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新潤(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近年來,許多網站開設了公開課,如網易公開課、新浪公開課,通過名師講堂將各國精粹課堂放到網站上,讓更多的人可以學習到不同的知識。因為流媒體的發展,許多“微”的東西競相出現。伴隨著當前智能手機、手持移動數碼產品的普及,學習者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極大改變,微課滲透到高校的一線課堂中,影響著學生以及老師的學習教授方式。在《建筑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中,借力微課技術,結合微課程的發展現狀,通過微課程加入了建筑設計流程、各設計階段設計深度說明、注冊建筑師執業等內容,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建筑師的工作特點、性質和內容,明確建筑師執業的能力要求,使學生對未來職業生涯不再感到茫然、畏懼,有助于其今后更好更快地進入職業角色。
微課是一種時長在5min~10min 左右的微視頻,是教師基于特定的教學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具體知識點進行拆分,使其獨立講解,將各個部分錄制成完整的教學視頻,并基于這些視頻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模式[1]。微課視頻內容簡短、形式多樣,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結合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示教學案例,在教育教學領域頗受青睞。
《建筑學概論》是建筑學專業領域的入門課程,其目的是讓學生對建筑的含義和屬性、建筑歷史、建筑設計以及建筑結構有完整而系統的認識,使建筑學專業的學生把握住專業的學習方向,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學習和從事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學的學習和研究。微課在《建筑學概論》課程中的應用,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增強教師教學能力,《建筑學概論》課本身內容較多且有大量圖表,傳統的板書方式既占用大量的時間,又無法在有限的課堂上承載大量的教學內容,很難滿足目前《建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要求,而微課程與建筑概論課程的結合,剛好能解決這些問題,有利于增強教師教學能力[2]。現階段混合式教學逐漸普遍化,學生在課堂上課時用手機已經成為無法避免的普遍現象。針對這一情況,嘗試將手機從低頭工具變為抬頭利器,更好地發揮在線學習資源與課程教學相輔相成的作用,進一步改變傳統課堂單向知識傳授的不足。
《建筑學概論》作為入門性課程,涉及建筑發展歷史、建筑含義、建筑結構、建筑理論等眾多內容,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建筑學概論》中術語過多,學生在理解和記憶時存在較大難度。并且,在實踐教學中理論與實踐銜接不到位,常常是邊講邊忘的狀態,許多學生在《建筑學概論》的課程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容易將以前的學習內容逐步遺忘,整體學習效果較差[3]。
從資源建設的角度看,在《建筑學概論》的教學中,需要配合大量的圖文信息資料進行展開,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有限,部分制圖教室未配有多媒體設備,但如果更換教室或者自帶投影儀,又會極大浪費課堂時間,在《建筑學概論》的教學中,一些直觀的圖片內容、圖紙案例難以展現出來,這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4]。
建筑學本身橫跨了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作為一門復合性學科,需要學生逐步建立起學科交叉意識,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在課外開展自主探究。加之當前正處于社會思潮多元化的發展環境中,當前的青年學生在思維方面更加敏捷跳躍,也更強調個性化和獨立性,在開展《建筑學概論》的課程教學中,僅靠教師的灌輸式教學,也難以適應當前學生的學習特點。
《建筑學概論》是建筑學專業的一門入門性質的專業基礎理論課,是建筑專業學生最早接觸的理論課。如何上好這門課,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建筑學,確定未來奮斗的目標,并引導學生在今后5年的專業學習中傾力付出,這是《建筑學概論》課程老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鑒于本課程覆蓋的內容廣泛,且面對的受眾是建筑學專業的初學者,在授課過程中,應著重從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專業基礎知識體系、明確建筑師的職責、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拓展視野等幾個方面加強教學與引導。《建筑學概論》作為建筑學專業的入門性課程,也是專業基礎性課程,在改革探索中需要強調課程改革的融合性,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進步與提高,關注課程設計的融合性,強調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5]。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近年來建筑技術、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設計等方面的變化很快。教師應當多通過各種渠道關注課程相關內容的發展情況,及時將更新后的內容制作成微課程等新媒介,讓學生接受的知識不再局限于教材。在將微課視頻應用于《建筑學概論》這門課程中,需要教師結合線上課程的視頻、圖片、文字等內容進行講解學習[6]。例如,在《建筑學概論》中,結合古建筑斗拱的相關微課視頻,學生可以通過反復觀看,把握其中的知識點。在以往課程教學中,難以保證班內所有學生都能充分吸收知識點,而結合微課模式能夠使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課下也有良好的學習資料和學習資源。
