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添翼 (南京林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8)
近年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推動了我國郵政行業的快速進步,目前我國郵政已基本實現了全境覆蓋。當前階段AI技術取得了巨大突破,我國郵政行業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今AI技術已發展到了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階段,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得益于AI算力的提升,智慧物流的效率將迎來進一步提升。同時國家目前還致力于全面復蘇經濟,郵政作為我國民生基礎建設,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因此,本文對我國郵政行業的上市公司進行研究,采用熵權TOPSIS法對其所有上市公司展開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建議,以幫助我國郵政行業上市公司對未來將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做好準備。
2021年我國宏觀經濟增長符合預期,消費及進出口的發展都動力蓬勃。2021年我國GDP為114.37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是全球唯一一個連續2年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相關行業協會公布,2021年物流業景氣指數平均為53.4%,較上年提高了1.7個百分點;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6.7萬億元,同比增長12.5%,GDP占比達14.6%。其中,由于我國網絡零售市場發展迅速,與之相關的快遞業得到了快速增長。2021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5%。網絡消費催生了大量的包裹寄遞需求,推動行業高速發展,中國快遞業務量突破了1 000億件,連續8年位居全球領先地位。2021年,快遞業務量完成1 083億件,同比增長30%,業務收入達1.04萬億元,同比增長18%。
我國鼓勵建設現代化物流,支持產業升級。2021年3月13日國家發布的“十四五”規劃指出,要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進高級化產業基礎建設和現代化產業鏈建設,要堅持自主可控與安全高效兩個標準。2021年3月16日印發的《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到,制造業的專業化、社會化、綜合性服務能力至關重要,要想提升該方面的能力,就要利用好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構建更加完善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以此推動供應鏈體系智能化在重點行業中的應用,逐步建成可視化的供應鏈。
朱霞等(2016)證實了熵值法應用于物流企業績效評價中的可行性[1];徐娟(2021)運用熵值法構建了物流行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2];李敏(2021)對數字轉型背景下我國快遞行業的綠色發展進行了研究,從“協同”“約束”“智能”等多方面提出發展策略[3];胡非凡等(2021)從經濟、便利、安全、移情、可靠這五個維度考察了中通快遞的服務質量[4]。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將研究主體聚焦于整個物流行業,而對郵政行業這一細分領域的研究較少,即使有部分關于郵政行業的研究也多是集中于郵政行業中某一家上市公司的。因此本文針對我國郵政行業所有上市公司,構建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分析郵政行業,并提出發展建議。
本文以最新的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中郵政行業所有上市公司(韻達、申通、圓通、順豐、德邦)為研究對象。根據國內學者的分析和未來發展情況,從償債能力、成長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服務質量、創新發展這六方面選取了12項指標,構建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郵政業上市公司綜合績效指標體系
本文選取了2021年的數據,所有數據來源于相應公司的年報。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過程中,選擇標準化平移熵值法。原始數據見表2。

表2 原始數據
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正向指標處理方法如下:
負項指標處理方法如下:
然后將所有指標加數值增加0.001則得到標準化平移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標準化平移結果
利用以下公式計算各項指標權重,最終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指標權重
將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與各指標權重相乘,得到各個公司綜合得分并進行排名,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綜合得分排名
根據上文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最終對我國郵政行業全部上市公司進行排名,五家郵政業上市公司的得分排名從高到低依次為順豐控股(綜合得分0.663 1)、圓通速遞(0.473 6)、韻達股份(0.435 1)、德邦股份(0.289 4)、申通快遞(0.179 5)。其中順豐控股排名第一,申通快遞排名最后。根據得分排名結果可知,我國郵政行業上市公司的發展很不平衡、差距較大,第一名順豐控股的實力遠超其他上市公司,其得分約為最后一名得分的4倍,圓通速遞與韻達股份實力相近且與順豐控股相差不多,但最后兩家企業的得分卻呈斷崖式下跌。
