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秋雷 王祥安 陳太菊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歷史長河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觀之所以稱為“觀”,就在其既以哲學的視角觀察和思考文化問題,又以文化的視角充實和發展哲學問題,前者為哲學文化,后者為文化哲學,兩者互為中介而融合成了馬克思主義新的三維文化觀,即:三維文化存在觀、三維文化價值觀、三維文化實踐觀。[1]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盵2]武術文化是武術價值與理念長期在中國人類社會實踐中對象化的過程與結果,千余年來始終伴隨著社會發展而存在,從早期的社會生活實踐到中期的攻防技擊演變以及后期的強身健體鍛煉,武術文化在每一時期都有著重要的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凝聚力與向心力等時代課題的提出,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的武術文化,要把其中的武術資源利用好、武術觀念發揚好、武術基因傳承好,進一步激發武術文化在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新時代,深入把握中華武術文化觀的生成維度、價值維度和實踐維度,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以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武術文化作為武術歷史化積淀的產物,從其生成角度可分為理論基礎、文化根基和實踐來源三方面,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吶喊,對武術文化的深層次挖掘顯得越來越緊迫,從而對武術文化的生成維度進行具體闡述。
武術文化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集哲學、醫學、養生和宗教等多學科思想為一體,從而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民族武術文化體系,其中哲學思想對武術的影響占主要方面,武術的具體形式、演練過程和動作編排等都與傳統哲學思想都有著密切聯系。首先,武術演練追求“內外合一”,受到古代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深刻影響,精神上的心、神、意、氣與身體上的手、眼、身、法、步要達到高度一致,才能做到實際上的“形神兼備”,隨著武術的不斷發展,受到大自然的啟發,將飛禽走獸的動作及形象融入不同拳術之中,形成了獨特的象形拳,是“天人合一”的又一體現;其次,武術套路中講究攻守進退和虛實剛柔的對立統一規律來進行編排套路動作以及“以柔克剛、剛柔并濟”戰術原則等深受道家和陰陽家的古代辯證法影響,是陰陽對立理論的具體體現;再次,傳統哲學認識論中強調“知行合一”,注重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系,武術則在事物之間的聯系中重視本體內省,在武術實踐中強調身體各個子系統的互相聯系和協調配合的能力,使自己的身心能夠通過武術演練處于平和有序的良好心理狀態,通過改善人體內環境,提高身體免疫力,達到祛除疾病的健康目的。因此,傳統哲學思想為武術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武術文化從未斷流,武術文化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其發展以及演變都帶有濃厚的傳統文化烙?。阂环矫?,武術文化能夠從不同視角展現中華民族的政治、社會、宗教、風俗等內容;另一方面,武術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能從武術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窺探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儒、道、佛各家文化為基礎,并且武術文化深受其影響,武術文化中所提倡的武德思想與儒家文化以“仁”為本,重義輕利的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儒家“仁者安仁”的崇古思想也對習武本人或是群體造成了一定影響,制約了武術文化近千百年來的發展。還不僅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中的“依乎天理”“順道”思想,也為武術文化中的養生之道開辟了另一道路,佛家文化主張用禪修思想來指導武術演練,武術作為一種特殊的佛教修行方式在佛家發展下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為武術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多元化發展方向,使得單一的武術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不斷激勵著我們邁向文化自信之路。
悠久歷史的武術文化,產生于我國遠古祖先的社會生產實踐,社會的不斷發展促使生產與狩獵工具創新,人類在生產勞動中逐步積累劈、砍、擊、刺等技術經驗,為后來的武術技術成型奠定了基礎。在原始的社會生產實踐中,由徒手搏斗到持械格斗再到體育運動,這種演變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現,比如,泰國拳和擊劍等,從原始的徒手搏斗直接發展為剛柔并濟和內外兼修的武術具體形式來源于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之中。進入階級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武術文化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軍事戰爭成為促進武術形式與內容發生巨大轉變的助推劑,從商周時期一直持續到近代,軍事訓練都會將武術項目作為訓練內容,武術文化向軍事應用的被動滲透成為武術文化發展的標志性特征。近代以后,軍事戰爭從以前的近距離近身攻防到如今的遠距離火器攻防,武術文化向軍事應用的被動滲透則大為削弱,但由于武術本身具有自衛、防身和健身的功能,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不斷調整其主要功能,逐步成為中國近現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至此,武術文化從單純的軍事應用向競技和表演應用逐漸轉化。
武術文化具有傳承性與獨特性等特征。把中華獨特的武術文化傳承好、發揚好是應對世界文化多元化與價值觀多樣化沖擊的重要手段,武術文化在當今仍然能夠體現時代價值,并且在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人們擔當精神以及筑牢人們理想信念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氣,也是一個國家自身不斷發展進步的源泉。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深度融合不僅對世界經濟起到加速增長的作用,同時也促進了全球不同地區政治與文化互相交融,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突出:一方面,武術文化是千余年來武術優秀價值觀的凝結,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勢必產生碰撞,如何在交融中占據優勢地位,必須要把武術文化推向世界,展現中國精神與中國面貌,讓武術文化勃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從而使世界各國人民更加了解中華武術,接受中華武術;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滲透的較量關系到中華民族未來的命運,武術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一脈,具有濃郁的東方色彩,其中的尚武精神和師道文化一直流傳至今。武術文化中的崇高精神已經嵌入國人的內心深處,能夠在東西方文化較量中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習武之人自古以來都被人們視作具有“俠義之風”的人群,見義勇為、除暴安良是豪俠們的風范,更是習武者的楷模。在武術文化中武德理念的熏陶下,習武者見義勇為、鋤強扶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慷慨樂助的事跡頻頻出現,給世人留下了許多的英雄故事,其背后都有一種精神在支撐,那就是武術擔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3]英雄就是富含擔當精神的人的化身,只有人們勇于擔當,遇事不退縮才能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風氣。因此,在推廣武術健身運動的同時,要大力宣傳和弘揚武術文化,彰顯武術見義勇為、鋤強扶弱等擔當精神,對于塑造人們擔當精神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正是有了這種擔當精神,一個人才會受到社會的尊重,一個國家和民族才能興旺發達。
