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實現碳達峰的數據治理邏輯及進路

2023-08-19 02:25:55劉向東馮澤華
開放導報 2023年4期

劉向東 馮澤華

[摘要] 當前,實現碳達峰目標正處于攻堅期、窗口期。數字化浪潮下,以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深層次嵌入國家公共治理全局,形塑了基于數據、面向數據并經由數據的數據治理邏輯。基于碳達峰面臨碳治理主體區隔、碳數據質量不高、碳應用停滯不前等系列挑戰,必須革新傳統治理邏輯和機制體系,數據治理邏輯在實現碳達峰目標任務中的價值因而得以證成。數據治理邏輯革新了“治理主體+治理對象+治理方式”的傳統范式,深度嵌入了碳達峰治理圖景中賦能碳數據獲取、管理和應用的全流程、全鏈條,形成了“政府—市場—社會”三維聯動、三方驅動的碳達峰治理架構。須處理好政府管理、市場配置和社會自治的協同嵌套關系,合理界定并充分發揮各主體在實現碳達峰中的獨特作用,通過建設有為政府推進數字化碳治理方式,通過維護有效市場形塑數字化碳交易模式,通過打造活力社會發展數字化碳普惠機制,以此構筑交織多元、公私有序的碳行動數智體系,賦能實現碳達峰戰略目標。

[關鍵詞] 氣候變化? ? 碳達峰? ? 數據治理? ? 數字化賦能

[中圖分類號]? X321?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3)04-0093-07

[基金項目] 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法治評估體系研究(22SFB5009)。

[作者簡介] 劉向東,廣東工業大學法學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數據治理、公共治理;馮澤華,廣東工業大學網絡和數據法治研究中心、廣州數據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環境法學、數據法學。

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技術革命,對經濟轉型和低碳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正成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新路徑。數字技術推動我國經濟部門深度減排的力度在逐步加大,數字賦能碳減排的潛力巨大。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并對實現碳達峰目標任務作出系統部署,為推進低碳發展提供根本遵循。在“數字中國建設”與“雙碳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數據治理手段深度嵌入碳達峰治理圖景,為當前和下一個時期實現低碳、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

一、傳統治理模式推動實現

碳達峰的掣肘之處

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是調和不同利益、關注行動過程和注重公私結合,實現管理共同事務的總和。以數字科技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衍生出以大數據、云計算為核心的數據治理模式。與之相對的是,傳統治理模式的運行機制與處在數字化轉型關口的碳達峰行動邏輯步頻殊異,無法有效回應現實吁求。碳治理主體區隔、碳數據質量不高、碳應用停滯不前等問題日益凸顯,反映出碳達峰行動邏輯從傳統治理模式轉向數據治理模式的不暢,亟待提升數智化水平。

(一)碳數據跨主體跨層級的分割效應愈發明顯

實現碳達峰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涉及中央到地方、部門到部門、政府到企業、行業到行業的全過程、各環節。碳信息的流轉應用也自然橫跨多主體、多層級、多部門。我國當前碳治理體系呈現出“兩橫十縱”、多元主體的交錯復雜結構,沿著政府與市場兩個方向生發完整且互補的閉環格局。從橫向上看,基于碳減排中經濟主體的行為規律、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的原則,我國碳數據主體可切分為政府與市場兩大板塊。從縱向上看,又各自細分出五個層級,政府內部包括社區、城市、省份、部門及國家;市場內部包括產品、項目、企業、行業及金融。與“多跨牽引”亦步亦趨的是,碳數據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息分割”,并由此衍生出碳數據跨主體不互聯、跨層級不互通等桎梏,“全國一盤棋”的理想治理圖景淪為空談。

