調,從而引發惡心嘔吐。生姜味辛、性溫,具有散寒解表、降逆止吐的作用[9]。現代藥理學認為,生姜中的有效成分為姜酮和姜烯酮混合物,其具有較強的末梢性鎮吐作用,且還能夠促使腸管松弛;生姜中的主要化學成分姜烯、姜辣素,可促進胃腸運動,從而起到預防惡心嘔吐的作用[10]。臍與任脈、督脈、沖脈、帶脈四經直接相通,施以艾灸刺激,再配合姜散寒解表、溫中止吐的作用,可調節陰陽平衡,使氣血和暢,疏肝理氣,改善脾胃功能失調。同時,臍灸將艾灸、穴位、藥物三者的功效融為一體,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規格面團為介質,上置艾炷、中間圓洞置老姜末、食用鹽,在肚臍上隔姜灸,利用肚臍皮膚薄、吸收快的特點,再借助艾灸的熱力,刺激組織,以此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可改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紊亂,從而減少惡心嘔吐的發生。將口含生姜與臍灸相結合,可起到良好和胃止逆、散寒止吐的作用,有效減少惡心嘔吐的發生,從而減少止吐藥物的使用率,減輕患者痛苦,加快其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口含生姜結合臍灸能夠有效預防脊柱全麻術后使用靜脈自控鎮痛所引發的惡心嘔吐,積極控制止吐藥物的使用率,促進患者快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