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于喆 鄭騰飛 盛如旭
[摘要]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產業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構建一個融合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雙螺旋,解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要義,發現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了產業發展從資本主義的資本邏輯、規模邏輯和財富生產邏輯,向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本邏輯、質量邏輯和安全底線邏輯的轉變,具有系統協同性、高效融合性、多層分布性、時代演變性、特色異質性等內涵特征,其既是一種科學理論,更是一種發展實踐,打破了“現代化產業體系=西方化產業體系”迷思,涵蓋產業增長、要素驅動、產業創新、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政策等產業體系的多個維度,以及目標立場、價值導向、主要任務、戰略支撐和本質要求等中國式現代化的多項內容,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關鍵標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物質技術基礎。
[關鍵詞]? 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 ?規范性維度? ?邏輯重構? ?內涵特征
[中圖分類號]? F124?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3)04-0007-10
[基金項目]?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重點課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研究。
[作者簡介]? 張于喆,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技術產業;鄭騰飛,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技術產業;盛如旭(通訊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技術產業、經濟政策分析。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新概念,是對建國以來我國推進產業現代化發展經驗和道路的繼承和拓展,有利于打破“現代化產業體系=西方化產業體系”迷思。因此,闡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規范維度與理論基礎,揭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對西方化產業體系的邏輯重構,明晰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涵特征及其建設要求,在產業體系現代化發展上發出中國聲音、形成中國經驗、提供中國方案,對彰顯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先進性、提升我國在現代化發展上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明晰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概念建構演進、規范性維度和邏輯重構,科學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涵特性及其建設要求,才能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系統工程中正確認識、準確把握“是什么、為什么、干什么”,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才能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習近平,2023)。
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概念
建構演進與規范性維度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風險挑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這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更是一個動態概念,需要結合歷史流變、時代背景和基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戰略要求,積極識變、應變、求變;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放在整個經濟社會科學體系中來認識和把握,落實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以適應時代要求的理念、思想去理解、把握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概念建構演進和規范性維度,避免碎片化、片面性。
(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概念建構演進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重要文獻和報告中,有關產業發展的認識和理解主要經歷了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潮流的變遷,體現了一以貫之的現代化探索和產業發展路徑的戰略謀劃與完善。當然,相關概念的多樣性使得不同概念在表述不同內涵的同時,也會體現出相近含義,因此,為了避免認知分歧,需要從詞義理解和實踐發展,體會相關概念在不同時段的動態變化,更為關鍵的是,要從功能要求和現實需要理解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概念的建構。
從詞義理解和實踐發展看,優化產業結構更多突出了產業間的相互關系、產業技術經濟關聯性和經濟總量中的最優比重,相比而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則在此基礎上突出了系統性、全局性、融合性;推進新型工業化更多突出了產業體系建設中的重點、難點領域——工業,更多強調了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相比而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則在此基礎上突出了系統協同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更多突出了現代化國家產業體系發展的共同特征,遵循了現代化國家產業體系發展的一般規律,本質上是技術性的和工具理性的,相比而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則在此基礎上突出了時代演變性和特色異質性;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多突出了產業發展目標方向的高質量、高效益和可持續性,更多體現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結果,相比而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則更多體現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手段、條件和基礎。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在夯實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下去思考,必須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5個中國特色展現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另一幅圖景,必須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角度去理解、揭示、把握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背景、理念、目標、動力、任務、路徑等重大問題和本質要求。這既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理論維度的邏輯重構和進一步深化理解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涵特性提供更加清晰、科學的理論認識,也為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更加可感可行的堅實支撐。
從功能要求和現實需要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習近平,2020a)。其中,產業體系、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全面開放體系等是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產業體系的現實發展和功能體現又都會受自身發展階段變化、國際發展環境變化和人口結構變化、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等因素的影響,并以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方式將其“觸角”伸向更廣泛的經濟社會領域。
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背景下,由一系列相互聯系和相互支持的產業部門構成的系統,其建設目標既要做到平時、急時和戰時狀態下的產業間有序鏈接、高效暢通,也要做到產業邊界重塑狀態下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要素間的協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既要做到遵循產業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符合國際上生產力發展一般要求的共同特征,也要做到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重大原則;既要做到匹配一國所處發展階段、戰略背景而因地制宜、順勢而為地建設,在隨機應變中把握戰略主動,也要做到基于一國的價值追求和遠大理想而以釘釘子精神扎實推進,在“滴水穿石”中變“可能”為“必然”。應該說,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概念的建構,以產業發展傳統與現代語境的差異和聯系為基礎,面臨一系列時代背景的指導,必須在新時代的語境中進行重新組織才能獲得對其功能要求、實踐發展、邏輯重構、多維特征的正確認知,才能增強其指導未來發展的有效性。
