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晶卉

中班幼兒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不斷探究周圍的世界。一次戶外活動在連續幾天大雨后進行,幼兒在搬運大型建構積塑的時候,無意中從積塑里倒出了許多水。細細的水流順著綠色的場地向東流去,吸引了許多幼兒。他們紛紛放下積塑,匯集到了水流的兩側,討論著水流的長度、走向、形狀等。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探究水流,感受水流的神奇特性,我們實施了“水流”主題課程,幫助幼兒更多地了解水流,獲得豐富的經驗。
1.探究興趣的培養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同時,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欲望。在探究過程中,幼兒從發現水流、自己選材制造水流,到發現水流的特征、水流分岔的秘密,繼而對大自然中的河流發生興趣,這些都是幼兒在活動中生發的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這些興趣是幫助幼兒在今后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
2.觀察能力的提升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與分類的能力。”在主題活動中,幼兒從操場上發現積塑中倒出的水流成一條“小河”,到利用水杯自己探索水流發現水流的走向、分岔和消失等,教師都充分“放手”,支持幼兒自發的觀察活動。同時,適時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思考、探究、對比,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
3.記錄和創作意識的萌發
在幼兒進行各項觀察和實驗的同時,教師支持幼兒大膽聯想,如猜測水流的走向。教師以照片的形式將現場進行記錄,便于后期評價時能夠以更直觀的形象,向幼兒展示探究過程。同時,鼓勵幼兒通過繪畫的方式,將自己的探究過程或結果呈現出來。主題活動依托于幼兒平時的繪畫日記,是將觀察進行記錄和創新的過程。
4.社會性意識的提高
在課程實施中,幼兒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針對材料方面的問題,教師依托現有的材料,為幼兒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使他們在一次次觀察、實驗中收獲新知。當幼兒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疑惑或是合作活動中遭遇瓶頸時,教師鼓勵幼兒向書籍、同伴、成人尋求幫助。這不僅需要幼兒對自己面臨的困境進行正確表述,還需要他們使用合適的溝通方法,有助于增強他們的社會性意識。
5.科學氛圍的感受
在課程實施中,教師支持幼兒接觸自然,引導幼兒關注和了解自然。為種植園澆水是平日里的常規性操作,教師將點數、測量、比較等數學能力融入其中,引導幼兒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讓幼兒體會到“生活處處有科學”。
6.對自然的敬畏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欣賞自然中大河的照片、視頻以及音樂作品,讓幼兒感受自然,了解自然與人類的關系,逐漸懂得熱愛、尊重、敬畏和保護自然。
隨著課程的步步深入,一些在游戲初期并未預設的目標逐漸顯現。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必須置身其中,及時“看到”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并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轉化為探究要素,讓幼兒在觀察、比較、操作、實驗中,體驗探究與發現的樂趣。
教師要通過觀察,敏銳地捕捉具有教育價值的閃光點,并將閃光點通過談話或游戲向幼兒傳遞,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將其逐漸放大。此外,在課程建構中,教師要將各領域的活動目標進行整合,在構建過程中不斷豐富課程,整合經驗。
游戲中蘊含著無限奧妙,是幼兒獲取知識的基本活動形式。本次主題活動萌發于一次戶外晨間鍛煉,而萌發式課程不只是建立于幼兒的興趣上,教師也能體會到與幼兒分享的樂趣。如果要在游戲中讓幼兒收獲更多的認知和經驗,教師必須先置身于游戲之中,認真地觀察、發掘幼兒的興趣與需求,敏銳地捕捉其中蘊藏的教育契機。這是創設主題活動的關鍵所在。
如果課程活動預先朝著某一目標前進,那么它通常是直線狀的,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但是,學習不是直線狀的。當新的鏈接產生時,學習會朝著無法預期的道路分岔前進。因此,在課程實施中,一些預期之外的難題會不時出現。中班幼兒的計劃與記錄能力尚處于萌芽階段,大部分幼兒無法將自己的猜想做成計劃,也無法將自己的發現形成記錄。
面對預設的活動目標與中班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相去甚遠這一問題,教師在有序跟進預設目標的同時,積極提供回應與支持。例如,面對環境,利用照片展示壯麗的河山;面對活動形式,利用交互式游戲,引導幼兒將數概念深植其中;面對技能提升,引導幼兒回顧已有的繪畫日記經驗,借由繪畫日記的形式完成計劃和記錄。同時,教師及時修正目標,使之更貼近于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始終在幼兒身后,擔任評量者、斡旋者、監督者、記錄者。當課程實施完成后,教師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過程等加以梳理、整合,及時發現不足并進行修正。通過課程內容的梳理與整合,教師更加明確當前課程目標與預設課程目標之間的差距,更加了解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