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雨晴 常媛媛
太原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必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武術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承擔著重要的時代責任和使命。近十年來,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中華傳統武術迎來了發展新契機,為武術文化研究增添了新動力。
通過對近十年武術文化中文核心期刊,經統計發現,2012 年-2014 年是快速增長期,該論文的發文量連續兩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這與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密切相關,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武術文化的研究,并出現井噴式增長。2015 年有回落現象,與2012 年發文量基本一致,增長期后研究熱度相對下降的表現,恢復到初始狀態。2016 年又出現顯著增加,但從2017-2021年這段時期發文量逐年減少并趨于穩定,反映了武術文化研究在經歷了逐年增長、下降,然后再增長再下降后,關于武術文化的相關研究基本完善,研究熱度逐年下降并趨于平穩,研究視角與價值也更為理性,更有深度。
近十年發表的關于武術文化的中文核心期刊共782篇,其中78.6%是體育類核心期刊,其他核心期刊占21.4%。體育類核心期刊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體育文化導刊》《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體育文化導刊》發文量位居第一,主要是因為該期刊是體育文化類學術核心期刊,側重于以文化視角觀察和研究體育現象,探索體育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排名第二的是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發文量72 篇,占比9.3%。該期刊自2011 年增加“民族傳統體育類”欄目,每期錄用2-3 篇關于民族傳統體育類文章,2014 年,將“民族傳統體育類”欄目改名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學”,更傾向于收錄武術類期刊論文,每期刊發1-2 篇,增加了武術研究方向的錄用比例。其次是《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在2017-2018 年期間設有“民族傳統體育學”欄目,每期刊發3-4 篇民族傳統體育類文章,筆者認為該期刊近十年關于武術文化發文量主要是來自這一時期。除此之外,2016 年以前,該期刊的“體育人文社會學”欄目關于武術文化的文章發出,平均每期不到1 篇的發文量。從上述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關于武術文化的研究體育類核心期刊占主導地位,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體育類期刊將體育文化研究視為體育科研發展中的重要一環,《武術研究》也重在刊發武術類文章,但其他文化類期刊或政府部門主導下機構期刊發文數量寥寥無幾,說明武術文化的發展主要在體育界學者較為重視,其他文化類期刊部門或機構關注度不夠。
通過梳理武術文化相關文獻發現,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中國武術文化研究成果呈現多元化趨勢,其中以武術文化現狀分析、保護開發、傳承策略為主題的研究熱度只增不減,在總體數量中占有相當比例。基于此,本研究從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現狀、開發保護、傳承策略三方面研究內容進行文獻綜述分析,試圖尋繹近十年武術文化發展的動態特征,為武術文化后續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2.3.1 武術文化發展現狀研究
從客觀角度把握中國武術文化發展現狀,能夠精準定位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困境,對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至關重要。郭玉成認為當前我國武術主要以技術傳播為主,忽視了武術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以文化傳承為核心是進行傳播的前提。國內一些學者認為武術文化要發展必須要轉型,面對當前武術文化轉型后產生的異化和失范現象,要以尊重傳統、融合現代為前提,以滿足國家需要、人民需要、自身發展需要為根本,達成武術文化轉換的現代認同,以期實現武術文化現代化的轉型。袁金寶表示,近年來我國武術文化主要滲透于學校武術教育、武術賽事、武術影視、武術產業四個層面,但武術文化發展仍面臨學校教育外在虛胖、內在骨感,賽事舉辦看似繁花似錦,實則內涵虛無,武術影視作品與時代價值錯位分離,武術產業發展布局無序、頭重腳輕等困境。趙斌認為發展武術文化應從武術文化、武術事業和武術產業三方面著手。樊藝杰運用敏因理論闡述了21 世紀的武術文化發展趨向于國際化,在國際化交流中通過武術文化的器物層面、意識層面、娛樂層面的內容,向世界展示中國武術文化的魅力。新時代以來,我國武術文化發展面臨巨大壓力,王志華立足于新時代體育強國和文化強國的戰略背景下提出,當前阻礙我國武術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包括外來文化的沖擊、新聞媒體報道的缺失、傳承人保護機制不完善等方面,建議借助政府的力量,構建武術文化發展新路徑,實現武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王崗等人通過分析當前我國武術文化研究的方向與方法,總結出武術文化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立足于中國需求、人民需求、世界需求為出發點,深入探究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研究。周昇媚等人認為新時代我國武術文化發展面臨瀕危失傳、現代武術與傳統武術文化沖突、傳統武術文化向現代社會轉型的矛盾,提出武術文化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朝著向現代化轉型發展為根本遵循。朱大梅等人對中國武術文化發展的理念與維度進行深究,認為武術文化發展要堅持守正創新,堅持樹立時代意識、群眾意識和明德意識。趙歆利用傳播學等多學科交叉理論進行研究,認為中國武術文化生存空間日漸窄化、社會認知存在偏差的困境,需要借助新媒介的傳播效應,為武術文化的傳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上述十幾篇文章是對近十年武術文化發展中所處的困境及發展境況作出簡要概括,進一步表明武術文化要發展就必須轉型,并對為什么轉型、以及如何轉型的問題做出重要論斷,為武術文化的后續研究提供理論參考與方向把握。
2.3.2 武術文化保護開發研究
