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貞
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多維度協同開展,具體到學校德育工作,筆者以茅崗小學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例,探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育人工作,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和建設的要求。
一、以德育常規規范行為習慣養成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需要連續的行為過程積累起來的,學校的德育常規工作,就是持續引導學生參與日常教育生活,讓學生在參與中形成習慣并內化為個人的品德,學校的德育常規標準及教育措施,成為了學生養成教育的關鍵。
1.制定日常行為規范準則是習慣養成教育的基礎
茅崗小學結合《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重點倡導養成“八個好習慣”,即:每天準時到,見人問聲好;做操有精神,走路靠右行;每天勤讀書,寫字姿勢正;垃圾會分類,歸程有秩序。有規范準則,就要遵循落實,學校以“學校牽頭——教師引領——學生踐行——檢查評價”的方式開展養成教育。學校牽頭,是學校宏觀上制定習慣養成教育計劃、暢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教師引領,是教師針對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做好解讀、示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生踐行,是學生對照好習慣準則,規范日常行為;檢查評價,是學校建立監督機制,及時反饋,表彰先進,營造良好氣氛。
2.搭建教育平臺是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
班隊會活動是小學重要的教育平臺,茅崗小學班隊會活動堅持“品格教育為主”的原則,開展主題為“我們的好習慣”“垃圾分類我能行”“漫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書香滿校園”等主題教育活動,以活動促進習慣的養成。國旗下講話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可以根據每月的教育主題,開展主題演講等宣傳教育活動,倡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建立反饋評價機制是習慣養成教育的保障
反饋評價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好習慣的標準,學校可以設立如“文明班集體”“文明之星”等班級和個人的評價項目,以評促養,樹立榜樣,營造人人爭做文明學生、人人踐行好習慣的的良好氛圍。
二、以德育陣地浸潤行為習慣養成
德育陣地,既是一個育人載體,也是一個育人助推器。陣地建設,就是讓教育變得“有形”、讓行為變得“有聲”,這種可視化的表現,助推學生品德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
1.設立平面宣傳陣地,讓眼睛處處看到風景
學校利用信息平臺,如學校微信公眾號、少先隊管理平臺等,宣傳好規范、好事跡;利用宣傳欄、手抄報、圖書角等,展示學生好習慣、好榜樣。學校充分利用好平面宣傳陣地,讓每面墻壁都活起來,使其成為學生展示自己的一面鏡子。
2.創建課堂教育陣地,把習慣培養滲透到教學活動中
茅崗小學引導學生養成如做好課前準備、書本統一擺放在書桌左上角、發言先舉手等課堂習慣,各學科結合學科特點,也引導學生形成學習習慣,如思想品德中“我們遵守……規則”,數學學科的“我這樣……安排時間”等,通過教學活動滲透習慣養成教育,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把好習慣內化為日常行為。
三、以德育課程統領行為習慣養成
校本德育課程,是在國家德育教學方針的指導下所形成的更符合學校辦學理念,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德育課程。德育課程能統領學校的育人活動,讓活動形成序列化,其設計和實施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施性。茅崗小學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知行悟”系列德育課程,在課程實施中增強學生規范意識、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1.“知課程”——入學禮課程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兒童成長認知過程的重要階段,是進入義務教育的啟蒙認知階段,茅崗小學制定一年級新生的舉行“入學禮”課程,通過莊重的入學儀式,讓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感受入學是成長中的一件大事,是學習新階段的開始,是成長的新起點,以此激勵他們珍惜讀書機會、勤奮學習。
2.“行課程”——“三節”課程
體育節,學校通過大課間、體育興趣小組、運動會等系統課程設計,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鍛煉習慣,引導學生每天陽光運動一小時,既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生活,又培養學生堅毅的意志品質;科藝節,學校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的思想,推動科技教育、藝術教育的發展,設計有“環保時裝秀”“科技小制作”“科幻畫比賽”等系列科創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自然,投身實踐,逐步形成養成良好的科學、藝術認知和良好生活習慣;兒童節,是引導兒童在活動中提升道德素質、培養文明習慣、樹立高尚情操的好時機,茅崗小學的兒童節課程設計,按年度開展文藝匯演、游園活動、跳蚤市場等,這些活動都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最好方式,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悟,在體驗和感悟中有所收獲和提升。
3.“悟課程”——讀書月活動
由語文學科設計各年級閱讀清單,以讀書活動為契機,引導師生在濃郁的讀書氛圍中體會讀書的樂趣、領悟智慧的真諦;畢業季活動,六年的小學生活,學生收獲了知識、技能和習慣,初步形成了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舉行畢業季活動,能激發學生對六年成長的回塑,引導學生這將來制定成長規劃,同時畢業季活動,能讓畢業生對母校及老師表達感恩之情,對學生是一次感恩教育。
此外,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學校范圍內,必須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學到的道理,促進文明行為的內化。例如“研學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拓展視野,增長見識,提高學生的自主自立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學校舉辦的系列活動,旨在通過創新、傳承優秀校園文化,讓每個學生可以主動參與、親身實踐,更容易接受真理,增強體驗,磨煉意志,規范行為,形成信念,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真實感受學校提升核心素養,推進學生行為習慣養成建設。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提高和發展的過程,學生克服一個壞習慣和養成一個好習慣,決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即能達到的。習慣養成重在“恒”字上下功夫,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適應到習慣,循序漸進,逐步形成自覺的良好行為習慣。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