首先,跨主體不互聯。表現為各主體“挾碳數據而自重”,不愿意公開碳信息乃至偽造、篡改碳排放數據,引致碳數據的橫向流轉受阻。如企業對自己的碳排放數據擁有完全的信息優勢,進而根據利益最大化選擇性提供相應的碳數據。加之,企業碳信息披露屬于自愿性披露范疇,披露內容、方式等均存在較大差異,甚至出現部分企業碳排放報告弄虛作假的案例。不透明的碳數據成為碳市場建設的掣肘,控排企業碳排放數據的大面積缺失更增加了政府決策的困難。減碳減排相關數據分屬能源、資源、環境、工信等職能部門,“煙囪林立”“九龍治水”現象普遍存在,部門碳排放常態化核算和集成制度仍缺失,存在“數據孤島”現象;區域之間基于對各自碳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以鄰為壑、逐地競爭,影響碳數據的開放共享和共同開發。

其次,跨層級不互通。表現為不同級別的碳主體之間信息不互通,影響碳數據的縱向有序流動。如在碳達峰行動的央地博弈中,中央需要通盤考量,制定碳達峰行動的總體指南和任務書,地方政府則需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制定符合自身實際又滿足總體目標的碳排放目標任務。然而,作為碳數據的實際掌握者,地方政府在行政區利益最大化的現實驅動下,存在利用碳信息不對稱,突破國家統一政策規定,違規上報、不上報乃至虛報、假報碳數據的可能,而中央由于很難兼顧各地區差異和地方特殊性,可能無法有效糾偏,層級分割效應顯著。類似的,市場內部由下至上各主體碳數據獲取量總體呈現遞減效應,反映了從產品碳足跡到碳金融的長線工作中碳信息的層級割裂。

(二)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的基礎數據質量明顯受限

碳排放統計核算是指以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等為單位,依據特定的監測手段和計算范式,準確核查其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各環節、各鏈條中,直接或者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碳排放統計核算是一項關鍵的基礎性工作,為制定“雙碳”政策、推動減排工作、參與談判履約提供可靠數據支撐。伴隨碳達峰行動的持續推進,各地區、各領域和各行業對構建更加完備、精準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的需求顯著提升。我國2015年起就開始建立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已初步建立碳排放核算方法并開展了7年的清單核算工作。但數據真實性控制缺失、數據準確性偏差大等問題表明,傳統治理模式下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已然難以適應加強碳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的現實需要。

首先,目前國內碳核算工作主要借鑒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制定的《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但這一國際通用的碳排放核算模式是一種靜態的核算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我國產能更新、工藝升級等實際變化對碳排放總量的影響,也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巨大的碳排放差異。其次,國內正在建構和完善碳排放可檢測、可報告、可核查體系(MRV體系),但尚處于起步階段,且由于各地區、各行業乃至各企業實際條件的不同,造成針對性、精確性較差,如針對碳排放量,普遍采用排放因子法,但是并未明確使用自測值或標準提供的缺省值,企業提供的碳排放數據無法開展有效校核,存在因技術生產工藝、燃料單位熱值含碳量等因素造成的較大誤差。同時,我國基礎碳排放因子標準普遍滯后,國內行業碳核算標準不統一。每個行業對同一種排放源的排放因子取值不一樣,以電網排放因子為例,同時存在國家、區域和省級三種標準,各地的用電碳排放計算千差萬別、不一而足。再者,碳核算依據涉及多種政策法規,且當前基于允許多套核算規則并行使用,極易造成核算邊界不一、數據來源多頭等問題。伴隨碳數據核算統計的精度要求不斷提高,核算內容和數據的工作量只會加大,需推動時間和空間維度的精細化核算管理。

(三)碳數據全鏈條應用的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

基于碳數據的獲取和管理,碳數據應用成為可能。當下碳數據應用的實施也受到沖擊挑戰,亟待提升智能化水平以跟上碳達峰行動步伐。碳數據應用,是指基于充分獲取和動態管理31個省區市、8大行業且呈現指數級增長的碳數據,深入剖析和挖掘碳數據價值潛能,并以此建構合適的應用場景,支撐實現碳達峰。對此應用,可歸結為碳目標管理和市場化機制健全兩個維度。碳目標管理包含碳排放總量控制、碳目標預警和碳指標考核等,市場化機制包括用能權、碳排放權、碳匯等市場交易建設以及碳資產價值實現機制等。