理想信念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反映著人們的精神追求,同樣也是邁向未來的行動指南?;仡櫸湫g文化千余年來的發展,也并不是始終處于發展的地位,期間也有過三次低落期:其一,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防止各地造反,怕影響自己的統治地位,就收起了民間的兵器,禁止民間個人或群體習武,武術文化首次遭受到打壓;其二,宋朝時期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興起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使武術文化在民間逐漸失去地位;其三,元朝時統治者頒布法令,禁止民間習武,直接對武術文化的傳承造成了斷層式的威脅,是武術經歷的一次浩劫。雖然這三次禁武,武術文化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但是武術文化能夠在歷經挫折之后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結底在于習武者勇攀高峰,成為一代高手的理想信念,同時也是習武者根植于心的武術精神。現今,新時代社會主義經濟的高度發展,各種錯誤思潮也紛紛進入我國,比如:拜金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等,國民價值觀呈現多元化,出現很多理想信念偏差從而走向極端的案例,武術文化中蘊含著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夠指引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加筑牢我們的理想信念。
新時代如何弘揚和傳承好武術文化,是堅定走向文化自信之路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通過把武術資源利用好,把武術觀念發揚好,把武術基因傳承好,是武術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的實踐維度,為武術實現新發展提供了根本方向。
武術資源是人類社會中一種以武術為信息載體,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4]武術資源的結構上可分為武術項目資源和武術文化資源:其一,武術項目可分為拳術、器械、對練、集體表演、攻防技術五大類,各類別之下又擁有豐富多彩的具體武術項目,比如:長拳、太極拳、螳螂拳、南拳、劍術、刀術、棍術等,豐富多樣的武術項目促成了中華武術項目資源;其二,武術文化資源可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層面,物質文化層面如,各種武術學館、武術學本、武術服飾、武術器械與武術景點等,以上物質文化層面都在現今社會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但是至今無法形成以武術文化為主的品牌等;制度文化層面,武術制度是保證武術正規化發展的約定條令,影響較大的有少林拳十戒、內家拳五不傳、各種武術抄本后的戒約等,用制度化規定來約束習武之人,促使他們始終保持著正義之風;精神文化層面,武術文化長期受優秀傳統文化影響,與中國古代醫學、史學、宗教學、美學都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精神文化層面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武術項目資源和武術文化資源共同形成了武術資源的寶庫,在新時代要利用好武術資源,使其在今天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武術文化從產生于早期的社會生活實踐,到中期的軍事實踐,再到現今的強體修身實踐,每一時期都涌現出優秀的武術觀念作為習武者本人的精神指引,武術中的忠、勇、仁、義、禮、智、信等不僅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武術文化的傳統優秀觀念。[5]在當今世界,世人對中國武術的感性認知耳熟能詳,但是對武術文化的深刻內涵以及武術傳統觀念的關注還較為欠缺,積極發揚武術傳統觀念,能夠展現中華武術文化的傳統魅力,提高國人對武術觀念的認知度,使武術觀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進而提升我國的國民素質。時代在演進,環境在變化,面對世界多元文化觀念的沖擊,武術觀念在新時代的發揚就顯得尤為重要,以武術為載體,踐行武術的傳統優秀觀念,使武術文化成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有效手段之一,從而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過程中大放異彩,譜寫振奮民族精神的歷史新篇章。
武術基因是武術在歷史過程中長期積淀形成,逐漸成為武術文化的標志性內容。當國人對西方多元文化價值觀不再盲目追棒的時候;當中華武術文化成為對抗西方中心論中堅力量的時候;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等國家宏觀戰略背景下,學校要作為傳承武術基因的重要環節,勇于承擔新時代賦予的使命與擔當。[6]武術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武術基因,其中具有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崇德向上的社會風尚、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首先,武術基因要代代相傳,要通過深化學校教育改革,構建學校促進武術文化發展的文化課程體系,使其成為與中小學主干課程和高校必修課程一樣,具有必修性和普適性,通過學校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代人;其次,武術基因就是要傳承,武術不管走多遠,都不應該忘記產生之始的初心,要不斷與現今教育強國的整體理念相適應、相協調,是武術基因傳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有其淵源,實踐更有其路徑。武術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生機與活力能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作為全世界最獨特的中華武術文化必定會大放異彩,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習武之風,向世界展示中國面貌和中國精神,能夠對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正如毛澤東所言:“在文化方面,各國人民應該根據本民族特點,對人類有所貢獻”。[7]中華武術文化觀深刻地闡述了武術文化從何處來,有何用處以及如何傳承與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命題,為今后如何發揚武術文化指明了現實道路,要充分利用好武術資源,發揚好武術觀念,傳承好武術基因,為堅定文化自信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