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杰 江會鑫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2019 年9 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了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在提出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的具體部署,其中將繁榮鄉村文化和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列為鄉村振興的基本任務。土家體育文化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舉措,文化振興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本研究在分析貴州省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特征,結合鄉村振興大背景對貴州省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提出針對性意見。
地形地貌,生存環境的差異性,逐步形成了各個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各民族都有著本民族的“個性”,《漢書·王吉傳》記載:“是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1]土家人為巴人后代,世代生活在山川險阻的環境之中,土家人擅長在復雜的山川環境中射獵、開墾土地、種田,所以他們的性格十分粗獷樂觀,且有著山民獨有的醇厚和勇敢,這些都在土家文化中有深刻體現,如,土家的“撒爾嗬”其就是土家祭祀時的一種舞蹈,其風格粗狂,模仿眾多動物的動作,形式節奏變化多樣。地域的差異對土家人的生活行為與體育文化特征影響深刻,鑄成了多樣的特色傳統。
群體性是一個地區文化認同的重要指標,在同一個或不同群體內,對某一種民俗文化,出現集體的認同感,形成集體的模式化民俗事項。民俗的形成與傳承的過程都是在群體中進行的,是集體觀念的體現,具有社會性和公共性。[2]土家人歷代生活于山川之中,面對山中的種種威脅與自然災害,人們舉行開祭祀儀式以求上天庇佑,通過集體的力量去對抗野獸侵犯,無不體現出當地人民團結一致,共筑美好生活的合作精神。現代生活之的土家人民在節日中如,“大年”土家人歡聚一堂,一同跳擺手舞,氣氛熱鬧非凡,傳統民俗體育文化根植于土家人民集體的智慧與意志。
在民族的發展進程中傳統體育往往都具有表演性這一特征,是娛樂性與藝術性的相互融合,因此受到了眾人的喜愛與追捧,土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擺手舞,本身除了祭祀功能以外,就具有很強的表演性質,其中包含著古時土家人民的繁衍生息、狩獵捕魚、戰爭、飲食起居的深厚歷史淵源,每逢新年和祭祖,團圓土家人都要一同歡歌載舞,其形式節奏多樣,無不表現其獨特魅力,如今現代社會,土家的擺手舞更是走上舞臺,為大眾所喜愛。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著多姿多彩的土家民族體育文化,文化的源遠流長,離不開其族人對其傳承。傳統文化延續性根植于土家人民世代的生活實踐之中,早期土家人民的體育文化多體現在生存和生活之中,古時,土家民俗體育主要依靠家族的傳承,及家族的父輩傳給下一代,其中不乏“不外傳”“傳男不傳女”等,為了滿足時代的不同需求,土家文化也開始與時俱進,不局限于家族,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如:土家人民喜愛的擺手舞和秋千等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創新與簡化而走向學校,為大眾所知與所學。
土家文化具有濃厚的宗教信仰色彩,而這一點在其體育文化之中也深有體現,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這種特征隨之一直保留下來,在對世界和自然的探索中,不斷揣摩和認識,當土家人民認為自身無法去掌握和征服時,便會去祈求更強大的神靈,給予自身心靈的慰藉,神是至高無上,不可違背,在土家的儺堂戲之中,其早期的功能主要是祭祀之用,專門祭祀鬼神,以求身體健康,古代醫療技術低下,患病求助于神靈,以求安慰,濃厚的泛神色彩是土家文化特征之一,在如今社會之中,仍有廣泛影響,眾多的土家體育文化都有著廣泛的精神寄托。
2.1.1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鄉村教育相結合
近幾年來,我國在培養和發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了以群眾、傳承人、企業家和文化工作者為主體的多元化管理,并使其管理水平不斷提高。[3]這其中也不乏一些缺陷,并限制了以“村形”體育文化為載體的特色產業。比如,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人已經消亡,技藝不高,藝人數量少,演出規模小,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夠,不能產生深刻的影響,不能產生震撼、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一個民族的文化,不是空穴來風的,通過在漫長歷史長河的實踐中產生的,是群體、個體生活習慣、精神意志的生動體現,而作為體育傳統文化,更是離不開具體實踐才能得以延續傳承。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文化生活關乎個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建設,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農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應得到重視。其一,世代生活于鄉村的村民對本村落的傳統體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且自身可能也是技藝的傳承者,憑借著這種優勢,在鄉村中小學日常課程中,可以聘請當地傳統體育技藝傳承者在體育課堂中對當地的傳統體育技藝進行講述,讓鄉村中的孩童對其內涵有一定的了解,并依靠學校資源開展土家傳統體育的實踐教學,通過課堂讓傳統體育文化提高普及度,為傳統體育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其二,土家傳統體育文化與當地學校教育有機結合,不斷挖掘培養土家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營造良好氛圍,推動傳統體育文化建設,提高知名度。
2.1.2 豐富傳統體育文化內涵賦予其時代性與實踐性
