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靈飛,王艷紅,劉莉丹,杜曉雪
(德州市陵城區檢驗檢測中心,山東德州 253500)
食品安全和質量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而食品檢測作為確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1]。然而,在食品檢測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質量控制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對食品檢測質量控制進行優化,提升食品檢測的準確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從而更好地保障公眾健康和食品安全。
質量控制是指在生產或檢測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控制措施,確保產品或服務達到預期標準的過程。食品安全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公眾健康和利益,因此在食品檢測領域進行質量控制至關重要[2]。質量控制旨在保證食品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重復性,同時有效地減少誤差和變異性。質量控制是根據已知的標準樣品或控制樣品,對檢測過程中的數據和結果進行驗證和比對。這些標準樣品具有已知的成分、濃度或屬性,通過與標準樣品進行比對,可以評估食品檢測方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質量控制還涉及建立適當的操作規程,并定期對實驗室設備和儀器進行校準和維護等方面,以確保其穩定性和精確度。
(1)質量控制是保障食品安全與質量的關鍵要素[3]。食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費品,其安全性和質量是公眾健康的重要保障。通過質量控制,可以確保食品檢測的準確性,使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質、添加劑超標或其他潛在危害因素,從而降低食品引發食源性疾病的風險。
(2)質量控制是遵守法規與標準的必然要求。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和標準,用以規范食品生產和檢測的過程[4]。質量控制可以確保食品檢測過程符合法規要求,使得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得到認可,并能夠與法規和標準有效對接,保證食品生產與供應鏈的合規性。
(3)質量控制有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消費者對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5]。通過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企業能夠提供高品質、安全可靠的食品產品,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信譽,增強消費者對其產品的信任度,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食品樣品在采集過程中存在采樣工具選擇不當、采樣點選擇不具有代表性、采樣時間不準確等問題,導致采集的樣品無法真實地反映整個批次或產地的情況。在樣品采集過程中,樣品可能受到外部污染的影響和樣品的提取、制備、保存等步驟未按照規范進行。這些問題可能導致樣品損失、雜質干擾、誤差累積等,從而影響食品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在食品檢測中,標準操作程序的缺失或不規范問題是一個重要的質量控制挑戰。由于各個實驗室的特殊性、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在食品檢測中缺乏標準操作程序,導致操作步驟不一致和不確定,使得不同實驗室之間的檢測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標準操作程序不規范包括操作步驟描述不清楚、參數設置不合理、實驗條件不統一等,不規范的標準操作程序會增加實驗操作的難度。標準操作程序更新滯后導致實驗室在進行檢測時使用的方法可能已經過時,無法滿足當前質量控制要求,從而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食品檢測中,檢測設備與儀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準確性和可靠性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實驗室工作的連續性和高負荷性使設備常常處于長時間的運行狀態,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維護,設備會出現故障或性能下降;設備與儀器校準不準確或不及時也會導致儀器輸出的數據存在偏差。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儀器會老化或技術過時,其性能和精度可能會下降,無法滿足當前食品檢測的要求,導致食品檢測結果不準確和不可靠。
人員的培訓和技能水平直接影響著食品檢測的準確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有些實驗室缺乏系統和全面的人員培訓計劃,未能覆蓋食品檢測所需的各個方面知識,使操作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存在差異。培訓計劃過于理論化,缺乏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實踐性培訓,導致操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困難,無法準確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而且,食品檢測領域的知識和技術不斷發展,有些實驗室缺乏提供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導致操作人員的知識和技能無法跟上最新的食品檢測要求和方法。技能認證體系不完善將導致相關部門無法準確評估和認證操作人員的技能水平。
