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今年以來,A股退市漸趨常態化。
退市是指公司由一家上市公司變為非上市公司。
6月以來,已有近10家公司完成退市。
7月9日晚間,已鎖定退市的深南退、騰信退齊發摘牌公告。
7月6日,文化退、和佳退、銀河退發布摘牌公告,正式告別A股市場。
據統計,包括已退市的公司在內,年內鎖定退市的企業超40家,創歷史新高。
從退市類型看,今年面值退市情況明顯增多,數量超20家,而2021年、2022年面值退市公司家數僅為7家及1家。
退市了,股民手中的股票何去何從?
手中股票退市,股民心里難免驚慌,認為一旦退市,自己手里的股票就清零了,還不如一堆草紙。
其實不然,退市公司的“去向”大致分三類:一是重組后再重新回到主板,二是“老三板”,三是破產。
只要公司不破產,股份就在。所以,股民還是該公司股東,同樣享有原來的權利和義務,只是不能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如果不想繼續做股東,可以選擇在退市整理期賣掉該公司股份,只不過出售價格會很低。
當公司破產時,可以分得剩余價值;當股票恢復上市時,可以再次上市交易等。
主動退市一般不會血虧
退市分主動性退市和被動性退市。
公司主動退市的話,一般都不會讓散戶血虧,甚至會讓散戶小賺。
舉例來說,6月28日,停牌近一周的達利食品復牌并公告稱,公司擬啟動私有化退市。達利食品稱,將為股東提供具有吸引力的退市溢價,股東無須因股份流動性有限而選擇折價變現。
7月8日,首創置業宣布短暫停牌公告。7月9日,首創置業宣布退市消息。從停牌到宣布退市僅僅1天,動作十分果斷。對于H股股東而言,則獲得了溢價變現的機會。
7月8日停牌前1.72港元/股,向H股股東以現金支付每股H股2.80港元,首創置業私有化的溢價高達62.79%。對投資者來說,這個時候離場也算不錯的結果了。
退市整理期拋售股票
至于被動退市,散戶則面臨損失。
目前國內常見的股票退市都為被動性退市。
股票退市流程為:風險警示期→暫停上市→恢復上市/終止上市→退市整理期。
1.風險警示期
上市公司存在退市風險,證券交易所對上市股票加ST加以區別。
ST是英文Special Treatment的簡稱,翻譯過來就是“特別處理”。
標注的目的是給投資者一個風險警示,說明這類股票的風險過高,要謹慎投資。
風險警示期限為30個交易日,在風險警示期限屆滿后開始進入暫停上市期限(6個月)。
2.暫停上市
暫停上市期間,會給公司6個月“咸魚翻身”的機會。
如果在這段時間內,可以將盈虧扭轉,或者找到別的公司接盤,就能恢復上市。
如果確定終止上市,則會發布股票終止上市公告,5個交易日期滿將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3.退市整理期
退市整理期一般為30個交易日,在這段時間內,投資者還是可以交易的,漲跌幅為10%。
如果手中持有的是這類股票,投資者可以選擇盡快拋售。
“老三版”交易
聽過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是否聽過“老三板”呢?
“老三板”的全稱為“兩網與退市公司股份轉讓系統”,是為了承接兩網股和退市股,交易代碼為400開頭的6位數股票,一般是被滬深交易所退市交易的股票。
根據規定,在上市公司退市之前,會給出一個月的時間,供投資者賣出股票,來挽回損失。當然,此時股票的價格可能會很低,并且很可能因無人接盤,而導致無法出售股票。
正式退市后,股票就不能在二級市場交易,但是股份還在,依舊可以轉讓,所以國家專門安排了一個供退市公司股份交易的地方,這個地方叫“老三板”。
“老三版”是可以正常交易的,只不過交易頻次低,一般是每周交易三次,如周一、三、五,也有可能是一周交易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老三板”的股票,整體流動性很差。很多股票到了“老三板”,只值幾毛錢,容易出現連續跌停的現象。
此時,手有退市股票的股民,若沒有在整理期拋售掉,就需要前往券商營業廳,開通三板交易權限后,才能正常地交易手中股票。
當下,面值退市成為主流,且一般沒有退市整理期,將直接進入“老三版”。
如曾經的四川“房企一哥”藍光發展最終走到了退市這一步。根據藍光發展的公告,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后,將直接進入兩網公司及退市公司板塊掛牌轉讓。
股票如果被放到三板市場,價格就更低了。如果股民不理睬的話,最后價格會變成零。進入三板市場,原則上股民在該股票上的投資就已經收不回來了。
綜上,股票退市需要經過一系列流程的,在股票完全退市前,會給予投資者拋售股票的機會。如果投資者持有面臨退市風險的股票,應及時出手,避免造成更大的影響。
當上市公司正式破產后,投資者所持的股份才會正式消失。這時,股民的錢就真正地分文不剩了。
總的來說,建議大家盡量不要選擇有退市風險的股票,即ST股,倘若自己手上持有的股票存在退市風險,應盡早拋出,及時止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