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偉偉 黎佩珊
關鍵詞:人際關系;手機冷落;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3-0033-03
【活動理念】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指出“幫助學生學習人際交往技巧,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本課選取“人際心理”這一主題進行活動設計。
手機冷落行為指個體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交談時只顧緊盯自己的手機,而忽略他人。隨著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手機冷落行為越發普遍。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強且自控能力不足,出現手機冷落行為的頻率更高。手機冷落行為不僅影響青少年的人際關系和幸福感,而且影響其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孤獨感強烈的個體多伴隨著安全感的缺失,會強化手機使用過程中的沉溺傾向,以追求在網絡虛構世界里更極致的體驗。據此,引導學生尋找現實中的溫暖或許能幫助學生體驗更多現實中的安全感,從而減少學生對手機的依賴。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及其同事報告了一項研究成果: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在以后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絨布媽媽沒有。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 但它們寧愿不喝奶,也愿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這就是“恒河猴實驗”。
【活動背景】
初中生既有青春期發展的任務,又經歷著過去幾年新冠疫情的反復沖擊和其帶來的線上線下學習方式的切換等變化。中學生成為使用智能手機的新生主流力量,調查顯示,初中生手機擁有率高達92.7%,使用功能包括聊天、學習、看短視頻、玩游戲、聽音樂、追劇等。手機的使用是把雙刃劍,在讓學生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其對手機產生依賴和影響現實中正常人際交往的風險。
朋友之間的關系是影響初中生情緒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他們需要與朋友談論自己的問題,交流想法,因此初中生逐漸看重和朋友之間的交往關系。當面臨人際交往問題時,部分個體會選擇逃避。對此,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坦然地面對人際交往,鼓勵其用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初中生在線上往往更樂于表達,顯得直接和開放,但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上往往顯得靦腆害羞,冷漠和疏遠,同學間的關心問候顯得不足。面對社交,人們似乎更傾向于選擇刷手機,而不選擇去關心和了解身邊的人。這種選擇傾向的背后可能是因為學生在人際關系中缺乏親近感,因而到網上尋求安全感,緩解孤獨感。引導學生關注和傳遞現實中的溫暖,或許能幫助其打破現實人際中的隔閡,拉近人與人的關系,促使學生體驗更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充滿溫暖。
2.能力目標:學生探尋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毛茸茸”的溫暖,并努力傳遞暖意。
3.情感目標:學生從現實“毛茸茸”的人和事中感悟生活的美好,喚起自己對生活的熱愛。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找尋現實中有哪些“毛茸茸”的溫暖,并努力傳遞暖意。
活動難點:感悟生活的美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關于重點、難點的突破:
1.通過制作“溫暖之心”讓學生回顧現實生活中的溫暖瞬間和細節,并讓溫暖的感覺具象化;通過學生分享和表達感謝來傳遞暖意。
2.通過溫暖故事的分享和暖心漂流活動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美好,享受人際相互傳遞溫暖的幸福感。
【活動對象】
初中生
【活動時長】
一課時
【活動過程】
一、導入階段——營造溫暖
師:請兩個同學為一組面對面坐下,一起邊聽老師念詞邊有節奏地拍手,當聽到“我”字的時候就抱抱對方或拍拍對方的肩膀。
師:和同桌擁抱或者被拍拍肩膀的時候,不知道同學內心會不會感覺到溫暖呢?其實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讓我們感受到溫暖的瞬間。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游戲調動班級氛圍,讓學生體驗輕松愉悅的感覺。
二、展開階段——探尋不可替代的溫暖
(一)分享兩則溫暖故事
師:同學們給公眾號留過言嗎?公眾號留言后會有人回復你嗎?有個女生今年高考后很絕望,這時她給心儀的大學公眾號留言,得到了西南大學學生的暖心回復,鼓勵她在這個夏天生長出新的人生。故事的結局也很感人,女生說:“無論復讀還是考研,有一天會真正見面的。”她們彼此承諾,再見面一定是更好的彼此。這是一份特別的溫暖。
去年夏天我們的校園還有另一份溫暖。在因疫情停止線下教學時,學校一名初三學生小盧因家住涉疫區未能回家,但他在校有專屬的課堂、專屬的體育老師、專屬的小灶,他被暖心的學校照顧得很好,他說在校比在家還要好。溫暖一直在我們身邊。
師:課前老師讓一些同學用畫筆告訴我他心中溫暖的一刻是怎樣的,他們告訴我是“難過哭泣的時候,朋友陪你坐在樓梯上”“半夜肚子疼,室友陪你去醫務室”“吃完午餐,同學買飲料也悄悄地給你帶了一瓶”,還有“鄰居朋友周末陪你一起做事”,這些細小的瞬間都是來自現實的溫暖。這些細小的瞬間為什么讓我們那么難忘呢?現實的溫暖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小實驗。
(二)介紹恒河猴實驗
視頻中實驗結果顯示,小猴更喜歡絨布母猴,而不是鐵絲母猴。視頻播放后,老師邀請學生摸一下實物的毛絨玩具猴子和鐵絲猴子。
師:鐵絲母猴和絨布母猴分別有什么特征呢?
