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萍
初中化學是學生接觸化學的開始,也就等于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教學活動中,重視學科知識傳道的同時,要明白教學對象現階段的主體學習特點, 更加注重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和學科素養的培育,才是現下教師更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
一、生活化問題教學的內涵
對于化學教學的生活化發展中,我們大致可以發現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和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可以通過簡單的化學知識來進行闡述。對于社會生活中各種不同角度的體現,都能夠發現生活中的化學。 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中簡單的合作探究形式,來展開對學生化學學習的探索,主要從已有的化學知識為基準,通過與生活經驗互相結合,探索發現全新的化學知識理念。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水壺中水垢的成分進行分析,并尋求如何有效去除水垢的方式。 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會發現醋會更加有利于水垢的去除。 教師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引入課本中關于乙酸的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就可以了解到要想除去水垢,就要和水垢中的碳酸鈣、氫氧化鎂進行反應,生成溶于水的物質。學生在課堂實踐探究活動中感受到化學學習的魅力,就會更加積極主動投入到化學學習中去。
二、初中化學生活化問題教學策略
1.實施生活化問題教學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以生活現象為基點,開展化學教學活動。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以生活現象為基點,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師要將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強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推動化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例如,在講“物質的溶解性”時,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讓學生理解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以汽水冒泡等為例確認固體、液體、氣體都能溶于水,以蔗糖、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現象為例確認物質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糖、酒精、蔗糖、食鹽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學生回憶生活現象,初步判定糖、酒精、蔗糖、食鹽的溶解性。 同時,在導入環節中,教師要以學生經常喝的豆漿為出發點,提出這樣的問題:豆漿是什么味道呢? 要想豆漿再甜一些,該怎么做呢? 該問題自然引出本節課要探究的觀點, 即蔗糖能否溶解在水里?教師利用生活現象開展化學活動,賦予了化學課堂更多的趣味性。
2.以生活經驗為依據,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化學概念
化學概念本身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會遇到很多困難。 對此,教師要以生活經驗為依據,幫助準確理解化學概念,使學生全面消化化學概念。 例如,在講“酸、堿、鹽的應用”時,酸、堿、鹽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 教師要以生活經驗為依據,引導學生準確地認識酸、堿、鹽的應用。 同時,本節課要求學生掌握銨態氮肥的檢驗,并熟知酸、堿、鹽的正確使用方法。 在實際生活中,學生都會接觸到酸、堿、鹽的應用。 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酸、堿、鹽的應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以實際生活為導向,提高學生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化學現象存在于生活中, 但是有些學生無法察覺身邊的化學現象。 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具有啟發性、應用性,教師要將這些化學現象轉換為化學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 例如,在講“蛋白質和維生素”時,教師要以實際生活為導向,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哪些? 人體中的蛋白質有哪些? 蛋白質是食物中供給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之一,在人體中起著重要作用。 如,在探究“蛋白質的特性”時,教師要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生活中的食物探究蛋白質的特性呢? 此時學生可以選用雞蛋清作為實驗材料,將雞蛋清加入到試管中,再分別向試管中加入蒸餾水、飽和硫酸銨溶液,并觀察實驗現象。 通過實驗,學生能夠發現化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4.以生活資源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以生活資源為中心,鼓勵學生思考、探究,創新實驗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化學實驗的樂趣,并對化學學科產生喜愛之情。 例如,在講“酸和堿的反應”時,酸和堿之間發生的反應是中和反應。 在探究酸和堿的反應時, 學生要掌握中和反應的實質。 本節課需要通過實驗來探究酸與堿之間能否發生反應。 酸和堿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生活資源開展探究實驗,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性和想象力,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5、有利于培養社會責任
通過對生活化教學工作的感知,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以及提升對社會能力的貢獻。 比如在進行侯德榜聯合制堿法的研究時, 應該考慮到當時的時代特色和候先生作出的突出貢獻,從社會責任感的角度出發,多進行對社會有益的活動。
總之, 生活化問題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到初中化學教學中。 它能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現象、生活資源理解化學概念、化學知識,降低學生學習化學的難度,提高化學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