《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傳統節慶文化產品,土家民俗文化深厚,開展民歌、戲曲、舞蹈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以實現文化資源和現代消費的有機結合。[4]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傳統體育文化既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歷史,又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過程,它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增加文化活力,創造出大眾喜聞樂見的運動文化,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同時與其他資源有機融合,打造知名傳統體育文化村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介入,大力發展當地傳統體育特色,推動土家特色體育文化旅游發展,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就業機遇,推動鄉村第三產業發展。
2.2.1 鄉村借鑒城市體育發揮其特色
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體育是公認的綠色產業,與鄉村振興的生態底色匹配,這是體育能夠在鄉村大有可為的根本原因,傳統體育對于村落長足發展具有多重重要功能,《規劃》提出:要對農村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保護和開發,使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凈化民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進一步凸顯了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的積極作用,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體育文化,更加偏向其在社會中的實踐價值,鄉村傳統體育文化與城市體育文化相互補給,鄉村體育與城市體育各有其特色,相互借鑒其優點,發展適應多元參與主體的體育項目,同時,鄉村想要振興,就必須把文化優勢以正確的方法轉化為市場所需,符合城市人群的具體需求,利用土家鄉村特色吸引人群,以自身的造血替代輸血,增強村落核心競爭力。
2.2.2 開辟文化創新與保護道路揉入新元素
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更多生活中新的元素不斷涌現,作為傳統的土家特色文化,必須要與時俱進,而缺乏創新,文化無活力,必然面臨著淘汰的結局,在貴州黔東南地區的土家族當地的擺手舞反應了土家人的生產生活與歷史悠久,并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斷進行改編與創新更易于激發群眾對傳統項目的熱情與興趣,依靠創新形式,引起更多當地群眾的共鳴,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借此擴大體育人口基數,從基層改變傳統民族體育文化面臨的困境。
2.3.1 傳統體育文化緊密與鄉村居民生活相互融合
《規劃》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文明鄉風,治理有效,人民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發展農村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題中應有之義,而體育文化則是與大眾身體活動密切聯系的要素之一,作為土家村落中的傳統體育項目,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易被大眾接受,而傳統的項目可以根據廣大村民的需求進行創新與改進,豐富其形式,為村民閑暇時提供更多的休閑選擇,通過身體的活動不僅可以促進身心愉悅,構建和諧鄰里關系,更有利于增強對村落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村落凝聚力與認同感。這與《規劃》中的要求深深切合,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有力推手。
2.3.2 建立傳統體育文化在鄉村中的反饋機制
土家村落中現存的傳統體育技藝往往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在不同的時代滿足不同時代背景的需求,過程中絕不是簡單技藝的變化,更包涵著村落中群眾的精神寄托,特別是在當代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背景下,農村的生活方式,價值思考異于城市,而熟悉的鄉土文化往往可以激發村落群眾內心的歸屬感與文化自豪感,大力發展屬于本村落的特色傳統體育文化與新時代農民加強思想建設息息相關,新時代背景下,凸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意義與內涵,由村委會帶頭建立起群眾的村落文化反饋與發展方式,不斷豐富創新土家傳統體育文化,提高其在村落中的認可度與普及度,為發展特色傳統體育項目村落打下基礎,提高村落知名度與核心競爭力。
2.3.3 建立少數民族區域保護
保護本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是本民族發展的自覺之意,使文化多樣性成為人類文化的基本范式并使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最終還要依靠各民族自己的覺悟和行動來保護本民族特色傳統體育文化。[5]可以參照云南地區建立的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區,建立起保護區,要對其文化進行新的發展與定位,傳統體育文化絕不是封閉的,也不是因為經濟利益而去利用破壞它,把建立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區納入當地政府的發展規劃,一方面在保護的前提之中,對其進行創新與發展;另一方面利用其文化特色建立起龍頭旅游示范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開辟新的格局,此舉不僅可以從根本上保障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更能促進保護區中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全方位發展。
貴州省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特征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內涵有所改變,早已脫離了原來祭祀和禮拜的特性,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通過政策支持,落實具體措施,不斷提高民族文化自信,豐富土家傳統體育文化內涵,推動土家傳統體育文化可持續的傳承與發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