碳目標管理上,碳達峰目標要求碳排放在某個時間點達到最高值后逐步下降,當前距離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已不到十年,但從中央到地方、從企業到行業均未明確碳排放總量的“天花板”,處在模糊不清的狀態。部分地方出現碳達峰變“攀高峰”“沖高峰”現象,導致碳排放總量增長的無序失控和資源的大量浪費,也有部分地方出現“運動式”減碳,對“兩高”項目采取拉閘限電等“一刀切”的工作方式,實際效果不可持續且傷及相關產業“筋骨”。再者,政府將基于我國政治激勵模式所形塑的壓力型體制,移植到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中,采取指標層層分解、壓力逐漸傳導的碳目標責任考核方式。但在中國這樣一個領土面積廣闊、資源稟賦差異巨大的治理場域中,一縣之內也可能存在迥然相異的狀況,指標分解過程中缺乏彈性、差別化等狀況突出。加之,政府主導政策機制與市場手段的邏輯背道而馳,難以化解內生性矛盾。

市場化機制建設上,中國碳市場正從分散試點走向全國性市場,處在關鍵的轉型發展階段,但囿于市場結構、規則制度、覆蓋程度等因素,“有效市場”功能仍未得到充分發揮。一是市場分割問題突出。當前,碳市場由全國碳交易市場、8個區域碳交易市場和多個減排量交易市場組成,各市場雖市場機制總體相仿,但在交易模式、覆蓋領域、配額分配等市場要素上存在明顯區別,碳交易多體系并存、市場彼此區隔不互通且碳價格不統一,不利于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二是行業覆蓋不完全影響碳價格信號傳導。電力行業先行,其他7大行業碳市場內部減排成本差異較小,無法形成清晰的碳價格信號和有效的傳導機制。其三,交易模式單一。對比歐盟多行業覆蓋、一級市場和衍生市場充分發展、主體多元且高度金融化的碳市場,我國碳市場仍以二級市場為主,作為碳定價基礎的一級市場尚未建立,衍生品市場和碳匯交易尚處起步階段,“重履約輕交易”現象普遍。

二、運用數據治理實現碳達峰的制度理性

伴隨數字技術日益成為驅動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力量,公共治理的內涵外延、主體客體、結構流程、路徑方法等維度發生深刻變化。整體性治理、協同性治理理論等新型治理范式更深層次地嵌入現代國家治理全過程,并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生成了數據治理邏輯。數據治理邏輯革新了“治理主體+治理對象+治理方式”的傳統范式,形塑了以數據為基底、以算法為引擎,以多元為特征的治理結構模型,賦能實現碳達峰戰略目標。

(一)治理主體:運用數據治理邏輯平衡多元意志與利益

數據治理邏輯之下,治理理念由一元主體向多元共治轉變,治理形態由垂直化向扁平化轉變。政府、市場、社會等資源相互依賴、要素相互作用的多元主體互動更為頻繁,多中心主體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凸顯。治理主體更加多元的網絡化治理結構,也意味著其中的利益訴求和利益格局更加復雜、分化乃至強烈沖突,產生新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超越政府中心主義的情境下,超大型平臺、互聯網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在公共治理中日益占據重要地位,并在數字化條件下呈現多元協同、跨界合作的橫向共治格局。同時,數據治理邏輯重塑了政府的縱向治理結構,使得等級分明的科層體制發生了適應性變革。以數據流通為“矛”,打通“各自為政”“數據孤島”之“盾”,實現中央到地方各層級政府整合重塑及部門之間的跨域融合,突破傳統科層間的信息溝通障礙,有效實現縱向政府的非集中化與網絡化。數字化變革也拓寬了政府與市場、社會協同的深度和廣度,構建自上而下的“平臺—渠道—機制”矩陣式公私合作模式,在社會權力扁平化擴散過程中實現互動協商。

