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元
在《史記》整本書閱讀活動中,筆者嘗試通過大情境任務的設計,設計與《史記》閱讀相關的、形式多樣的活動。
一、課前故事分享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教師利用每節語文課前5分鐘,采取全班輪流的方式,學生在講臺借助多媒體平臺,向老師、同學介紹一個《史記》人物或故事。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或故事不斷打磨,再繪聲繪色地講解,其他同學聽了之后,容易產生閱讀興趣。
二、人物繪畫活動,助力深度理解
人物繪畫活動是指學生在明確的任務驅動下,圍繞一個共同的活動,完成教師創設的任務情境。在《屈原列傳》的執教過程中,教師通過“人物繪畫”核心任務嘗試串聯起人物、情節等。第一步,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教師的講解,讀通文意,了解屈原的生平,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第二步,學生需合理地分解任務,必須以屈原為核心來進行構圖,可對作品進行加工和轉化;第三步,制定評價標準,評價標準包括人物的表情、動作是否符合人物身份,繪圖背景是否恰當,營造的意境是否符合作品風格等。第四步,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與拓展。
除此之外,經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自讀、研讀,學生設計出“鴻門宴”“蕭何月下追韓信”“屈原投江”“孔子講學”“呂太后”“韓信點兵”“霸王別姬”等圖畫。此項活動給了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增強了閱讀的目的性,也給了學生深度閱讀的可能性。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獲得成就感,每次活動后還進行展覽,通過師生投票的方式,評選出一、二、三等獎,此舉有利于提高全體學生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三、讀寫結合活動,提升表達能力
讀寫融通是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項重要策略。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閱讀是寫作的重要前提,寫作又能帶動學生不斷閱讀,實現語言學習到運用實踐的轉化。
在《史記》整本書讀寫結合的實踐中注重目的性、序列性和操作性。單篇的閱讀,學生需完成《史記》閱讀卡,閱讀卡包括內容概況、閱讀中發現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的思考。閱讀卡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理解人物和梳理故事情節的能力,為之后的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寫讀書筆記是通讀全書的手段,也是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讀書筆記既能鞭策學生對書中人物進行故事梳理、深刻把握、對內容理解透徹,又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欣賞文筆、抒發讀書感悟的機會。讀書筆記的撰寫、交流與展示,能夠引領學生對全書進行有效的閱讀,對名著的內容、主旨、語言體例等進行深入的剖析與探究。如摘抄自己感興趣的語句、段落或詩詞,比如《高祖本紀》中的《大風歌》《項羽本紀》中細致描繪項羽內心的段落。在書上做批注,隨時記錄點滴思考,或品析語言,或聯系實際表達感悟。讀后感則是學生在細讀、研讀之后對作品有了充分的個性解讀,或抒寫感悟,或鑒賞分析,或聯想拓展。比如有同學讀了《呂太后本紀》,寫下文章《這是一個女人的史詩》,認為“呂后作為一個女人,她有著極強的嫉妒心理;作為一個妻子,她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作為一個母親,她是一個掌控欲太強的魔鬼;作為一個政治家,她有著一切政治家的手腕和遠見?!边€有同學通過思維導圖分析內容和主題。如果讀書筆記僅僅是給自己看或給老師看,可能會寫得比較隨意,征文活動會讓學生更加重視,為此舉辦了“《史記》與中國精神”優秀作文展,誕生了一篇篇質量較高的小論文。
不管是閱讀卡的記錄還是讀書筆記的書寫,亦或是書上的批注、思維導圖、小論文,只要學生愿意書寫,不斷深入理解作品意義,寫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不僅能積累更多的文學知識、提高欣賞《史記》的能力,讓自己的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進而形成自己的觀點,更能大幅提升寫作水平。
四、故事表演活動,實現快樂學習
《史記》大部分篇幅是傳記,傳記以人物刻畫為中心,常常還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或激烈的矛盾沖突,這樣的篇目很適合學生表演。此項活動分幾個階段:第一,開好全年級學生動員會,明確活動目的,營造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第二,每班確定兩三個負責人,負責在班級推進活動,包括劇目的選擇、劇本的編寫、人員的分工(分導演組、演員組、道具組、后勤組)等;第三,精心組織排練,安排好所需的道具;最后,進行全年級表演,每位同學既是觀眾,也是評委,評選出“集體獎”“最佳表演獎”“最佳導演組”“最佳教師指導獎”。學生在選劇目時,必須建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同時需要對原文進行改編,才能創作出劇本。挑戰性激發出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因為表演需要多人配合,所以參與人數很多,學生紛紛出謀獻策才能呈現出好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最終,學生們表演的《指鹿為馬》《霸王別姬》《屈原投江》《四面楚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張良拜師》《蕭何月下追韓信》《陳涉世家》等作品深受師生好評。
《史記》整本書閱讀,在完善學生必備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緊扣“知識——能力——素養”這樣一個有機整體。筆者從《史記》整本書閱讀實踐活動中總結、歸納出經驗和規律,并且舉一反三,進一步指導其他整本書閱讀實施。
【注:本文系河源市2020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學研究課題“以《史記》為例探究整本書閱讀在山區普通高中的實踐”(課題編號:hy20030)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