為了保證《建筑學概論》的教學效果,要摒棄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采用多種形式相合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利用微課平臺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示例圖片,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和教學的趣味性。微課的應用還可以減少板書時間,將多出的時間用于師生互動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次,針對《建筑學概論》中術語太多,不便記憶和理解的情況(如建筑各組成部分名稱),帶領學生走出教室,結合校園的實體建筑進行現場教學,并制作成微課程方便后續學習[7]。
《建筑學概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因此,課程的考核應當注重實踐能力的考核。考核可以以“平時成績+作業+考試(課程學習報告)”的方式進行。具體做法如下:①平時成績以課堂提問及討論的表現為依據;②在布置作業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將實踐過程拍成類似微課的視頻;③課程學習報告方面,定期布置課程作業。
《建筑學概論》這樣的基礎課程對于建筑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根據課程特點不斷充實課程內容和改善教學方法,構建學生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樹立正確的設計觀,培養興趣,開拓視野,讓他們以強大的內心迎接未來的挑戰。
在《建筑學概論》的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要發揮微課模式的優勢,結合本門課的特點和要求,合理規劃教學方法,設計教學小組,將學習能力強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搭建起互補性的小組,使組內成員共同思考,共同學習,幫助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提高能力。例如,結合微課視頻,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部分設置成相應的問題,使學生在預習環節帶著問題開展學習,也方便后續授課中結合問題給出答案。在微課模式下,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架構設計相應的教學案例,由于《建筑學概論》涵蓋的章節內容多樣,且各個章節之間連續性不強[7]。對此,教師在實施微課教學時,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與講解實踐的形式,例如,在“建筑空間構成分析”的內容學習上,可以結合微課“建筑空間構成分析”,了解相關知識點以及如何進行空間構成分析,并可參照范畫,有目標地完成任務。在講解建筑史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基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建筑特點設置相應的微課視頻,帶領學生連點成線,提升學習效果,具體課程設計思路圖如圖1所示。
圖1 《建筑學概論》課程的微課設計思路圖
將微課模式應用于《建筑學概論》時,教師要對課程內容做好梳理,挖掘各個章節的典型案例,并基于這些典型案例,加強學生對知識點內在聯系的把握,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起知識點邏輯框架[8]。教師要基于前期總結得來的教學案例庫,對案例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實現對各個章節知識點的深層次細化結合,提升知識點的表現效果。基于《建筑學概論》的課程目標: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建筑學學科的總體框架、建筑學概況、研究對象和內容,初步了解建筑設計的工作特點、性質和內容及其相關學科,為建筑學專業其他課程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在微課設計中,重點關注建筑學學科的構成及概述,包括建筑學的研究對象、內容、科學、技術、藝術、工程等不同范疇的特點,以及對建筑設計的理解。此外,還需涉及與建筑學相關的建筑歷史與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景園設計、建筑物理環境、建筑技術和設備等多個學科的基本構架,以便開展更深入的學習。
《建筑學概論》涵蓋的理論知識豐富多樣,且復雜度較高,又屬于入門性學科,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需要首先意識到《建筑學概論》的課程特點,能夠結合學生的學習差異,對各個章節的內容進行分析,把握其中的重點難點,科學設置課程的學習框架,為學生搭建起行之有效的知識體系結構。例如,在講解“建筑概論”的內容時,可以結合思維導圖,將其與微課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對照思維導圖回憶所學內容,并將其中不懂之處對照微課進行復習。具體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建筑概論”章節思維導圖
在授課時,教師也可以結合項目式教學,對具體的知識點模塊做好拆分,并以各個細化的知識點為要素,逐步健全微視頻、微課件、微動畫等微課教學資源,使不同知識點之間彼此緊密連接,進而構建起全面立體的《建筑學概論》課程框架,為學生創設全面且有效的微課方案。
經過近幾年的推廣運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得以提升。并且,利用微課知識平臺的固定性優勢,也使學生在課程學習時更有歸屬感,更加緊密的團結起來。結合課堂教學的反饋工具,例如,結合“微助教”,利用其限時習題、彈幕、投稿、紅包等多種功能,強化教學設計,提升了教學效果,也使得不同規模的班級都能夠實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進行采集,能夠結合信息技術覆蓋教學全過程的數據優勢,對學生的課堂預習時間課堂記錄情況進行總結,提升了教學效果,實現了工具創新與內容創新的融合。
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微課在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學概論》課程中,應用微課模式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有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教學效果,也能增強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利于促進《建筑學概論》課程的提質增效,更好地發揮課程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