碳數據的流轉應用在主體“多跨”情境下,存在橫向聯結碎片化、縱向層級鴻溝等信息割裂問題,不同主體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行動方案也難以形成合力實現碳達峰目標。基于此,須以“全面共享、互聯互通”為目標,運用數據治理邏輯形塑“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網格化聯動體系,依托信息技術集成優勢,突破傳統公共服務裂解性和碎片化管理藩籬,不斷推動多元主體的信息整合和一致行動。在利益主體多元化背景下,應基于數據的場景性公正和開放性特征,明確以遵循科學規律之上的算法實現多元利益的優化配置,有效破解碎片化運作中的主體多元化、資源分散化和利益復雜化難題,達到主體協調、資源整合和相互信任。通過強化碳達峰行動中治理主體的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推動“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活力社會”更好結合,以更加透明化、公開化、包容化的治理過程消解碳達峰行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障礙因素。還需注意,數據治理邏輯主導下的碳達峰行動,政府放權、分權的大趨勢沒有變,只有將傳統的管理型大政府變革為適應消解線性延展、突破物理時空的服務型政府,才能讓多元主體的權力均衡性得到有效保障。

(二)治理問題:運用數據治理邏輯研判碳達峰風險挑戰

現代社會形態呈現多元化與復雜化發展態勢,并由此衍生出不同向度的價值判斷與合理性訴求。在多變異質的社會場域中,數字技術的深度嵌入,拓寬了治理對象的邊界范疇,加大了治理問題的復雜程度。數字技術重塑生產流程,觸發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開辟了人類社會的全新圖景和進階形態,新的治理對象范疇由此生成,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復雜矛盾和風險挑戰。數字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和負面效應,人類在掌握和應用新興科技時的有限理性以及社會生產生活需求的多樣性,更決定了數字治理問題錯綜復雜。治理主體多元化也加速了治理范疇的無限擴展,棘手的矛盾沖突在即時性、無邊界性、泛聯性的數字空間內加劇碰撞,產生了新的治理難題。然而不可否認,數字化全方位賦能國家治理,極大提升了治理能力,拓寬了治理場域,使得國家治理具有傳統語境無法想象的大范圍協同、超時空預判和顆粒化匯聚能力。伴隨經濟社會活動的數字化、線上化,基于數據、面向數據并經由數據的數據治理邏輯,正成為驅動全球數字化轉型的最強勁動能。之于當下面臨更復雜的治理場景、更多元的治理問題、更多變的治理范疇的中國而言,利用數據治理范式化解治理難題尤為必要。

實現碳達峰面臨的最大問題來自經濟活動和減排路徑的不確定性,根源在于碳數據獲取不充分、掌握不對稱以及精準預測能力不足,而根植于數字技術的數據治理邏輯恰可賦能破解此難題。依托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孿生、AI、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數據信息流賦能實現建構數字化、精準化、可視化的碳數據統計核算體系,強化碳數據的可預測性,形塑了全流程、全領域搭建碳行動的數字路徑。其一,摸清“碳家底”。通過構建碳排放智能監測和動態核算體系,在不同主體、不同區域、重點領域形成現實有效的實測技術體系和產品設備,動態跟蹤碳排放變動趨勢,實現碳數據的全面精準計量。其二,綜合大數據優勢對碳排放現狀開展追蹤和長期預測。基于生產能源消耗和經濟活動變化規律,運用算法更新碳排放標準數據庫,并對碳達峰進程開展多情景模擬,精準定位實現時間,以此指導制定相關減碳規劃。其三,以數字化手段提升碳數據主體監管智能化水平。依托多源數據、清單化管理等手段,匯聚和融合多源異構數據,實現對市場主體的精準“畫像”,強化風險研判與預測預警。

(三)治理模式:運用數據治理邏輯重塑碳行動應用路徑

數據治理作為一種在數字科技、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中生成的新型治理模式,需要堅持以數據為根本的基礎治理邏輯,并以此衍生出數字化條件下的治理框架體系。“基于數字化的治理”語境下,數字化被作為工具或手段應用于現有治理體系,涵蓋更為多樣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并以此應對數字對傳統經濟社會關系產生的強烈沖擊。正是基于數據具有超越數字科技的“社會性”,才能通過分析數據價值賦能治理體系,運用數據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滿足多元主體、多變客體與多維邏輯的治理需求。數據治理邏輯下,治理方式方法、工具路徑更加多樣,個性化、體系化治理手段的作用更加突出,通過綜合運用智能算法高效集成數據信息,幫助實現科學決策;通過深刻把握政策、法律等行政與司法制度,價格、激勵等市場機制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助力實現多元治理。