研究武術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有利于完善我國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對指導地方武術文化資源開發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在武術文化的保護與開發關系的論述中張龍表示武術文化的開發需要市場的參與,市場開發本身不會損害武術文化的保護,相反,市場開發對武術文化的保護具有一定促進作用,而市場開發的手段才是影響武術文化保護效果的主要原因。2012 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體育文化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發展體育產業,推動體育文化建設”。在政策文件的推動下,我國武術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工作也逐漸向產業化方向轉變。在武術文化的保護研究中,周漢毅等人認為傳承人的保護是文化傳承的關鍵,政府對傳承人主體保護起到主要責任,利用現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對傳承人的武術展演形式進行拍攝保存,同時提出武術文化的社會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尤為重要。蔡莉等人認為數字化保護是武術文化資源實現現代化轉變的有效手段,通過建立武術文化資源數據庫,促進傳統武術文化向現代化轉變。胡宇等人提出當前武術文化保護制度不健全,保護意識淡薄,資金匱乏,專業人才短缺,法律法規尚未完善等問題亟待解決,并進一步提出了可行性路徑。武術文化的開發研究中,劉冰認為要實現武術文化產業發展,首先建立武術文化品牌,利用武術展演、培訓、影視等功能吸引大眾文化消費,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獲得多方面的社會效益。王崗等人對武術文化資源向產業化轉變進行探討,指出我國武術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配置不健全等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堅持以文化發展為根基,市場需求為導向,遵循產業發展規律,促進武術文化保護與創新工作協同發展。黎桂華提出建立武術文化產業標準化是武術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李鳳梅等對京津冀武術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研究中發現,武術文化資源的開發對弘揚民族文化精神、促進武術人員就業率、增強武術文化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但就目前形勢來看,武術文化開發面臨開發創新空間和品牌意識不足等開發困境,建議增強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產業相互融合,逐步增加資金投入,建立全方位宣傳力度,促進武術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袁進業等人從場景理論出發,認為武術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對構建政府與民間合作、保護傳統武術項目、擴大傳播范圍、增進民眾參與度等具有重要啟示意義。這些論文在武術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中綜合強調了保護開發工作要立足文化發展根本,不能以破壞武術文化的生態環境代價進行開發,武術文化與當代社會融合過程是人類社會文化進步的表現,這為新時代以來武術文化的開發保護工作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撐,為我國武術文化的創新發展開拓新思路。
2.3.3 武術文化傳承策略研究
傳統武術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與儒釋道精神,追崇禮讓文雅、平和仁厚的理念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武術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文化承繼的過程,更是培養人類樹立正確思維方式的教化過程。趙進從社會學角度揭示了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現代競技武術發展出現不平衡和斷層的原因包括社會轉型發展速度過快,改革開放后群眾對西方體育文化的接納,競技武術的過度商業操作和傳統宗法制度的局限等因素是阻礙武術文化傳承發展主要原因。劉宏亮等人以魯西南傳統武術為案例進行研究,發現武術文化傳承困境主要包括當地經濟制約、政府職能不健全、文化生態環境失衡等原因,提出積極恢復文化生態環境,增加資金投入,做好武術文化傳承的長遠規劃,不斷優化升級武術文化的傳承治理方式。呂晶紅認為武術文化傳承要厘清傳統武術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在武術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生產,增強武術文化研究與傳承實踐的良性互動。范銅鋼等人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論述了武術文化存在保護工作觀念固化、兩極分化、創新點不足等問題,并指出武術文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需要建立統一的申報系統和標準的評審系統、規范的查詢系統,促進傳統武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王崗等人對城市化進程中面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問題,提出要為傳承人提供硬性和軟性環境,確保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加強傳統武術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對話,讓傳統武術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找到歸路。吳永存等人立足于全球化發展背景闡述了我國少數民族武術文化面臨生存狀態不佳和傳播力度不足等問題,認為武術文化傳承應注入到武術教育中,拓寬武術文化傳承空間,利用新時代媒介資源,對武術文化進行包裝宣傳,加強國際間武術文化交流。溫搏等人在高校武術文化傳承問題上認為高校武術文化發展傳承應加強文化認同,并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突出自身文化優勢,堅守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斷拓寬高校的武術文化傳承發展空間。李金龍等人對傳統武術文化中師徒相處規范的傳承應該進行選擇性揚棄和創新性轉化,轉化為當代可利用的師徒道德規范,促進社會文明發展和傳統武術文化傳承。任婷婷等人提出武術文化的發展傳承要以增強文化凝聚力與文化自信為目標,走文化自強的發展道路。韓曉明等認為武術文化傳承應立足于回歸武術本體,保護發掘傳統武術村落空間,延續文化記憶,體現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與差異性。車璐等人認為當前武術文化傳承面臨方向迷失、環境不利、渠道受限、人才匱乏等問題,提出要重構武術文化形象、加強文化引領、拓寬文化傳播路徑、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杜俊儒認為要突出對武術文化的本源認知,注重武術的德性教育,堅持守正創新的傳承理念。
從近十年武術文化研究綜述分析來看,研究的文獻數量與相關政策文件的頒布有一定相關性,并呈現周期性變化。關于武術文化相關研究的文章主要來自體育類核心期刊,期刊欄目設有民族傳統體育學、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學,是收錄武術文化相關論文的主要來源。從武術文化發展現狀研究來看,國內大多學者認為,武術文化要發展,就必須轉型,但轉型后怎樣讓民眾更好地去接受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武術文化的轉型發展面對大眾的質疑如何做出有效回應等方面的內容還有待研究。在武術文化保護與開發研究綜述中不難看出,提出的保護與開發策略過于籠統,沒有對各級各類武術文化做出精準施策,研究深度不夠。武術文化傳承策略研究成果顯著,傳承責任主體模糊不清,武術文化的傳承是由多個主體構成如,政府、學校、社會以及傳承人、武術習練者等,應結合實際情況,針對不同身份的傳承責任群體提出具體傳承策略,促進武術文化代際相傳、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