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玉
(杭州茗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食品質量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和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然而,食品生產企業在質量安全管理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對食品生產企業質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食品生產企業提供指導意見,以期為提升食品生產安全質量提供助力。
食品是人類生活的基礎,食品安全直接關系人們的身體健康。在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對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視程度越高,生產出的食品質量更有保障。當食品生產企業嚴格遵循國家食品安全法規,控制生產環境、原料采購、生產過程、儲運環節等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就能有效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確保消費者食用的食品安全、健康。同時,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食品安全問題在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疾病的傳播,甚至危及生命。通過加強食品生產企業的質量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為消費者提供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有助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在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下,食品生產企業面臨的競爭十分激烈。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不僅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質,還能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質量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遵循國家標準和法規,實行嚴格的生產過程控制。企業通過投入研發、引進先進技術、完善管理體系、加強員工培訓等方式,可以提高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進而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同時,具有良好質量安全管理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市場認可。在消費者日益關注食品安全的今天,一個注重質量安全管理的企業更容易在市場上脫穎而出,增加市場份額。同時,這也有利于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高出口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食品市場的安全性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消費者利益的基本保障。食品生產企業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于通過嚴格監管和質量把關,維護食品市場的穩定和安全。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大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力度,對食品生產企業進行監管和指導,為企業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
在食品生產企業質量安全管理中,食品原材料問題是一個關鍵環節。原材料質量直接影響到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質,而目前食品原材料的監管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①原材料供應鏈較長,涉及多個環節,可能導致質量控制難度增加。供應商對原材料的質量把關不嚴,容易導致劣質或不符合標準的原材料流入市場。②食品原材料的質量安全問題還表現為農產品中農藥、獸藥殘留超標,重金屬污染,工業原料非法添加等問題。這些問題對食品安全產生嚴重威脅,可能導致食品中毒事故、慢性疾病等健康問題。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是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基礎。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仍不健全。一些企業缺乏完善的質量管理制度,相關人員對食品安全管理知識和技能掌握不足,導致質量管理水平低下。此外,部分企業未建立有效的追溯體系,一旦出現質量問題,難以追查原因,影響問題的及時解決。
食品在運輸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安全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如食品污染、變質、損壞等問題,嚴重影響食品的質量和安全。目前,在運輸監管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①部分物流企業對食品運輸條件把關不嚴,可能導致食品在運輸過程中遭受二次污染。②冷鏈運輸管理不到位,導致易腐食品惡化,影響食品安全。
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加工操作環節對食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食品生產企業存在以下問題。①生產過程中,相關人員對衛生要求把關不嚴。食品加工車間的環境衛生、設備清潔等方面存在問題,可能導致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此外,生產過程中的交叉污染也是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不同種類的食品在生產線上未能實現有效分離,容易導致食品質量受損。②生產過程中存在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現象。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外觀和口感等方面的表現,可能違規添加非法添加劑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這些行為嚴重威脅食品安全,可能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損害。