數據治理邏輯以碳達峰為導向,通過平衡運用行政邏輯、市場邏輯與技術邏輯,讓“下面”或是允許“外圍”做出更多的決定,進而重塑碳目標管理和市場化機制建設的實現路徑。其一,數據治理邏輯革新了碳目標管理中的簡單直線性思維,為搭建碳達峰數智體系提供技術支撐。必須“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做到及時性識別碳達峰進程,精準性設定碳排放配額,高效性回應碳責任考評,持續性跟蹤碳行動效果,海量性收集不同層級碳數據,以不斷構建和完善碳目標體系并形成閉環。其二,數據治理邏輯與市場化機制在碳達峰進程中的更深層次互構互融,加快了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步伐。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就是要打破封閉小市場、拓寬區域市場,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數據治理的非線性、開放性、普惠性與這一價值目標不謀而合。加快全國碳市場、碳標準的數字化整合,以數據信息要素的快速流動為媒介,充分發揮市場在碳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才能為建設碳市場、碳定價體系構筑基底。

三、運用數據治理實現碳達峰的制度進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數據治理邏輯下,要處理好政府管理、市場配置和社會自治的協同嵌套關系,一體化推進建設“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活力社會”,合理界定并充分發揮各主體在實現碳達峰中的獨特作用,構筑交織多元、公私有序的碳行動數智體系(圖1)。

(一)建設有為政府:推進數字化碳治理方式

作為公共資源的調配者和環境正義的代言人,公權力政府是實現碳達峰目標的制度供給者、政策設計者和最終責任人。在數字化變革的場景下,并非不再強調政府對公共事務的主導和控制,而是通過法治、機制和制度實現數字化條件下問題的識別、分析、監測和評估等。據此,政府實施碳治理、推進碳達峰需要從更底層嵌入數據治理邏輯,更深層次推進當前數字政府建設與碳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變革,實現“政府有為”。

首先,實現碳治理政策體系從“被動適應”到“主動變革”。相較于其他主體,政府更具有約束力和強制力,能夠通過中長期規劃、行動指南等政策體系實現碳治理目標。從整體來看,政府管理在碳治理初期處于被動狀態,規劃綱要、行動方案乃至法律規范都是外部壓力推動或倒逼政府改動的結果。一個具備敏銳感知手段、擁有全局治理能力的數字政府,將為科學編制、精準構建碳治理政策體系提供主體依托。通過動態研判并科學確定碳達峰的時間、峰值、路徑等,遵循“適度超前、略留余地”的基本原則,制定不同地區、不同層級的碳行動方案,并以此為指導,推動政策體系的全面革新。

其次,實現碳治理協同體系從“物理變化”到“化學反應”。碳業務辦理從線下到線上的物理位移,并非碳達峰數智管理體系的價值旨趣。只有實現部門間橫向協同、層級間縱向協同、中間層次的云端業務協同,以及外部層次的多元主體協同,才能發生進一步的“化學反應”以實現碳治理協同。以數據充分流動為基礎的碳數據共享、碳信息服務、碳治理流程再造和統一行動,從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個維度、垂直治理與水平治理兩重限度,為跨領域、跨等級的對話互動和公共行動創設可能。

再次,實現碳治理監管體系從“單向視角”到“交互視角”。從注重政府智能驅動的“政府視角”到基于互聯網思維和云計算手段的“綜合視角”,推動政府上下層級考評監督機制、政府對市場約束監管機制的革新。加快建設集碳排放核查、碳指標預警、碳足跡追蹤等于一體的大數據云平臺,實現數據查詢、態勢模擬、決策支撐等多種功能,匯聚和融合多源異構數據,進行交叉對比和監測預警,加快形成以數據問責、監管,雙向乃至網絡化的低碳化監管機制。