在食品檢測中,數據采集和記錄的規范性至關重要。然而,一些實驗室存在記錄不完整、未及時記錄、數據輸入錯誤等問題;數據存儲和保護不當如缺乏合適的存儲設備、數據備份不及時、數據安全性不足等,會導致數據丟失、篡改或泄露。在食品檢測中,還存在不同操作人員之間對數據分析和解釋標準的理解和應用存在差異的問題,這可能導致結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受到影響。質量控制記錄和追溯是重要的數據管理要求,然而在食品檢測中存在質量控制記錄和追溯不完整或缺失的問題,導致無法追溯檢測結果的來源和過程,從而影響結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為優化食品檢測的質量控制,建立和實施標準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是一項關鍵策略。①在制定SOP 之前,需要明確SOP 的目標和適用范圍。確定SOP 的目標有助于確保制定的程序與實驗室的具體需求和目標相一致,定義SOP的適用范圍可以明確適用于哪些檢測方法、設備和操作流程。②收集和整理與食品檢測相關的信息,包括參考相關的國際標準、法規要求、技術手冊、實驗室內部經驗等。通過綜合這些信息,確保SOP 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③制定SOP 時,需要詳細描述每個操作步驟的具體要求和步驟順序,包括樣品準備、儀器操作、數據記錄、質量控制要求等。操作步驟應盡量具體明確,避免歧義性和多解釋性。④在SOP 制定完成后,需要進行驗證和修訂。驗證過程可以通過模擬實際操作,檢查SOP 的可行性和適用性。根據驗證結果,及時修訂和更新SOP,以確保其與實際操作相符合。
質量控制樣品應具有穩定的特性,以確保其在一定時間內的穩定性和可用性。實驗室應建立一個質量控制樣品庫存,對庫存進行監測和驗證。在食品檢測過程中,質量控制樣品應與待測樣品一同進行檢測,并按照標準操作程序進行處理和分析。質量控制樣品的使用頻率根據實驗室的需要和要求進行確定,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設置相應的數據記錄系統,記錄質量控制樣品的檢測結果和相關信息。定期對質量控制樣品數據進行分析和評估,以發現潛在的問題和改進機會。定期對質量控制樣品進行維護和更新,檢查樣品的保存條件、過期日期以及可用性。
建立設備與儀器的管理計劃,包括設備的維護和報廢等各個環節的管理。管理計劃應明確責任人員、任務和時間表,并遵循相關法規和標準。定期維護和保養設備,包括清潔、潤滑、調整和更換部件等維護措施,以延長設備壽命并保持其性能穩定。制定校準計劃和程序,確保設備與儀器在使用前或在出現異常情況時進行校準,校準程序應包括校準標準的選擇、校準方法的執行和記錄等內容。
實驗室還要使用標準物質或質控樣品對設備進行測試和驗證,以確保設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檢查和驗證的結果應進行記錄和分析,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糾正措施。為了應對設備故障和維護期間的需要,還要存儲適當的備用設備和備件庫存。備用設備可用于替換故障設備,備件庫存可用于更換損壞的部件,以減少因設備故障而導致的檢測中斷和延誤。
建立全面的培訓計劃,包括初級、中級和高級的培訓課程。培訓計劃應根據不同崗位的要求,確定培訓內容和培訓目標,并確保培訓內容與最新的食品檢測技術和法規相符合。為培訓提供相應的教材、參考書籍、在線資源和實驗室實踐,應涵蓋食品檢測的基本理論、實驗方法、數據分析和結果解釋等方面,以提高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確保培訓師資的專業素質和經驗,培訓師應具備豐富的食品檢測經驗和專業知識,并能夠有效傳授知識和技能。培訓計劃還應包括實踐培訓,確保學員能夠熟練掌握食品檢測的操作技能,實踐培訓應包括樣品采集、實驗室操作、儀器使用和數據分析等方面。同時,建立技能認證體系,對完成培訓的人員進行技能評估和認證。通過參加學術會議、培訓研討會和專業交流活動,使人員與同行交流、分享經驗和了解最新的食品檢測技術和趨勢。
合理的數據管理和嚴格的質量保證措施可以提高食品檢測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①建立完善的數據管理系統,包括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等環節。在數據采集階段,采用統一的數據記錄表格或軟件工具,規范數據的收集和錄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對于重要數據應進行備份和存檔,以防止數據丟失或損壞。②對數據的邏輯性、一致性和合理性進行驗證,發現并糾正數據中的錯誤和異常。數據審查應由專業人員進行,以確保數據的正確性和可信度。③通過為每個樣品分配唯一的標識符或條形碼,追蹤和記錄樣品的所有關鍵信息,包括采樣日期、采樣地點、樣品處理過程等。這樣可以確保數據的可追溯性,便于對檢測結果進行溯源。
本文對食品檢測的質量控制優化策略進行了深入探析,分析存在的質量控制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旨在提升食品檢測的準確性、可靠性和穩定性,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質量。然而,要實現有效的質量控制,還需要全體相關人員的共同努力和持續改進。政府監管部門、食品企業、檢測機構以及科研機構等各方應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食品檢測質量控制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以不斷提高食品檢測的質量水平,為社會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