具體而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概念的雛形在改革開放后的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等產業體系建設的演進過程中已然存在,但是面向新征程,其內容和內涵又有別于這些既往概念,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謀劃中提出的,是一個基于中國式現代化、構造十分嚴密的理論系統,整體呈現由低階向高階、由共性向特色、由追趕向超越的動態演進軌跡;是基于新發展階段的戰略判斷、新發展理念的指導原則、新發展格局的路徑選擇這一實踐邏輯,而在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完成的艱巨事業、使命任務;是彰顯中國特色、走好新的“趕考”之路、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產業表征;是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內在動因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自然演變。
從描述性內容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是要立足新發展階段,適應解決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原則,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構建以自主可控、優質有效、安全穩定為目標,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為主體,以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和現代化基礎設施為支撐,以穩定國內經濟基本盤、確保經濟循環暢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主攻方向的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對接,以及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產業發展的動態平衡,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帶動激活國際循環,確保極端情形下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和產業體系的升級發展,做到基礎有保障、高端有能力、前沿有突破、治理有規范,在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的建設中形成合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產業發展,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規范性維度
盡管現代化產業體系首先是以文件話語形式出現,其內容主要基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這種基于現象的特殊性話語描述雖然實現了內容上的與時俱進,但也會因缺乏基于理論的規范性維度描述而喪失國際性比較和正當性解釋。因此,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話語要達到某種國際戰略目標并走出國際話語權的戰略困境,打破西方發達國家默認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西方化產業體系”的思維模式和話語框架,就必須在基于詞義理解、實踐發展和功能要求、現實需要的角度,充分理解本土語境下的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概念建構演進之后,將其更多訴諸科學理性和經驗證據,形成包含“一般性”的實證解釋和規范判斷,增進認知認同、凝聚各方共識。為此,唯有秉持對應統一、多元融合以及陰陽和諧思維,順應產業體系建設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以及主觀特色的價值考慮,繼續以更高遠、更寬廣的視域在體系化、學理化上下功夫,才能積極構建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因此,要基于產業規律研究的產業經濟學理論視角和中國國情、中國現實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視角,在統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個性與共性科學方法下,把握歷史脈絡、認清時代背景、找到建設規律,理解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規范性維度,拓展實踐路徑、破解發展難題、激發動力活力,構建一個立足自身實際、解決突出問題,具有多維視角、多重認知、多重目標的產業體系建設的有效路徑和框架架構,生動詮釋和深刻回答體現國家意志、塑造國家形象、反映國家需求、象征國家力量的產業體系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立場、價值導向、主要任務、戰略支撐和本質要求。
基于產業規律研究的產業經濟學理論視角,作為介于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間的中觀經濟領域,產業體系建設主要是要厘清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核心支撐要素、產業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等內容的功能定位、互動聯系和變化規律,包括產業增長、驅動要素、產業創新、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內容。產業增長主要反映的是產業演變的結果,反映了產業產生、成長和進化的過程,包括生產領域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工藝流程、生產方法和組織管理的變革完善,更多表現為通過資源配置能力和組織動員能力的提升而為經濟體系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戰略支撐,主要體現為規模和質量兩方面內容,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從驅動要素的一般規律看,推動產業演變的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內容,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要素相對重要性的變化而出現分化。一般而言,隨著產業現代化的演進,技術進步、人力資本質量提高等技術要素以及數據要素的重要性會日益突出。產業創新作為當下驅動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一個以知識和學習為核心的過程,只要保持能力建設和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就能促進產業發展。一般而言,后發國家會經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的過程,需要通過社會分工的拓展、知識能力的積累促進創新發展,但是產業創新也不是一個線性或機械的過程,與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地位之間存在連續不斷的、多方面的相互作用,不僅受到以上諸多方面的影響,同時,創新速度和方向又會引發以上諸多方面的變化。產業結構則依據同質分類的方法,按照克拉克大分類法主要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按照馬克思的兩大部類分類法則主要包括生產資料部類和消費資料部類,且各部類在經濟總體中的相對重要性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分別出現分化。產業布局會受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和技術條件的影響,而在全球或者一國(地區)范圍內呈現不同的空間分布和組合。產業組織主要是在規模經濟和競爭活力之間(“馬歇爾沖突”)尋求合意的企業行為和市場構造,會受一國(地區)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發展戰略和競爭條件等因素影響。產業政策作為對產業培育、構成、功能和方向進行的政府干預,既是彌補市場缺陷的重要舉措,也是引導產業發展方向、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實現資源重新配置、確保產業內/產業間循環暢通的重要手段,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何種均衡能夠達成以及最有效率的方案是否能夠被選擇,受一國經濟發展階段、文化歷史條件、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而差別很大。
