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競松 劉 靜 馬路寬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顏元,河北博野縣人,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渾然。[1]他極力推崇“習”字,名所居曰“習齋”。青年時曾學騎射、醫學以卜筮之術。顏元一生主要活動在于教書工作,十九歲中秀才,二十四歲開私塾授業,晚年受邀請于肥鄉主教漳南書院。顏元是明末清初教育歷程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同時在對武術的教育也極為重視,是清初學校體育的開拓者。深入了解顏元以“習行”為主層面的教育思想,基于其對宋明理學“靜坐養性”的批判、以民為本的實學思想以及明確的義利價值觀三個子層面展開探討,進一步探究顏元“文武兼修”的文體教育思想,以探尋顏元的教育思想對當代武術教育發展的啟示。
2.1.1 顏元對宋明理學之“虛”的批判
顏元早期篤信宋明理學,認為宋明理學是集儒家之大成,以為程朱又較陸王更為純粹切實。直至其祖母去世,顏元完全“遵文公家禮”辦理喪葬之事,但“頗覺違于性情”,于是便開始對宋明理學產生質疑。[2]又值明末時期,封建政權日漸腐敗,階級矛盾日漸突出、民族矛盾不斷激化,農民起義連年不斷,日益彰顯出以“理學”為主的治國思想弊端。以程朱理學為政治指導思想已無法繼續維系明廷的統治,“靜坐讀書”無法將明王朝從社會動蕩之中拯救出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顏元從理學的“靜坐養性”一而變為以“習行”為核心理念的行動指引,批判宋明理學“半日講學,半日靜坐”的純書齋式研習方式。顏元認為知識來源于行動,在認識論方面闡發了唯物的觀點,[3]以實文、實行、實體、實用為旨是其學術思想的精髓所在。
2.1.2 顏元以民為本之“實”教育思想
顏元實學教育思想是人民性的。以人民為根本,站在人民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將摒棄“形而上”的理論,探尋“形而下”的實踐出路。以“民命”為出發點,亦以“民命”為歸宿,認為經世致用之才的培養應該立足于實事的創辦,而減少一些虛無的理論。顏元的實學教育思想是實踐性的。他認識到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并以實踐為歸宿。[4]顏元的實學思想伴隨他的一生,其青年時所著的《王道論》即顯現了“浮文是戒,實行是崇”的教育主張,并將其貫穿終身。他倡導的實學教育不僅是停留于書本的表層含義,還要去探尋文字之中具有實踐意義的深層內涵,即用書本知識指導實踐,檢驗實踐。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將顏元學術思想歸類于實踐實用主義學派,稱實踐實用主義學派在中國幾千年來思想史上“自然是由習齋手創出來”。[5]關于教育方法,顏元反對習靜,主張習動。他斷言“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6]倡導“習行”教學方法,主張教學過程必須與實際相聯系,從親身躬行中獲取真知。
2.1.3 顏元明確的“義利”哲學價值觀
明確顏元的價值觀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習行”思想的定位與方向,明白應從何而“習”,又向何處而“行”。“義與利”是價值觀討論的核心話題,自先秦以來,各學術流派就一直熱衷于探討這個話題,集中表現為儒家孔子宣揚的“義以為上”、道家的“齊物論”,墨家的“義,利也”。漢代董仲舒提出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大為宋代理學家所稱贊,但其將道義遠置于利益之上,割裂了義與利之間的關系,沒能辨證地看待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葉適先生對此加以批判,說道“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7]肯定了功利的價值。顏元針對董仲舒的義利觀提出了“正其義而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運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了義利之間的關系,明確了義利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倡言“欲富”,鼓勵人們追求財富,自古無數文人名士標榜自身“富貴于我如浮云”而去爭名逐利,鮮有人承認自己也擁有世俗的欲望。顏元說道“圣賢之欲富貴,與民相同” , 這也鼓勵習武人的德性培養更需坦蕩磊落,明確義利價值觀,指導著習武者的價值判斷。
顏元的教育思想中也顯現出一股尚武的理念。晚年顏元主持漳南書院則貫徹了文武兼修的主張,不僅設有“文備齋”,主攻文學教育,還設有“武備齋”以研習兵法和武事并進行實際操練。顏元認為“習行禮、樂、射、御之學,健人筋骨,和人血氣,調人性情,長人仁義。”(《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下),體育運動能夠“固人身心,化人性情”。一反孟子“善戰者服上刑”(《孟子·離婁上》),顏元提出“善戰者加上賞”之說。孟子認為,兵善戰者,善詭道,不合儒家思想中的“信”;兵者殺戮無數,不同于儒家倡導的“仁”,割裂了事物整體的性質,從局部看待問題,則對戰爭的評價演變成兩種不同的方面。顏元從整體觀出發,結合事物的正反兩方面,認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固然不好,但是為了民生福祉卻是不得以而為之。他以為,凡兵必詐,而兵之詐并非背離儒家的“信”,而是恰合儒家所提倡的“智”。《孫子兵法》中說道“兵不厭詐”,戰爭是極其殘酷的事情,戰爭關系著民生的福祉,而這一重任落在了軍將的肩上,為正義的事業而奮勇戰斗,并非“不仁”,相反,恰恰是符合“仁”“勇”之德。這樣,顏元將軍事武備與儒家的三“德”:仁、智、勇聯系起來。武術與軍事武術的關系密不可分,這樣的價值觀也應成為習武者身心兼修的價值引領,對習武者身心修習有借鑒作用。
鑒古而知今,新時代的發展歷程是從歷史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武術積淀千載,在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方面,武術教育堪當重任。顏元的教育思想給予當代武術教育工作重要的現實啟示。