①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薄弱。一些員工對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責任心。在工作中,部分員工可能忽視衛生規定,不按照生產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從而影響食品的質量和安全。②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不足。一些企業未能為員工提供充分的培訓和技能指導,導致員工在生產中操作不當。例如,員工對生產設備的使用不熟練,可能導致設備損壞或食品質量受損。同時,員工對食品安全法規和標準了解不足,也會影響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執行。③從業人員的考核和激勵機制不健全。部分企業未能建立有效的員工考核和激勵機制,導致員工缺乏積極性,不愿主動參與質量安全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可能對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不夠重視,影響企業整體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1)建立嚴格的供應商評估和選擇制度。食品生產企業應對原材料供應商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確保其具備合法的生產許可證和良好的信譽。同時,定期對供應商進行評估,確保供應商能夠按照企業的質量要求提供優質的食品原材料。
(2)加強原材料采購的質量控制。企業應建立完善的原材料采購管理制度,明確采購質量標準,確保原材料符合相關法規和標準要求。原材料進場時,應對其進行嚴格的檢驗,確保原材料質量可靠。對于不合格原材料,要堅決予以退回,杜絕劣質原材料流入生產環節[1]。
(3)加強與供應商的溝通與合作。企業應定期與供應商進行溝通交流,共同探討提高原材料質量的方法和措施。同時,通過合同約定和現場審查等方式,督促供應商履行質量承諾,確保食品原材料的安全可靠。
(4)建立健全原材料追溯體系。企業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記錄原材料的來源、交付、使用等信息,建立完整的原材料追溯體系。一旦發現質量問題,能夠迅速追溯到責任方,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問題。
(5)關注農產品原材料的安全。企業應參與農產品產地的質量安全管理,推動農產品生產者采用綠色生產方式,減少農藥、獸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同時,企業可與農產品生產者建立產銷對接機制,形成可控的原材料供應鏈,確保原材料安全。
①企業應制定詳細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各個環節的操作規程和質量標準。這些制度應涵蓋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包裝儲運、產品檢驗等各個環節,確保食品安全管理貫穿整個生產過程。在此基礎上,還需加強對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質量檢驗,確保產品質量符合法規和標準要求。企業應配備專業的檢驗設備和人員,對食品進行定期抽檢,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②根據國際和國內標準,建立并實施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通過引入權威認證,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③企業應完善追溯體系,可通過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相關數據,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制定預防措施。企業應與政府、行業協會等部門合作,共同構建食品安全風險預警體系。
(1)制定詳細的運輸操作規程和標準。企業應根據產品特性制定針對性的運輸操作規程,明確運輸過程中的溫度、濕度、避震以及防污染等要求,確保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
(2)加強對運輸環節的監管。企業應建立健全運輸監管制度,對承運商進行資質審查,并定期對其進行評估。對運輸過程中的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調查處理,確保產品安全[2]。
(3)引入先進的運輸監控技術。企業可以利用物聯網、GPS 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控運輸過程中的溫度、濕度等環境參數,及時發現并解決運輸過程中的問題。
(4)對運輸環節進行風險評估和預警。企業應定期對運輸環節進行風險評估,識別潛在風險,并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此外,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并處理運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
(1)明確生產操作規程和質量標準。企業應結合產品特性制定詳細的生產操作規程,確保每個生產環節都有明確的操作要求和質量標準。同時,定期對生產操作規程和質量標準進行評估和修訂,以適應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
(2)為合理加大生產過程管理力度,企業需強化生產現場管理,在此基礎上,企業應實行嚴格的生產現場管理制度,確保生產環境的清潔衛生,防止產品受到污染。此外,加強對生產設備的維護保養,確保設備處于良好運行狀態,保障生產順利進行[3-4]。
(3)建立持續改進的質量管理理念。企業應建立持續改進的質量管理理念,不斷優化生產過程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通過收集和分析生產過程中的數據和問題,找出改進點,實現質量管理水平的持續提升。
(1)建立完善的員工培訓體系。企業應制定針對不同崗位和層級的培訓計劃,涵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生產操作規程、質量管理知識等方面。通過在線和線下的培訓方式,確保員工全面掌握食品質量安全相關知識。
(2)開展定期培訓和考核。企業應定期組織員工進行食品質量安全培訓,并進行考核,確保員工對食品質量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表現不佳的員工,提供針對性的輔導,增強其食品質量安全意識[5]。
(3)建立激勵機制。通過設立獎勵制度,表彰在食品質量安全工作中表現優秀的員工,激發員工積極參與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同時,對于違反規定的員工,實施懲戒措施,強化員工自我約束意識。
(4)加強員工崗前培訓。對新入職員工進行崗前培訓,確保其在上崗前掌握食品質量安全知識。通過崗前培訓,使員工更好地適應崗位要求,為提高食品質量安全作出貢獻[6]。
本文對食品生產企業質量安全管理中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據此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然而,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是一個持續且復雜的過程,還需企業、政府和消費者共同參與和努力。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進一步探討質量安全管理的創新方法和技術,以提升食品生產企業的管理水平,確保食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