基于中國國情、中國現實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視角,就是要錨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目標,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形成體現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背景和產業發展階段特征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確保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發揮應有作用。具體而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表明了需求的多元化和具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同時,也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新技術廣泛應用、快速迭代和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市場需求,既表現在產業發展的人力要素供給能力,也表現在產業發展的社會總需求,這就要求產業體系的建設必須做到產業門類齊全、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以及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并最大可能地形成以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收入穩定增加的技能人才隊伍,支撐產業體系現代化的建設格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表明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要求產業體系的建設必須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同時以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牽引和催生優質供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表明了需要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產業體系的建設必須要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提高人民綜合素質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撬動、推動產業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表明了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就要求產業體系的建設必須要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條件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高端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區域產能布局優化,提升產業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降低“含碳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表明了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就要求產業體系的建設必須要堅持高水平開放,正確處理好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基礎上,實現內外產業深度融合并在技術方面同對手在更大范圍形成戰略“互卡”局面。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規范性維度,必須基于產業體系建設的理論框架和中國式現代化對產業發展相關內容提出的實踐要求,運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找準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產業體系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結合點,厘清目標革新、重點領域、內外銜接的契合之處,在全局和局部、治本和治標、漸進和突破、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統籌中,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科學把握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國內和國際、效率和安全等關系,著力提升夯實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的實力,不斷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價值取向與實際成效相匹配。為此,我們將從產業增長、要素驅動、產業創新、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政策七個維度,以正在做和必須做的事情為中心,真正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融合為一個既突出重點又有整體性、既注重中長期又有近期任務的體系框架,真正做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做到遠近結合、上下貫通、內容協調”。
具體而言,在產業增長方面,就是要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在面對全球產業鏈重組、供應鏈重塑、價值鏈重構的嚴峻復雜發展環境之際,堅持把經濟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既鞏固傳統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又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提升資源配置和組織動員能力,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戰略支撐,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在要素驅動方面,就是要依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以促進產業增長。從“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到資本是構成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價值形成的必要條件,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直到當下數字化轉型中的釋放數據要素價值,隨著生產要素范疇內涵的不斷擴展,更加需要集聚國內外資源要素,有效利用全球技術、資源、人才等要素,不斷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流動交融。特別是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和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堅實支撐,實現同對手在更大范圍形成戰略“互卡”局面。
在產業創新方面,就是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研判國際競爭和科技發展的新形勢,堅持向改革開放創新要動力,推動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科技自立自強,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推動產業發展的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加快推動向中高端邁進,形成更多“獨門絕技”,在做好國產替代、夯實基礎、加強儲備的基礎上,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爭取實現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
在產業結構方面,就是要面向需求結構變化和供給革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開創產業體系大而強、寬而深、全而精的新局面,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為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循環創造條件;確保基本民生,確保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總體正常運轉,實現各產業的有序鏈接、高效暢通以及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良性循環。
在產業布局方面,就是要順應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和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區域布局正在發生的廣泛深刻調整,加強對重大生產力布局的統一規劃和宏觀指導,推動重點產業在國內外有序轉移,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積極參與推動全球和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布局,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優化區域分工協作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產業布局,在有條件的地區形成產業鏈關鍵環節產能儲備和適度備份的基礎上,實現區域產業產能布局的優化和內外產業的深度融合。
在產業組織方面,就是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弘揚企業家精神,激發企業活力、創造力,提高企業根植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和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打造國際高端要素資源“引力場”,實現經濟循環暢通,增強發展主動權。
在產業政策方面,就是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緊抓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構建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促進主體—要素—環境之間的協同耦合,建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循環通暢,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的統一,實現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和質量變革。