(二)維護有效市場:形塑數字化碳交易模式

面對碳排放這一典型負外部性問題,既要依靠政府積極作為進行頂層設計、引導推動和監管兜底,也要政府的“無形之手”實現碳減排資源的高效配置,實現有效控制、逐步減排和綠色發展。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中國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重要實踐探索。相較于政府介入干預的行政化手段,以碳市場、碳交易、碳價格為核心要素的市場化減排體系,可通過更合理的配額分配、更靈敏的價值識別、更穩定的價格調整、更高效的交易履約等多重機制,引導生成更加綠色、有序、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形成“充分競爭—低碳創新—脫碳轉型—生態價值”的可持續良性循環。而在朝著碳達峰邁進的道路上,數字化將進一步優化碳交易市場的兩大核心功能——碳排放控制、碳排放權定價,形塑數字化碳交易模式,提升制度績效。當前,碳排放配額由政府核定后免費發放,存在配額超額分配的風險,企業對此無須付出任何成本,無法反映真實的碳排放需求。免費配額屬于政府主導型分配,不符合“市場導向”的原則,不僅難以體現碳排放配額的實際價值,更阻礙形成碳交易一級市場。

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后,可借助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和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形成以精準碳配額為重心、穩定碳定價為目標的市場化治理模式。其一,設定合理的碳排放總額以撬動價格機制的有效作用。在確定碳配額總量時,要依托大數據技術,充分考量地區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碳排放權需要,并在配額二次分配階段,建立短中期控制配額盈余的市場調節機制,做好總量控制。其二,探索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定價。借鑒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經驗,逐步增加拍賣方式分配的比重,降低免費配給的比重,通過市場競價解決配額免費配給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市場活躍度,穩定碳價格。其三,通過數據的集聚效應完善碳信息披露制度。理論上,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外,其他碳信息都應當披露,幫助市場主體作出理性抉擇。借助數字化契機,構建適合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可視化碳排放信息披露平臺,并設立激勵和約束懲罰機制,強化碳交易信息的有效公開和高效流通。其四,有序推動多層次碳市場,發展碳金融。依托穩定的碳定價機制,鼓勵市場力量發展碳產品衍生市場,并加大對碳基金、碳期貨、碳債權等碳衍生金融品的扶持力度,逐步完善碳金融服務。

(三)打造活力社會:發展數字化碳普惠機制

伴隨生活和消費領域碳排放比重的持續上升,消費端減排潛力巨大,更可以反過來促進和引導生產端創新發展。基于此,必須將社會公眾的有效參與即人們生活和消費端的減排工作,擺在碳達峰目標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三維聯動、三方驅動的碳達峰治理架構。《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提出創新自愿減排機制——碳普惠,激勵全社會參與減排,引導公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伴隨社會公眾環保意識,尤其是對氣候危機關注度的持續提升,推動數字化碳普惠將為實現碳達峰貢獻更大價值。

首先,完善數字化碳普惠協作機制。在直接和間接排放并存且社會面間接碳排放占比較大的現狀下,應當推動生成多元化碳普惠協作機制,探索構建“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碳普惠治理體系,運用數字化手段擴大碳普惠合作網絡和社會覆蓋面,在量化標準、減排量交易、上下游協同等方面加強合作。

其次,建立數字化碳普惠核算標準。只有保證不同主體踐行相同的綠色行為,基于統一的核算標準得到同等評價和激勵,才能引導實現公平、公正、可持續的全民綠色生活方式。應組織專家團隊對種類繁多的綠色場景開展復雜程度評估,運用不同的科學量化核算方法建構并持續修正減排量化體系,通過大數據調研、抽查試點等不斷修正現有模型。

再次,探索數字化碳普惠計量平臺。在直接排放領域,借助數字技術搭建公共碳減排計量平臺,對實時搜集的公民低碳行為進行精確記錄、即時量化、多重認證、定額兌換,依照既定的核算標準累積到個人賬戶中,并力求通過市場化手段轉化為碳資產。在間接排放領域,消費者為企業的綠色轉型投入買單,將為企業節能提效注入更大推動力,應更多地嘗試引入消費行為和投資行為,而非停留在公眾出行等流量式普惠上。

[參考文獻]

[1] 陳詩一,黃明,賓暉.“雙碳”目標下全國碳交易市場持續發展的制度優化[J].財經智庫,2021,6(4):88-101+142-143.

