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 石峰 朱凌云 崔濤
摘要 黃河生態文化振興的關鍵在于黃河文化引領育人。基于農職教賦能黃河生態文化振興的困境問題,圍繞構建“愛農、強農、興農”的農職教育人體系,提出了以黃河文化為引擎,實施“校村合作、項目帶動”模式,探索了農業職業教育賦能黃河生態文化振興的有效路徑:文化引領、雙融驅動、協同創新。以期為山東省內外黃河流域生態文化振興和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黃河生態文化振興;雙融驅動;農業職教;育人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4-0266-03
基金項目 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專項課題“黃河生態文化振興背景下農職教‘雙融驅動育人體系構建研究”(2022-HHZX081)。
作者簡介 黃振(1971—),男,山東棗莊人,教授,碩士,從事高職園藝生產教學與鄉村振興研究。
鄉村振興背景下,基于黃河流域生態文化振興,為構建農職教育人體系,亟待破解黃河生態文化素養不足、農職教產教科教“雙融合”驅動路徑不暢、育人體系不全等現實困境。因此,以山東棗莊職業學院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為例,針對困境問題分析,為契合黃河生態文化振興,以黃河文化素養教育為引擎、“雙融”驅動路徑為核心,構建現代農職教育人體系,培養“愛農、強農、興農”的新型“三農”人才。以期為推進山東區域黃河生態文化振興,提供人才、文化和技術支撐。
1 黃河生態文化振興與農職教人才培育協同發展的研究背景與依據
1.1 問題研究的現實背景 首先,黃河流域生態文化振興背景下,需要秉承“兩山”理論和綠色創新發展理念。《“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指出,堅持文化引領、生態優先,把文化內涵融入旅游業發展全過程[1]。2022年山東省政府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創新發展理念,提出了構建沿黃生態廊道、國家文化公園、沿黃農田景觀生態園,做強沿黃肉牛、小麥、牡丹、玫瑰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格局。因此,黃河流域生態文化振興背景下,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需要賡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和綠色、創新發展新理念,融匯黃河文化元素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魂,實施以黃河文化為引領、產教科教“雙融合”驅動的多元協同育人模式,為助力山東區域黃河生態農業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典型案例。
其次,賦能黃河生態文化振興,關鍵在于培養鄉村生態文化創新人才。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其中,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鄉村人才振興。2018年以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大力發展鄉村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和扎根鄉村的高技能農業人才[2-3]。因此,黃河生態文化振興背景下,賦能生態、文化振興,關鍵在人才;育人的關鍵在于農業職業教育革新與科教創新,培養黃河流域生態文化創新人才。
第三,構建農職教協同創新的育人體系,產教、科教“雙融合”是必由之路。產教、科教“雙融合”是指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其中,科教融合也稱“科教融匯”。產教、科教“雙融合”模式是特指職業院校產學研的結合模式。即產業企業、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相互結合、相互融合和螺旋式互促共進模式[4]。2019年以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指出,要圍繞立德樹人,實行校企合作、產教深度融合,實施“三教”改革,強化實習實訓,將新技術、新成果等有機引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加快培養適應鄉村振興的創新型農業技術技能人才,促進教育、人才與科技創新互融互生。為此,要貫徹綠色、創新發展理念,立足現代農業,培育鄉村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綠色生態農業、設施農業與智慧農業,促進城鄉農旅產業融合發展;完善耕讀教育、弘揚農耕文化,大力培育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生態文化創新人才。總之,產教、科教“雙融合”是構建農職教育人體系、培養生態文化創新人才的核心驅動力,已成為助力黃河生態文化與產業振興的必由之路。
1.2 問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方面,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象征,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根。黃河文化是由黃河農耕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等組成的多元文化,且蘊涵豐富的時代價值,以其最為燦爛的農耕文化涵養了敬業樂群、扶貧濟困、敬老愛幼等中華傳統美德,涵養了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中華人文精神[5],磨礪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愚公精神”品格。現代職業教育理應傳承和彰顯黃河文化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生態文化”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引領和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文化現象[6],其核心和本質就是崇尚和愛護自然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進[7]。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因此,黃河生態文化振興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是統一的。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應傳播黃河文化、弘揚生態文化價值觀和增強人們的黃河生態保護意識。