由表3可知,順豐控股的多項指標均位于行業前列,其中指標X1(流動比率)、X3(營業利潤率)、X8(稅后利潤增長率)、X9(資產增長率)、X10(營業網點)、X12(研發費用/營業收入)得分遠超大部分同行,表明順豐控股在償債能力、成長能力、服務質量和研發創新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截至2021年底,順豐控股總資產規模達2 09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8.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82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7.0%,增長較快的主要原因是嘉里物流的收購合并,以及自身的業務發展。資產負債率為53.35%,較上年末的48.94%提高了4.41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公司自本年度起開始實施新租賃準則,使用權資產與租賃負債相應增加;為籌措嘉里物流并購所需資金,增加了債務融資;上半年網絡建設投入力度加大,各項成本提升較快,經營性現金流凈額減少,公司增加了債務融資以支持必要的資本開支。同時,公司于2021年10月底順利完成A股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200億元,降低了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并滿足了其未來發展的資金需求。此外,公司還圍繞物流生態圈,持續完善服務能力,業務拓展至時效快遞、經濟快遞、快運、冷運及醫藥、同城急送、供應鏈及國際業務(含國際快遞、國際貨運及代理、供應鏈)等物流板塊,能夠為客戶提供國內及國際端一站式供應鏈服務。全國設有6萬多個豐巢云柜,能夠讓其客戶在生活社區內獲取便利的快遞自助服務。同時,順豐控股依托領先的科技研發能力,致力于構建數字化供應鏈生態,成為了全球智慧供應鏈的領導者。但順豐控股在盈利方面的表現較差。2021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2.7億元,同比下滑41.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以下簡稱“扣非歸母凈利潤”)為18.3億元,同比下滑70.1%。2021年度業績同比下滑主要是因為公司年初為應對件量高增長、緩解產能瓶頸,增加了對場地、設備、運力等網絡資源的投入;留崗員工人數和補貼增加導致人工成本上升;定價較低的經濟快遞產品增速較快,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利潤率;2020年公司享受到較多的國家相關稅費減免優惠,但在2021年這些優惠政策陸續結束。
圓通、韻達和德邦則表現相對平庸,各有其優劣勢。如圓通進行了全面的數字化轉型,堅持落實服務質量戰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鞏固主業發展基礎,大幅縮減成本,但因其起步相較于其他幾家企業晚一些,所以在服務質量和創新能力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韻達則優化了快遞服務網絡建設,增加了智能設備投資布局智慧物流,但其成本增速較快,如派件綜合服務成本同比增長24.45%,占營業成本的一半多。德邦堅持直營模式,深耕大件派送市場,加強智慧物流建設,但其存在資產負債率過高,為59.18%、成本費用增長較快如期間費用同比增長24.09%、管理費用同比上漲27.12%等問題。
申通與其余企業的差距較大,主要差距在于:全國網點覆蓋率相對較低,基礎設施建設差距明顯,全國范圍內僅有77個直營轉運中心且華東地區就有30個,地區差異明顯;財務績效差,2021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2.5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7.10%;實現利潤總額-10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 056.3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0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 603.1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9.4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 943.77%。其財務績效差的原因在于公司調整市場扶持力度導致單票快遞收入下降,同時受場地搬遷、項目竣工延期等因素影響,整體單量吞吐規模受限,導致公司運營成本較高,產能利用率較低,且當期計提了大量資產減值準備;研發投入相對不足,研發人員2021年僅有349人,占總職工人數的3.82%,相較于其他企業500多人的研發團隊,申通的研發實力相對薄弱。在研發投入方面,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僅為0.6%,與第一名順豐的1.76%差距明顯,可以看出申通缺乏對技術創新研發的重視。
總結全文,可以發現目前我國郵政行業發展相對不平衡,各企業間差異明顯,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順豐控股作為我國郵政行業的龍頭企業,在財務、服務、創新等方面均有領先優勢,但圓通和韻達緊追其后,積極完善其基礎設施建設并大量投入資金用于智慧物流建設;剩余的德邦和申通則因深耕大件市場及資金科研實力不足等原因,目前與其余企業相比明顯落后。但隨著AI人工智能技術飛躍式的進步和我國經濟復蘇計劃的進一步實施,郵政行業作為我國重要的民生基礎,未來必然迎來一大波發展紅利。但充滿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郵政行業上市公司可以參考以下幾點應對可能會到來的風險。
郵政行業作為我國民生基礎[5],要實現全國范圍的覆蓋,就離不開營業網點、物流中轉、服務平臺建設等基礎建設。未來市場中,哪家公司的基礎建設做得更好、更能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它就會更受消費者青睞,搶占更多市場和先機。
經過前幾年電子商務的爆發式發展,郵政行業上市公司或多或少曾都盲目擴展過一些業務,雖然這些業務很可能在協同性或多元化等方面有利于企業未來的發展,但受當前市場環境和未來機遇的影響,郵政行業更應該集中精力,去除龐雜業務,聚攏資金為接下來的智慧物流構建做好充分準備。
目前我國郵政行業上市公司都認識到了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并且都進行了智能快遞的建設投資,但就目前的投資情況來看依舊有許多有待加強的方面。例如,目前這些上市公司研發人員的學歷大部分都是本科,大部分人的工作還停留在系統搭建維護階段,科研實力相對薄弱,所以這些企業應當通過與高校合作,借助我國高校平臺的科研實力,加快研發創新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