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勐凡
河南大學武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速,“同住地球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各方文化的沖擊和交融也讓中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民間一些稀有的武術和拳種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跆拳道、瑜伽、籃球和排球等運動,學習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如:舞龍舞獅、跳繩等)的人也越來越少。[1]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華夏文明已經在地球上傳承了數千年,從未間斷,它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瑰寶。文化認同作為對文化的最深層次的認同,它是保證民族團結和睦的根和魂。當代的文化認同包含對中國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所蘊含的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的認同。傳統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優秀的代表,如何讓世界認識它,接受它,這不僅僅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者的自覺,這就需要我們認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武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了哲學、養生學和醫學知識,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精氣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2]它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骨髓之中,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它。如今,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內外主動學習武術文化的人不在少數,面對外來文化的不斷涌入,作為高校學子,不應該“亂花迷人眼”,而是要著重保證中國武術文化的傳統特色,不斷強化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
文化的發展與時代密不可分,我們應針對新時代、新要求結合新理念、新方法,進而豐富充實中華武術內涵。處于不斷發展進步的時代,在穩固中華武術文化根基的同時還應該不斷汲取新時代的營養,使中華武術在當今大數據時代彰顯活力,深度挖掘中華武術文化的內涵和底蘊,促進中華武術的騰飛和崛起,提升學習武術的自豪感。高校作為中華武術傳承的重要載體,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職能,喚醒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著力培養,進而提升民族凝聚力,增進文化自信。[3]
中華民族歷來都是禮儀之邦,中華武術中蘊含了“德”“禮”,是中國傳統禮儀中最關鍵的組成部分,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縮影,是弘揚正能量的最好載體。我們經常提到的“武德”事實上是指社會生活中從事武術活動的人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和應該具有的道德品格,放在當今社會,是“公平正義”“尊師重道”“正直勇敢”“仁愛守禮” “忠誠謙讓”“懲惡揚善”等諸多優秀品格的寫照,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4]高校通過不斷弘揚武術文化,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民族自豪感都會隨之提升,對學生未來的人生方向和發展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傳授與切磋是人際傳承的常見方式,具體形式有高校中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的導師對學生進行技術指導,或一些自小習武的學生在校園內輻射性地進行武術傳播。人際傳承的最大好處在于手把手教學,學生更容易理解武術動作的要點,所以其技能的提升也相對較快。但是因為是人與人面對面的教授相對比較封閉,不能完全滿足當代武術教育的實際需要。
群體傳承是一定規模的人群以群體的方式進行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的優點是能夠實現群體內外之間信息的實時共享和交流。我國群體傳承的主要方式是表演性武術、競技武術和武術教育等類型。武術教育作為主要的武術文化傳承方式,常見的是高校的武術課、武術專業課和民間武術隊等形式助力武術文化的傳承。高校應該積極承擔傳承武術教育之責,積極開展武術教育,進而更好地弘揚武術文化。
組織傳承的特點是組織性較強,高校的組織傳承主要是學校所開展的武術課、體育學院的武術專業、以武術為主的社團等,這些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其權威性越高,大眾對其所傳承信息的認可度就越高。因此,為了高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國家教育部門積極主動地對優秀的武術文化進行有效推廣,實現武術文化的健康傳承與發展。
大眾傳承是常見的一種以網絡、廣播、報紙和書籍等作為媒介的一種傳承方式。學校教育自身的系統性和目的性使其成為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場所。大眾傳承的最主要特點是需要有效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和權威媒體進行有效傳播,這種傳播方式的特點是范圍廣、影響力大。學校借助各種平臺和媒體全方位報道一年一度的武術運動會即為立體化傳承的過程。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載體之一,只有借助合理有效的手段對武術文化進行傳承,才能真正將中華武術的優秀文化傳承下去。同時,要借助大眾傳承的方式將中華武術文化傳承至社會的各個階層,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大眾,從根本上全面提升國民素質。