生1:鐵絲猴是冰冷的、堅硬的、無溫度的。
生2:絨布猴是溫暖的、柔軟的、毛絨絨的。
師:這兩個猴子如果是你的家人的話,你更喜歡哪一個?
生3:喜歡柔軟的、溫暖的。
師:我們的家人和絨布猴有什么相似的感覺嗎?請你和你的同桌說說看,你心中溫暖的家人是什么樣子的?溫暖的友情又是什么樣子的?具體他們會做些什么呢?
生4:希望同學欺負我的時候,媽媽能對我說別害怕,而不是指責別人為什么欺負自己。
生5:希望當自己哭的時候,朋友別跟我說不要哭了,而是說想哭就哭吧,還能陪我一起哭。
師:是的,同學們,就是這樣的一些感覺,請你記住它。接下來老師邀請你們一起尋找你身邊的“絨布母猴”。
設計意圖: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溫暖小故事調動同學們對現實溫暖的關注和回憶。通過恒河猴實驗中猴子對毛茸茸的觸感和鐵絲的觸感所帶來的兩種不同反應,引導學生意識到,不可替代的溫暖源于現實生活,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心中的溫暖的模樣。
三、深入階段——制作并感謝“溫暖之心”
(一)制作“溫暖之心”
師:試著找找你身邊哪些家人和朋友給了你像絨布母猴給小猴子那樣的溫暖。在學習單中把溫暖故事寫下來,并對溫暖的感覺賦予顏色,涂在心形圖中。如果你樂意的話,還可以對心形圖做一些裝扮,代表它帶給你的美好。活動時間為8分鐘。
師:時間到,接下來讓我們透過投影一起來看看大家的暖心作品吧。
生1:天涼時媽媽會來送外套。
生2:生病時媽媽百忙中來送藥。
生3:發熱時室友會關心自己。
生4:尷尬時朋友替自己慷慨解囊。
生5:難過時朋友抱抱自己以及閨蜜安慰自己。
師:這一系列的溫暖都是我們身邊摸得著的溫暖,有接觸帶來的安慰感,也有多感官的積極刺激感。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感覺。
設計意圖:通過暖心單的制作讓學生回顧現實生活中遇到溫暖故事的細節和瞬間,通過涂畫的方式把溫暖的感覺具象化,進而促進學生體悟不可替代的溫暖源于接觸帶來的真實感和安慰感。溫暖故事的具象化也有助于暖心的傳遞,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現實中溫暖的感悟。
(二)感謝身邊的“絨布猴”
引導語:相信這一份份細小的溫暖應該也溫暖到了你們吧?或者也喚起了你們心中的某些美好?是的,這些感覺都是現實帶給我們的美好感覺,即使是在手機刷屏的時代,也是不可被替代的。愛是溫暖更是傳遞,老師想邀請你們試著去感謝你身邊的“絨布猴”。
師:請找尋身邊的同學曾經溫暖到你的那一刻,走到他/她的身邊并看著他/她,真誠地跟他/她說一句:“謝謝你曾經溫暖過我。”去感謝同學們傳遞的溫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感受到現實的溫暖后,以感謝的方式傳遞更多的溫暖。
四、總結與升華——暖心漂流
師:最后,請大家拿著你們學習單上制作的“溫暖之心”和同學們相互傳遞,讓溫暖流淌在每個人心中。每個閱覽過別人“溫暖之心”的同學都可以在學習單的背面簽上名字。完成后,老師將在校園設置溫暖一角,讓全校師生們都可以閱覽、簽名,共同感受現實中那些不可替代的溫暖。
師:讓溫暖流動起來,我們每個人在感受溫暖的同時,也要努力去傳遞溫暖,讓心充盈,讓愛流淌。接下來的課程,老師會帶著同學們通過一系列活動去傳遞更多的溫暖。一起期待吧!
設計意圖:通過暖心漂流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現實中的溫暖。
【活動感悟】
首先,對活動做了兩點反思。第一,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內容充實,但有些太滿,時間有些緊張,可以精簡部分環節或控制分享時間。第二,主題強調的是現實中的溫暖,課堂引導過程中可讓現實中這種溫暖的“不可替代性”更加凸顯出來,或深入探討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存在哪些差異,哪些現實溫暖是虛擬世界中所沒有的。
其次,活動有以下三個亮點。第一,主題新穎。通過探索和挖掘人際真實的溫暖,讓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進而促使學生主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第二,形式新穎。通過制作“溫暖之心”的方式讓學生呈現生動形象的故事和被溫暖的心,有利于對溫暖的感悟和傳遞。第三,理論創新。恒河猴實驗多數用于育兒主題,課程選擇從人際溫暖的切入點引導學生認識到,現實中不可替代的溫暖源于真實感和體驗感。
參考文獻
[1]惠秋平,王振宏,何安明. 手機冷落行為量表中文版在我國青少年中的信度和效度[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5):1179-1182.
[2]汪婧,錢亞新,祁可可. 安全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 校園心,2021(5):434-436.
[3]殷海倫,常國良.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初中生人際交往關系的研究[J]. 心理月刊,2022(16):219-221.
[4]李月,郭琦,袁榕蔓. 中學生智能手機使用時長及依賴現狀差異性研究[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4):36-40.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