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邏輯重構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個需要深刻洞察世界發展大勢、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和產業發展內在規律,從我國發展面臨的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環境,統籌考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前瞻引領與需求導向、時代性和規律性相結合的圖景式描繪,合理解決了生產力層面依靠誰、生產關系層面以怎樣的方式、價值取向層面為了誰等理論實踐問題。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我們認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既體現出了對時與勢、危與機的深刻洞察,也體現出了從對未來的思考進一步轉向對未來的塑造與選擇,更體現出了從生產關系、生產力和價值導向角度的邏輯重構。
(一)從生產關系角度看,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了從資本邏輯到人本邏輯的轉變,這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中國特色,也是歷史邏輯的要求
資本邏輯的本質是一種為生產而生產的加速循環,是以資本為中心構造的一種社會基本組織和產業發展權力,是一種由“食利者—金融家”主導的產業發展邏輯,由此帶來了資本統治和人的異化。而人本邏輯的本質是一種為更好滿足人民需要而生產的加速循環,是以人民為中心構造的一種社會基本組織和產業發展權力,是一種由企業家和實體經濟主導的產業發展邏輯,由此引發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由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就要求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要適應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的期盼,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產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體,并以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潛力最大的內需市場,確保基本民生,確保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正常運轉,持續提升產業結構、質量和效益,實現產業體系升級發展,做到守住陣腳、逆勢而上。正是因為人口規模巨大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特點,使得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具有了大國經濟內部可循環的基本條件,支撐了高效率社會生產和高水平國民收入,增強了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成為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主動選擇,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堅實保障。人本邏輯是中國共產黨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實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習近平,2020b)、“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①。
(二)從生產力角度看,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了從規模邏輯向質量邏輯的轉變,這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般規律,也是理論邏輯的要求
規模邏輯的本質是產業發展方式更強調高速增長,更突出追求規模速度,更依賴于市場廣度的拓展,更注重發揮生產要素的靜態比較優勢,更滿足于嵌入全球價值鏈。而質量邏輯的本質是要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自身特色(習近平,2022),這就要求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不僅要有利益和效率的考量,而且也要有對生態環境和社會方面的考量,必須要有走出“馬爾薩斯陷阱”、產業發展狀況達到世界先進和前沿的量的規定,又有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質的特性,使得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成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贏得大國競爭主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實現我國產業從做大到做強的新跨越。質量邏輯是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所強調的,“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習近平,2023)。
(三)從價值導向角度看,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了從財富生產邏輯向風險生產邏輯的轉變,這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時代背景,也是實踐邏輯的要求
財富生產邏輯的本質是基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和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不斷深化,產業發展方式更強調效率導向和追求效率優先,更依賴于創新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動,更突出產業鏈的專業化優勢互補,更注重供應鏈的協同合作,更滿足于價值鏈的全球市場分工。而風險生產邏輯的本質是基于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揭示的生產流通、資本形態變化、連續性與階段性有機統一的總循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安全研究課題組 等,2023),要在面對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深刻調整引發的權力和財富的重新分配時,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實現國內經濟基本盤的穩定、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的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增強、產業發展的可持續,確保極端情景下的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確保在全球影響力、地緣政治競爭中練好內功、站穩腳跟,增強經濟發展韌性,拓展和提升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自身特色,要求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必須面對現代化過程中的風險累積、環境不穩定和不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從過去追求效率優先轉向更為強調安全、可控和韌性,使得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不僅要實現各細分行業領域的自身發展壯大,而且更要提升產業整體應對自身矛盾以及外部沖擊的調整、平衡能力,成為應對當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風險生產邏輯是“在分裂的世界中”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基點的考量,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習近平,2022)。
三、科學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涵
特征及其建設要求
通過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概念建構演進、規范性維度的認知以及從生產關系、生產力和價值導向角度的邏輯重構,我們認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征程上應對內外新變化新挑戰的戰略抉擇,是產業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產業發展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生動實踐。具體而言,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完善并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和前提,具有系統協同性、高效融合性、多層分布性、時代演變性、特色異質性等內涵特征。為此,必須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產業體系發展的一般規律之間的動態匹配與平衡,在遵循西方發達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一般的、量的規定的同時,去理解和認識現代化產業體系特殊的質的含義,找準產業發展的鮮明時代特征和體系建設的共性規律,以尋求歷史流變下的系統演進與時代背景下的話語構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1. 從內容上看,具有系統協同性
