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日新
法治觀念是現代公民應有的素養,而上好思政課,對于培育中小學生的法治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基于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視角下,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引導、組織、啟發、強化等作用,帶領學生了解法律常識、掌握法律知識、強化憲法意識,深化法治素養。
一、精準定位學習目標,使法治教育有標可循
根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具體要求,立足課堂實際,結合學生學情,法治教育的學習目標應包括以下幾部分:
一是核心學習目標,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組成部分,明確習近平法治思想在依法治國中的重要地位,認識到法治貫穿經濟活動、公共生活、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
二是知識學習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法規制定的依據;了解刑法、民法、環境保護法、交通法等各項法律法規,為學生建構法治觀念,并形成最基本的法律知識素養。
三是行為學習目標。通過法治知識學習和各項活動的參與,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法治觀念和嚴格的法治行為規范,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體現出一定的法治行為素養。
二、建構多元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
(一)情境導入法。以八年級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一課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構建警察抓小偷、社區治安管理、學校秩序維護等生活場景,在學生的腦海中搭建法律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講解、提問等方式,向學生闡明法律的基本概念,明確法律和學校紀律的相同與區別之處,讓學生認識到法律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二)座談研討法。采用座談研討法能夠有力彌補初中生法律知識欠缺的不足,從而引導同學們展開“頭腦風暴”,積極表達自己對法治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并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表揚,順勢引出法律的內容、作用等知識點。
(三)演講PK法。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法律基礎后,教師可以通過在班級內部組織演講比賽,從而助力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同樣以《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這一課為例,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可將班上的學生分為三組,讓每組選出一名演講者進行演講比賽,演講結束后,教師進行點評,并以板書的形式,對本節課的主要觀點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認知。
三、逐步完善測評指標,建立健全評價體系
思政一體化評價關注以大概念為核心的結構化知識要素及以關鍵能力為核心的結構化能力要素。在具體評價中,教師把法治觀念的學業水平概括為“認識”“認可”“認同”“認定”四個層次,對應學生認知進階的“習得性學習”“應用性學習”“拓展性學習”“適應性學習”。評估學生法治觀念的認知進階水平,一要基于課程目標、法治觀念的構成要素和教學內容,二要考查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表現。這一新結構教學評價強調全面評估學生在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的實際增值和發展狀況,關注學生綜合運用結構化知識分析、評價問題,遷移與實踐、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的綜合表現。
四、深入開展教學反思,深化學生的法治意識
初中生法治觀念的形成和深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學生同步進行反思,才能促進法治意識的樹立和強化。
(一)情境創設是基礎。初中生的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薄弱。因此,情境創設是開展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師要從生活中常見的法律現象講起,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樹立學習的興趣。
(二)相互交流是根本。學生間相互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創建濃厚的氛圍,促進學生整體法律意識的提高。同時,彼此能夠取長補短,共同加強法治觀念。
(三)點明重點是關鍵。以《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一課教學為例,本課程學習以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為中心,教師在授課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憲法意識、遵憲思維。引導學生認識法律作用,明確法律責任和義務。
(四)課后思考是補充。課后思考有益于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因此,教師的課后作業布置不宜過多,要抓重點,結合演講、問答、交流等活動,把單一的作業變成豐富的活動,方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視角下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策略研究”(202213985)研究成果(作者為該項目主持人)】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