[2] 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M].周敦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 杜專家.新時代我國數字政府建設的實踐經驗、邏輯機理和完善路徑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5):1-9.

[4] 管斌,張東昌.論碳排放權交易法律制度的構建——兼評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的相關規定[J].經濟法論壇,2012,9(0):92-104.

[5] 李韜,馮賀霞.數字治理的多維視角、科學內涵與基本要素[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22,59(1):70-79+157-158.

[6] 李燕,高慧,尚虎平.整合性視角下公共政策沖突研究:基于多案例的比較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0(2):108-116.

[7] 劉雅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邏輯——基于政府、市場與社會三元驅動的視角[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22,45(1):59-65.

[8] 翁士洪.數字時代治理理論——西方政府治理的新回應及其啟示[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9(4):138-147.

[9] 翁智雄,馬中,劉婷婷.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碳市場的現狀、挑戰與對策[J].環境保護,2021,41(16):18-22.

[10] 吳茵茵,齊杰,鮮琴,等.中國碳市場的碳減排效應研究——基于市場機制與行政干預的協同作用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1(8):114-132.

[11] 楊解君,詹鵬瑋.碳中和目標下的氣候治理國際法治體系建設[J].學習與實踐,2022(12):67-77.

[12] 曾紅鷹,陶嵐,王菁菁.建立數字化碳普惠機制,推動生活方式綠色革命[J].環境經濟,2021(18):57-63.

[13] 趙娟,孟天廣.數字政府的縱向治理邏輯:分層體系與協同治理[J].學海,2021(2):90-99.

[14] 中方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EB/OB].[2022-11-12].http://www.gov.cn/xinwen/2022-11/12/content_5726372.htm.

[15]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字碳中和白皮書[EB/OB].[2021-12-20].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112/t20211220_394303.htm.

[16]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2-23.

[17] Vijay K & Carol V . B. Designing Data Governance[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0,53(1):148-152.

The Logic and Approach of Data Governance to Achieve Carbon Peak

Liu Xiangdong1, Feng Zehua2,3

(1. School of Law,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Data Rule of Law Studi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 Guangzhou Data Rule of Law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arget of carbon peak is in a difficult period and a window period. Under the wave of digitalizat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represented by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are deeply embedded i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national public governance, shaping the data governance logic based on, oriented toward, and processed through data. Given the challenges faced in achieving peak carbon emissions, such as the segregation of carbon governance entities, the poor quality of carbon data, and the stagnation of carbon applications, there is an imperative need to innovate traditional governance logics and mechanisms, and the value of data governance logic in realizing peak carbon goals has been affirmed. Data governance logic has innovated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governance subject + governance object + governance mode", deeply embedded the whole process and chain of enabling carbon data acquisition,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arbon peak governance landscape, and formed a "Government-Market-Society" three-dimensional linkage and three-party driven carbon peak governance architectu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perly handle the synergistic and nes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management, market allocation and social autonomy, rationally defin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role of each entity in achieving carbon peak, promote digital carbon governance for the government by building digital carbon trading modes by maintaining effective markets, and develop digital carbon inclusive mechanisms for dynamic society. In this way, an interwoven and diversified, public-private and orderly carbon action data intelligence system can be built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of carbon peak.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Carbon Peak; Data Governance; Digital Empowerment

(收稿日期:2023-05-24? 責任編輯:賴芳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91av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国产精品19p|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五月天福利视频| 88av在线看|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亚洲成人播放|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毛片视频网址| 一级毛片基地|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91精选国产大片| 伊人AV天堂|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亚洲精品在线91|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亚洲天堂日本|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天天干|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欧美色图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看看一级毛片|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v天堂中文在线|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91免费在线看|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青青久久91|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91青青草视频| 青青久视频|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自拍另类| 97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