武術教育的實踐性在于發揮武術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全民健身提升全民體質,武術產業助力體育產業以推動國家經濟,推行武術入奧提高國家文化聲譽,提升武術文化輸出,促進國際武術文化交流與傳播等多方面。[8]顏元實踐性的教育思想與馬克思主義越過時間跨度遙相呼應,鼓舞著當代學者從實踐中探尋當代武術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之出路。從顏元“經世致用”觀點出發,武術教育應更多地發揮自身作為文化所蘊涵的精神價值,鑄成中國特色傳統文化標識,更多發揮“文化符號”的作用。在當今西方世界文化霸權強勢滲入我國本土文化的文化爭奪戰中,武術教育是一道堅實的防線。將武術文化帶入社會,不僅應最大化地展現武術文化價值,營造中華傳統文化的有益氛圍,還應致力提高民族文化自覺性,加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武術的本質特點決定了武術強體質、健氣魄的功能作用,在不需要武術作為殺戮手段的和平時代,武術的健身價值更多地被人們追崇。顏元人民性的教育思想時刻提醒我們武術教育要以“民命”為啟碇點,最終也要以“民命”為歸宿。從顏元“經世濟民”思想出發,最大化武術的健身價值,將武術融入校園和生活中,更進一步做到武術推行全民健身,擴大武術受眾,將民眾切實帶入武術文化氛圍之中。
顏元提出“正其義而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的價值觀點,辯證地看待義與利之間的相互關系。顏元主張“以義為利”“義利并重”,與墨家“忠,利君也;孝,利親也;功,利民也”異曲同工,看清了儒家所宣傳的“忠、孝、功”無一不與“利”相聯系。[9]忠,是為國為家,是利國更是利己,只有國家發展富強了,個人才能夠得到更全面的發展,結合時代的發展步伐,明確集體是個人成長的沃土,也是個人利益的依托。
由“利”而引發的社會矛盾不計其數,若習武者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不義之財”鋌而走險,因“利”而棄“義”不僅失去了武術教化的價值,還敗壞了武術內在的精神品格,破壞了社會的秩序規范。明確正確的義利觀是為了將事物的本質看得更清楚,才能避免被利“蒙蔽雙目”的情況發生。武術的技擊性特點要求習武者擁有更明確的價值觀,培養習武者當代的“俠義精神”。自古以來,“俠”與“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習武者是俠義精神的重要載體,武術則是俠義精神展現的重要手段。[10]俠義精神同時也“明確著習武者的社會責任,點綴著習武者的精神境界。”[11]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新時代習武者的“俠義精神”應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服務于新時代人才培養建設,以習武的精氣神帶動社會風氣,清晰利欲之辯,根據歷史和時代的要求,以動態發展的目光約束自身,培養能夠推動時代發展的習武之人:一方面要培養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強化武術的教育引導作用,導“尚武”之風氣,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規避因“利”導致的不良影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武術德育教育和個人品行的教育價值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內化為習武者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文武兼修”教育思想起源歷史悠久,起源自遠古時期先人們的教育活動,可追溯于殷商時期的“武士教育”,至周代以“禮”為中心的“文武兼備”教育內容,[12]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沉淀,“文化兼備”思想對現代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毛主席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始終貫穿著“文武兼修”的教育理念,強調“德、智、體”三育缺一不可,注重體育與個人全面發展的關系。顏元認為宋明理學的教育重文輕武,儒者慣于高談社稷,但在國家真正陷入危難時則“文不能出謀,武不能陷陣”,主張“教文即教武”的教育原則,培養在和平時期可“修身治人”,戰時可“持干戈,衛社稷”的文武全才。“以武修身”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這對于新時代社會主義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有著現實意義。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武術教育要符合文化強國建設的核心要義,將傳統武術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使武術文化契合新時代發展的主題,繼承優秀傳統武術文化,持續優化傳統武術文化時空格局,發掘傳統武術文化的多元價值,在文化創新與文化實踐中解讀傳統武術文化教育的當代價值。
當代的發展是從歷史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清初顏習齋富于創見性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舊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指引學者們探索當代的教育路線。中華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歷時數千年而經久不衰,伴隨著當代發展步伐應全面融入我國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之中,以武術促進當代教育的全面發展,完善教育體系,以“習行”的實踐觀為思想指導,從文化與體育兩個方面,充分發揮武術文化精神,以武術教育的進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凝聚力的提升、國際文化的交流以及文化強國和體育強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