一方面,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全面開放體系等的目標和任務呈現互為基礎、相互支撐的特點,是一項事關我國經濟現代化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另一方面,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產業體系的高級形式,是一個構造十分嚴密的系統,具有技術自立自強性、結構均衡暢通性、布局整體協同性、組織活力開放性、政策支撐引領性和發展可持續性等特征。需要從要素協同的角度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從產業結構的角度推動產業間有序鏈接、高效暢通,科學把握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國內和國際、效率和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關系。
新時代新征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需要更加注重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更大力度推進協調發展、更加堅定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更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共享,需要充分重視和依托國內市場的主體作用,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提升產業發展的內生性、穩定性和自主性。因此,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更需要突出強調堅持人民至上和系統觀念的立場觀點方法。
2. 從結構上看,具有高效融合性
產業發展模式的結構高效性,體現為從發揮低端要素優勢向培育高端要素新優勢提升,從追求規模速度向注重質量效益轉型,從擴展市場廣度向挖掘市場深度的轉變。產業發展模式的結構融合性,則體現為產業主體、產業要素、產業部門、產業需求、產業部門內各價值鏈環節、國內外相關行業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交叉重組、分化融合的發展狀態,直接催生了要素資源、供給體系、流通體系、市場體系等方面的新變革,帶動了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活動的新變化,重塑了產業邊界、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決定了產業體系的穩定性、安全性和韌性,改變了全球產業競爭格局。
新時代新征程,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堅持應用牽引、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打造一批新的增長引擎,確保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有機銜接、循環流轉,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因此,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既需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注重建設的手段、工具、方法和高效融合過程中體系的解構、重構和功能升級,提升資源配置和組織動員能力,以確保經濟循環暢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又需要在達成的目標狀態方面,堅持把經濟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穩定國內經濟基本盤、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更需要突出強調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并堅持系統觀念和守正創新的立場觀點方法。
3. 從視角上看,具有多維分布性
一方面,產業體系既可以從結構角度劃分,也可以從要素角度劃分,既具有架構性,也具有分布性。從結構角度看,既可以劃分為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也可以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還可以劃分為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更可以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劃分。從要素角度看,包括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以及基礎設施等內容。另一方面,產業體系既可以從全國層面,也可以從區域層面去理解,既具有全局性,也具有局部性。從全國層面看,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保持并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以規模龐大、結構升級的內需牽引和催生優質供給,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區域層面看,要適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在開放合作中形成具備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
新時代新征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立足新發展階段,適應解決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建設自主可控、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需要基于產業鏈的水平分工、垂直整合和“內”“外”雙重視野,通過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串鏈、補鏈、擴鏈、強鏈,形成優質多樣化的產業供給體系,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增強應對風險挑戰、化危為機的能力,不斷提升產業鏈水平、增強產業鏈韌性,有效暢通產業循環。因此,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正確處理結構與要素、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根據視角差異扎實推進建設的重點任務,防止由局部推動而導致的全局性失衡和只顧短期而透支未來發展條件的做法(林兆木,2015),這就更需要突出強調堅持系統觀念和自信自立的立場觀點方法。
4. 從時間上看,具有時代演變性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既要遵循產業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更要匹配其所處的發展階段、戰略背景和條件變化,會因處于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背景環境和認知不同而不同,這也表明現代化產業體系具備長期和可變的性質,將隨著競爭態勢的變化而產生改變,其建設必然是基于國情、國際競爭和影響力的綜合訴求,必然是應對不同階段經濟發展、外部環境、內部治理等方面的發展變化。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在《經濟成長的階段》中,曾按生產力發展水平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分為傳統社會階段、準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大眾消費階段和對生活質量追求階段六個階段,對應著不同階段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有著不同的時代主題和建設要求,是一個動態概念。理論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目標,理想的最優狀態是多類產業部門、多種類型企業并存,但相對權重會隨時間、階段和環境而變化,往往簡化的可比較可測量的指標體系可能會存在一定誤導性。
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經濟發展正步入“強起來”的新發展階段,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以自主可控為目標,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做到長期目標與短期效應的統籌兼顧,實現產業體系發展質量效益的改善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就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同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蘊含著國際關系的失序重構。因此,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更需要突出強調堅持問題導向和人民至上的立場觀點方法。
5. 從空間上看,具有特色異質性
作為現代化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統一,既有各國現代化的產業發展共同特征,更有符合本國實際、基于本國國情的產業發展中國特色。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表征。其中,中國特色就在于我國產業發展具有規模方面的大國經濟體特質、位勢方面的后發國家特性和形態方面的轉軌國家(中等收入國家邁向發達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計劃從初步建立邁向成熟)特點。同時,不同規模體量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有較強的異質性,如小國經濟由于國內缺乏培育最小最佳規模企業的市場條件,因此天然地依賴國際市場和出口,必須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其自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建成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與此不同的是,大國經濟的發展不僅完全可以依托龐大的國內市場,培育出符合規模經濟要求的國內企業,而且可以建立起國民經濟運行所需的完整產業門類,并實現國內市場主導的產業鏈自我循環(劉志彪,2023)。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目標方向。因此,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既需要以世界眼光推動,又需要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更需要突出強調堅持胸懷天下和守正創新的立場觀點方法。