“雙融合”驅動理論的內涵有兩點,一是“雙融合”驅動模式。即現代職業教育聚焦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科研成果促進教學,以教學改革推動科研,構建產、學、研、創互融共進模式。因此,基于黃河生態文化振興,探索培育農業創新人才的“雙融合”驅動路徑,已成為創新性構建現代農職教人才培育體系的動力之源。二是“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觀點的科學論斷。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8]。因此,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理應以“產教融合”為突破口,使教育和產業互補互融、共生共長,促進產業鏈與教育鏈供給匹配;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培養更多契合黃河生態文化振興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9]。
2 制約黃河生態文化振興的農職教育人才的培育困境
基于問題導向,為服務黃河生態文化振興,破解農業職業教育的人才瓶頸問題,培育“愛農、強農和興農”的新型人才。
2.1 黃河生態文化素養不足,農科學子缺乏“三農”情懷 我國學者汪明杰研究呼吁,鄉村教育應關注地方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狀況,實施“在地化教育”。即基于“地方”所承載的本地生態環境、社區、農場農耕、自然與人文歷史等,構建真實的教育資源、倡導扎根地方的體驗式學習[10]。而我國鄉村職業教育卻“離土”式發展,忽視了農耕文化傳承和鄉土情懷教育,課程內容游離于鄉土文化,根植于鄉土的地方性知識、民俗文化、人文歷史經驗和生產生活技術已基本退出了鄉村學生的教育生活[11]。加之學生學在城市,遠離鄉村,自然“知農愛農”意識淡薄,對當地農村生活的生態環保和農業生產的綠色生態發展理念認識不足。因此,鄉村農業職業教育本土化式微,農耕文化素養明顯缺失。亟待強化黃河農耕文化教育,涵養“三農”情懷。
2.2 農業職教模式滯后,“雙融合”驅動的契合路徑不暢 首先,產教難融。人才培養模式脫離地方特色產業,專業與課程設置“去農化”發展,實踐教學缺乏生產性真實場景,“離農”趨勢明顯,服務本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不強,致使產業需求與專業教學、職業崗位與課程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無法實現互嵌互融、共生共長。其次,農科教分離。實踐教學內容落后于農業生產一線技術,最新農業科研新技術、新成果和前沿知識不能滋養生產性實踐教學,致使農科教分離,不能滿足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改造的發展需求。同時,也制約了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產業鏈、教育鏈與創新鏈的無縫銜接和融匯貫通。
2.3 協同創新機制缺失,農業職業教育人才培育體系不全 創新契合黃河生態文化振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黃河生態文化創新人才,需要國家政策與法規、資金投入和校企師資選配制度等的相互協作。但因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共建的實踐平臺、科技項目與合作機制缺失,聯培育人的創新模式滯后,無法構建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的農職教共同體。因此,制約了農職教“政產學研金”多元主體的協同推進,導致“愛農、強農、興農”的育人體系不健全。亟待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制度,大力實施“校鎮村企合作”育人模式,接地培養服務黃河生態文化振興的復合型鄉土人才。
3 契合黃河生態文化振興構建農職教育人體系的有效路徑
該研究通過農業職業院校與鎮村企業合作互動,打造“黃河生態文化振興實踐基地”,以實踐基地為平臺、以中藥材等產業開發項目為紐帶,實施“校村合作、搭建平臺、項目帶動”的模式,為構建“愛農、強農、興農”的農職教育人新體系,探索了農業職業教育賦能黃河生態文化振興的有效路徑,即“文化引領、雙融驅動、協同創新”。
3.1 文化引領,育“愛農”人才 賡續黃河農耕文化內涵和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引領黃河生態文化、黃河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等入校園、進課堂。通過創建農耕研學實踐基地,開展農事實踐、農耕研學活動等,提升生態文化素養;由文化賦能、耕讀立德,培育志在鄉村的“愛農”人才。
3.1.1 弘揚黃河文化,豐富愛農情懷。一要傳承黃河農耕文化。鄉村文化振興,只有把鄉土文化、在地化知識挖掘出來,才能發展農文旅;其關鍵是把在地化知識變成鄉土教育。基于此,應將傳統的“農耕文化”和具有鄉土氣息的本土化知識融入實踐教學內容,再現具有鄉村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真實情境,使黃河農耕文化、鄉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提升農耕文化素養,培育扎根本土的“學農”志向。二要開發鄉土文化課程。立足于“回歸鄉土”,開發鄉土文化課程[12]。將黃河農耕文化、儒家文化、工匠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和鄉土文化知識等,融進課堂與教材,重現風土人情、民間故事、村鎮古建、手工技藝等鄉愁記憶,培養親農情趣、知農興趣,豐富“愛農”情懷。
3.1.2 倡導綠色理念,傳播生態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13]。因此,農業職業教育應以綠色生態理念為引領,滲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在其課程思政中傳播綠色、低碳等發展理念,踐行生態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強黃河生態文化保護意識。從而為生態農業、鄉村休閑旅游、田園觀光農業的發展,提供綠色涵養和生態價值理念。
3.1.3 踐行耕讀教育,提升躬耕素養。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教育部明確要求,涉農職業院校應切實開展耕讀教育。鼓勵學生走進鄉村、貼近農民,根植鄉野,實施農耕體驗教育,培育耕農情感和提升知農愛農素養。同時要求師生“走出去”,利用寒暑假開展研學實踐活動,體驗黃河文化與農耕生活;傳承黃河文化內涵,培養農耕志趣,堅持德技并修,實現耕讀實踐的立德育人目標。
3.2 雙融驅動,育“強農”人才 依托“校村合作”平臺,開發中藥材等新產業項目,探索與實踐產教、科教“雙融”驅動育人路徑,為助力黃河生態文化振興,培育創新型“強農”人才。
3.2.1 以“產教融合”為重點,培養農業生態人才。一是基于產教融合,深入挖掘山東沿黃特色小麥、肉牛等農牧資源,對接藥菊等中藥材開發項目,進行菊麥輪作、秸稈飼喂試驗研究,由此種養結合,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同時融入齊魯農耕文化,促進生態+綠色農業、黃河文化、休閑旅游、農事體驗等多產融合發展。二是適應沿黃區域特色產業需求,優化設置特色新專業,構建新課程體系,革新人才培養方案。頂崗實習對接沿黃綠色產業基地、農事體驗實驗室,實現“產才融合”,提升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適應性。