盡管高校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歷經多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高校武術傳承方式也在不斷變化,高校的武術教學、武術協會和武術隊成為武術傳承的主要陣地。高校教育教學體系單一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常規的教學模式依然是主流,以至于體育教學效果一般。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武術文化并沒有全面的了解,僅是單純機械地跟隨教師進行練習,其主要目的也只是通過課程考試,修夠體育學分,這嚴重影響了武術文化的傳播,以至于武術的相關內涵無法被全面體現。[5]高校的武術隊和武術協會在對武術文化學習和傳播沒有整體全面的規劃,也未構建完整的層次體系,所以無法保證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傳播,對于武術文化的推廣不夠理想。
高校開展的常規武術課在武術文化推廣中能夠發揮巨大作用,師生作為課程參與的主體,武術教學活動可以豐富課外活動,通過長期的實踐可以有效豐富校園文化和氛圍。但在實際走訪和對相關文獻資料整理后發現,高校學生進行的文化活動與武術相關的活動并不多,有的學校甚至都沒有相關活動,這從側面說明當前武術文化的內涵豐富性是不夠的。[6-8]在一般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武術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度較低,常被孤立和排擠,以至于整體的文化范圍存在的局限性,無法實現武術文化的有效傳播。
一些高校開展武術文化課的主要目的是把武術當成體育競技項目進行培養,有的學校則是將武術作為學生的一種健身方式,所以對武術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和技術體系更加注重。學校對學生的武術培養更加注重動作的展示,最終通過考試考察學生是否能夠明確掌握相關的標準動作,順利完成整套動作。即使高校武術教學作為弘揚和傳承武術文化的主陣地,但是武術自身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也未被充分重視。高校的武術教學缺乏基礎理論的相關研究,且對武術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課程定位,所以大部分的高校都是采用西方的體育教學體系生搬硬套于中國傳統武術的培養中,導致武術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被忽略,教育功能被弱化,最終成為一種簡單的運動形式。[9,10]要想多方面體現高校武術的生命力就應該重視武術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注重對學生修身養性的培養,而不是只讓學生簡單地學會武術套路。
數千年的文化積淀使中華武術打上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中華武術中蘊含的品德和思想教育充滿了濃濃的傳統色彩,但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所在。[11]傳承中華武術能夠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這是其他體育項目無法企及的。但現實卻是高校校園中西方體育流行,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和普及還有待加強,需要相關部門重視在高校校園中對中華武術的推廣和傳承。[12]
高校的武術文化體系由武術課程教學、高校武術隊和武術協會等共同組建。武術課程的實踐過程中應該的將終身體育思想滲透其中,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豐富教學內容,將高校武術文化的實用性和娛樂性進行有效融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高校內可以有計劃地進行武術套路和拳法的教授和推廣,借鑒先進的授課方式,形成特色課程。將武德教育和文化傳承融合于武術教學中,有效利用“互聯網+”平臺,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武術教學內容,實現對武術文化的推廣和可持續發展。高校還應結合自身特點,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武術活動(如:武術節、武術表演、武術比賽等),增加高校學生對武術的了解。高校還可以成立武術協會和武術俱樂部,定期開展武術講座、舉辦武術知識競賽,武術論壇,擴大武術文化的傳播和普及。[12]
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組織具有鮮明特色的武術比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促進武術文化在高校校園的傳播。高校要對武術競賽的制度體系進行完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各項比賽,吸引非武術專業學生的參與,在校園中形成良好的武術文化氛圍,讓全校師生切身感受傳統武術的魅力。
教師作為傳承武術文化的領軍者,其綜合素質及對傳統武術文化的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也關系到武術傳承的有效性。[13]高校武術教師隊伍應該加強自身的內涵建設,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把自己作為武術文化的第一傳承人,切實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高校也應為教師搭建平臺,提高教師認知,提升教師能力,定期組織培訓講座,優化教師隊伍,建立一支具有專業素質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助力中華武術的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家園。當今世界各國的聯系日漸緊密,涌入的外來文化已經影響到每一個中國人,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愿意接納外來文化的精華部分,但是也要始終保持中華民族的“元氣和血脈”,承擔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重任。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不僅需要努力學習好專業知識,更需要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與感悟,肩負傳承之責。中華優秀傳統武術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和當今世界上都久負盛名,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代表中國的主要元素之一。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陣地,在對武術文化的傳承上要構建良性的武術文化空間,找到自身的根,才能真正讓中華武術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突出特色,實現傳承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