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蘇玲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新時代以來,我國開始制定全新的新時代發展定位。“新的發展定位”汲取了過去的發展經驗,昭彰了發展的目標,并為將來奠定了基礎。“過去”不僅是對“漢唐”等盛世的歷史回顧,也是對近代“民生凋敝”“飽受欺凌”等歷史的深刻反思。1978 年以來,從積極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到脫貧攻堅,再到進一步提升群眾思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為創造“中國奇跡”,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奠定了發展基礎。武術作為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走上國際舞臺的同時,應發揮中華武術文化的底蘊作用,以為更多群眾普及中華傳統文化,將武術文化內涵惠及至更多的國家與地區。
武術理論研究也應順應時代發展,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從而形成一套有武術自身特點與現實指導意義的系統化體系。新時代背景下,武術理論的發展研究是以身體技術為實物載體,以理論為技藝基礎,并向教育、競技和表演等多種實踐活動延伸。因此,需適時地調整與把握武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張力,并緊緊抓住競技武術套路競賽、學校武術教育和中老年群體的大眾武術健身等三個領域的理論研究,將武術理論研究向多維度發展。
在近代中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武術競賽應運而生,成為現代武術運動的產物,在時代的長河中,武術得到了可持續性的發展。武術的技術結構也隨著競技運動對某個專屬方向的極致追求而產生了根源性變化。武術競賽在近代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套路競賽現如今已經開始朝向“高、難、美、新”等的技術性方向發展;散打比賽也是環繞著“踢、打、摔”等三個技術為準則,采用了贏點取勝、分類計分、擊倒等方面為技術規范,并且凸顯了“快、準、狠”等技擊特點。然而功法運動由于缺乏組織管理,其性能優勢在市場并不受歡迎,致使發展有所停滯。目前,武術競賽過于注重分塊打分與加總出分的計分方式,導致武術套路從根本上脫離了技擊招式為本,以進退為技擊基礎等一整套訓練”的技術特點,特別是在特定的難度動作上,開始追求單向性和極致的外化表現,這不僅沒有讓武術更受群眾歡迎,反而破壞其設計編排、動作節奏和動作美感。雖然現代競技體育的目標是客觀化和規范化,但是,不同的運動項目在不同的發展水平上仍存在明顯差異。難美性項群既是對“難”的追求,也是對“美”的追求,對前者的定量可以用數量來衡量,對后者的評價要求更加偏向主觀性。追求藝術性的審美值得提倡,但這并不意味著失去評判標準,組織委員會與裁判員需區分選手在武術套路競賽中展示武術審美的優劣。
目前,武術套路競賽回歸傳統已是大勢所趨,而修改武術套路競賽規則,不能僅限于競技領域少數人的決策所形成的標準,要廣泛聽取武術界各領域專家精英的意見,開展更大規模的社會輿論調查,從而突破規則制定的體制障礙。在研究策略上,目前大部分的武術套路都是基于現有的規則進行評判,并結合未來技術發展進行預判,或者是為了符合現有規則,從生物力學角度來分析某個技術動作。而在未來,我們應該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制定新的競賽規則上,而不是規則出臺后去迎合與論證其合理性。運用文獻資料法和口述史等方法,從武術套路競賽發展的歷史進行歸納與總結,找尋其發展規律,將其作為武術套路競賽規則與實施的模糊性評價的一個參考標準。
學校制定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武術教學模式,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質教育資源,仍要奮勇直前。目前,中小學生學習興趣從高到低依次為休閑類、球類、田徑和表演困難類。武術屬于一種較為困難的表演類型,它的教學以套路開始以套路結束,其內容和形式表現為完全封閉,使得它在學生受歡迎程度中處于弱勢地位。當前學校武術教學在多方面理論研究未能進行規范的實踐改革,其根本原因是武術技擊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安全因素,學校的授課老師沒有從根本上掌握武術,在攻防技擊上的本質教學仍有欠缺,造成武術教改理念與學校之間存在相關利益沖突。學校武術教學根據其性質可以劃分為普適教育與專業教育,其中武術專業教育在系統中所占比重相對較低,但學校的武術普適教育起到了引領與輻射作用。武術教師在學校體育教學中起著引導作用,是教育改革關注的對象。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需進行有序調整。應以目標為導向,將武術專業教育的技能與自身身體機能有機地融合,打造適合社會所需的技能發展結構,不僅滿足了社會崗位對武術人才之需,還創造了武術載體傳承與發展的新規劃;專業教育中不僅要教授課本上的動作,更需要的是在民間武術文化中汲取技擊的力量,創造技、術、文相結合,互為發展,互為補充,調和各類專項技術的多元化元素;以專業為基礎,但不能只局限于專業,應具體落實到課程中,使各武術項目之間達到平衡。