四、結 語
綜上,我們認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實現了產業發展從資本主義的資本邏輯、規模邏輯和財富生產邏輯向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本邏輯、質量邏輯和安全底線邏輯的轉變,深刻揭示和科學回答了新征程中要什么樣的產業發展、什么是現代化的產業發展、如何推動產業現代化發展等重大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對產業發展規律和產業經濟理論的拓展和深化。
基于此,我們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要義做出初步判斷與思考,即,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基于產業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對產業發展相關內容提出的實踐要求,并藉此構成一個融合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雙螺旋復合式有機整體,體現國家意志、塑造國家形象、反映國家需求、象征國家力量,既包括產業增長、要素驅動、產業創新、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政策等產業體系的多個維度,也包括目標立場、價值導向、主要任務、戰略支撐和本質要求等中國式現代化的多項內容,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關鍵標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物質技術基礎。具體而言:一方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承接的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確定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所需要的能力,提供了衡量目標和解決方案所必需的關鍵屬性;所謂“啟下”,則明確了遵循產業發展規律、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解決高質量發展痛點困楚的主要任務,并將牽引產業增長、要素驅動、產業創新、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政策等方面的重點變化。另一方面,現代化產業體系基于產業經濟學基本理論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實際,兼具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和中國特殊性,在增長、要素、創新、結構、布局、組織、政策等維度上,具備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等一般特征和產業發展循環暢通化、戰略性資源儲備化、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關鍵核心技術國產化、產業結構完整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統籌化、有為政府有效化、產業生態自主可控化等中國特征,合理解決了新征程上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實踐問題,具有系統協同性、高效融合性、多維分布性、時代演變性、特色異質性等新特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筑牢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是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中國解答。
[參考文獻]
[1] 林兆木.“一五”計劃至“十二五”規劃的歷史回顧[M].廣東經濟出版社,2015.
[2] 劉志彪.在市場取向的改革開放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5):15-23.
[3] 羅斯托.經濟成長的階段[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4] 習近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J].求是,2023(8):6-11.
[5]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工業信息安全,2022(9):87-109.
[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a.
[7] 習近平.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J].求是,2020b(16):4-9.
[8]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安全研究課題組,沈尤佳,陳若芳,等.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研究——基于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3(2):64-71+158.
Core Points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Zhang Yuzhe, Zheng Tengfei, Sheng Rux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a pivotal strategic task to promot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ased on both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ories, this approach constructs a double helix integrating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deconstructing the core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This reveals that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realizes the transition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rom capitalistic logic of capital, scale, and wealth production to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logic centered on humanism, quality, and fundamental safety. The system possess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c coordination, efficient integration, multilayered distribution, evolution with the times, distinctive heterogeneity, etc. More than just a scientific theory, it embodies a development practice, dispelling the misconcep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 Westernized industrial system”. It covers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such as industrial growth, factor-driven strategies,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layou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policies, as well as various aspect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hich includes objectives, positions, value orientation, primary tasks, strategic support,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s. This is a crucial part of the nations modernization, a key indicator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and a material and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ly strong and modernized socialist country.
Key words: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ory; Normative Dimension; Logic Reconstruction; Connotation Feature
(收稿日期:2023-06-26? 責任編輯:羅建邦)
* 感謝吳曉華、費洪平、臧躍茹、史育龍、高國力、張宇賢、劉泉紅、郭春麗、方福前、王岳平、姜長云、楊合湘等專家,以及侯斐、邱靈、洪群聯、張銘慎、樊一江、徐建偉、金瑞庭、曾錚、楊威、王海成、魏麗、周振、杜飛輪、任旺兵、李紅宇等課題組成員對本文的指導和幫助。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