3.2.2 以“科教融匯”為方向,驅動生態文化創新。一是打造科教創新的實踐教學基地。基于科教融合,依托當地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創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推廣、鄉村產業服務等于一體的“黃河生態文化實踐基地”,打造“產學研創”實踐教學平臺,依托平臺+項目,促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二是落實科教融匯實踐策略。一方面,科技創新助力產業融合。依托“黃河生態文化實踐基地”,開發科技項目,應用農業科學新技術,如推廣種植藥用菊花、白芍等中藥材或抗寒、耐鹽堿作物等,配套應用干旱治理(水肥一體化滴灌)、水土保持(植樹造林)等綠色技術,使綠色生態農業和鄉村休閑旅游協同發展,并注入黃河文化元素,推進農文旅多產融合。另一方面,將農業科技元素融入實踐教學,把新技術、新成果及時融入實踐教學內容,使科研成果教學化。并為適應智慧農業發展需求,優化專業設置,拓展培養農業數字化技術人才,運用數字化綠色生產技術,驅動綠色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3.2.3 以“課程”改革為中心,打造新型職教模式。一是構建新型課程體系。鄉村振興背景下,教學對接當地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需要打造新型農業特色專業群,革新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因此,依據新型融合產業,完善農業專業集群與課程體系,開設適應黃河生態文化建設的新型專業與課程體系,如開發黃河生態保護、黃河文化景觀等鄉土課程。二是革新課程教學模式。根據藥用菊花等中藥材生產特點,對接鄉村企業農時農事、分段育人,以“田間課堂”為載體,就地打造真實的綠色農業生產場景;實施“課程教學模塊化、教學內容項目化、實訓項目科研化”的教學模式,探索“崗課賽證”的互融路徑。并配套優化“互聯網+田間教學”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進行數字化教學轉型升級。三是組織課程思政育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涵的農耕思政元素,將其有機融入綠色生態農業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講好黃河故事。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具有黃河文化素養和生態保護意識的農業創新人才,賦能黃河生態文化振興。
3.3 協同創新,育“興農”人才 為契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現代農職教高質量發展,需要頂層設計“政產學研金”多元協同創新的育人機制,不斷完善黃河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師資和資金來源等配套體系,將“政產學研金”引入農職教高質量發展過程。一要制定政策、完善制度,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產教融合過程,激發教師投身生產實踐教學過程的熱情,政校企共建共享現代農業職教育人體系。二要設立農職教專項資金,加大向農職教“雙融合”驅動發展的資金扶持力度,促進“校村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踐教學中心,實施校村項目合作開發,技術入村,接地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真管用”的復合型鄉土人才。三要組建農職教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聯盟,打造地域農職教高質量發展共同體,聯合培育扎根鄉村的興農人才,助力黃河流域生態文化振興。
4 結語
黃河生態文化振興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農村人才培養、農業產業開發及其科技應用“四位一體”。因此,構建現代農業職業教育育人體系,應契合黃河生態文化振興,依托項目深化“校、村、企”合作,優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雙融合”發展路徑,實現農職教高質量發展目標。由此對接山東沿黃綠色生態產業需求,推廣種植藥食賞兼用菊花、白芍等中藥材作物,發展綠色生態觀光農業;對接黃河農耕文化,實施麥菊輪作試驗與藥菊、白芍等中藥材資源綜合利用及其生態田園景觀設計研究等,合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牌,構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21〕32號[EB/OL].(2022-01-20)[2022-07-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0/content_5669468.htm.
[2] 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2-04)[2022-07-25].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3]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EB/OL].(2019-02-13)[2022-07-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 content_5365341.htm.
[4] 劉周,徐本川,吳向賓.科教產教雙融合的實然之思與應然之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9(S1):67-69.
[5] 李立新.深刻理解黃河文化的內涵與特征[EB/OL].(2020-09-21)[2022-07-28].http://www.cssn.cn/gd/gd_rwhz/gd_ktsb_1666/bhcchyhhwhgxhzpzmzml/202009/t20200921_5185267.shtml.
[6] 楊立新.論生態文化建設[J].湖北社會科學,2008(3):56-58.
[7] 黃國勤.論鄉村生態振興[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9,27(2):190-197.
[8]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2-10-26].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25/c64094-32551583.html.
[9] 陳子季.在自信自強、守正創新中不斷拓寬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道路[N].中國教育報,2022-11-14(01).
[10] 汪明杰.在地化教學:教育生態化轉型的支點[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2):13-16,24.
[11] 孟筱.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教育發展難題與破解之道[J].人民論壇,2019(28):74-75.
[12] 余應鴻.鄉村教育發展的內生機制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6(2):107-114,193.
[13]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