實施評估創新。教學中的評估目標應從目前僅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估轉向注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從應付考試的被動學習轉向注重學習方法的長期主動學習。評估維度不能僅是把練習作為單一維度,應厘革適合社會所需的“教、用、練、編”等多維度,豐富的變化可促進評估的提高;評估標準應從動作的機械記憶與技術規范的單一尺度,延展至對運動形態與技術內涵的全面認識,學生才能在理解內涵的基礎上進行消化掌握。
武術教育教學通常由教師親自示范與講解,教學手段單一,需學習借鑒現代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材料、智能技術等學科的教學創新成果與武術教學的特征相結合,將其“移植”到體育教學中,使之變為武術“本土化”教學。還需教師從不同流派的拳種訓練實踐中挖掘有用經驗,將其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內容。
隨著體醫融合的發展,大眾武術健身范圍不再局限于青年群體。當前,每天進行有規律、持續性較強的體育活動,已經成為中老年人的一種健身習慣,思想上的堅持帶動肢體上行動,儼然促進了中老年群體形成健康思維觀念。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國20-69 歲群體體育鍛煉比例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從日益加速的老齡化趨勢來看,中老年人將成為今后普及武術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部分中老年人鍛煉的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與強身健體,武術在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方面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如,五禽戲、八段錦和太極拳等武術項目適合中老年人的身體與心理特征。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武術在面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對于賦閑在家的中老年人而言,武術發揮著情感力量,帶給中老年群體與生俱來的文化親和力。武術有著相較于其他體育運動較為緩慢的練習節奏與身體活動,整個練習過程相對于現代體育較為沉穩,表現形式典雅大方,對于中老年人更具吸引力。
中老年群體在中國是不可忽視的群體。當前,學界對于中老年人體育鍛煉的研究仍是處于薄弱階段,缺少主流專業的學術專家團體的關注,大部分研究者都是非武術專業的學科人員,其研究模式與其它體育項目差異不大,無法深入。從哲學的角度上去分析,武術“天人合一”的思想及身體觀念,相較于西方新興的競技體育項目的思想及身體觀念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將從本源上影響到武術對群眾健身性的“效益”行為,因此,需呼吁武術參與人員、專業人員以及愛好者進行普適性的、系列性的研究。“習武致趣”從古至今都是我國武術理論發展長河中一個切實研究的方向。在武術實踐中身心愉悅,進行自主休閑體育鍛煉,成為中老年群體參與武術活動的主要內在動力。武術深受中老年人喜愛,除了文化和健身等因素,武術自身獨特魅力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如,拳類的力量、節奏的遲緩、運動弧形軌跡,仍需進一步挖掘和提煉。除此之外,對于不同拳種的“喂招”“試力比巧”等訓練方法,可促進練習者的合作與競爭,提升練習者的運動興趣。
武術相關理論研究應隨新時代發展適時做出調整與革新。新時代武術理論研究的發展主要圍繞競技武術套路競賽、學校武術教育、中老年群體的大眾武術健身等方面進行探驪,要適時地平衡武術理論與實踐的張力,對武術套路競賽的“模糊評價”進行重新考量,將學校的武術教育發力點圍繞武術專業教育開展,并將中老年群體作為大眾武術健身的理論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