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嘉琪
班本項目課程立足班級實際,源于班級幼兒的問題、興趣和最近發展區。班本項目課程能夠為幼兒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本文以班本課程“中國房子”為例,淺談班本項目課程實施策略。
教師作為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實施者,必須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從觀察入手,解讀幼兒行為,發掘教育價值,開展項目式探究活動。例如,班本項目課程“中國房子”就是由一次偶發事件而生發的。一次散步時,幼兒發現屋頂上的窗沿滲水,墻皮脫落,并為此爭論了起來。于是,我和幼兒一起探索關于房子的秘密。
在查找資料后,幼兒初步了解到房子的相關知識。“故宮的房子很獨特,房檐上有垂下來的瓦片。”“西津渡的房子上有帶花的窗戶。”……幼兒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追隨幼兒的興趣點,教師適時將“中國房子”系列繪本,投放在班級圖書區,并引導幼兒自主閱讀。
在初步了解房屋有鴟吻、瓦當、柱礎、窗欞、斗拱等富有特色的建筑構件后,去過蘇州園林的幼兒結合已有經驗,還發現了窗戶上各種各樣的花紋圖案。為此,教師在美工區組織幼兒開展欣賞、繪畫、泥工等活動,與幼兒一起感受、欣賞中國紋案的藝術美。在班本課程實施中,幼兒始終是課程的主體。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支持幼兒主動探究,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由此可見,幼兒園課程的特點、環境在幼兒學習與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環境創設與課程實施密不可分。
在環境創設中,教師不僅要追隨幼兒的腳步,使其成為環境的主人,還應具有課程意識,發揮環境的隱性教育作用。在班本課程“中國房子”實施過程中,幼兒初步了解中國傳統紋飾,特別是對其中的獸面銜環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自發在美工區制作起來。為此,教師在美工區的墻面、桌上,提供了不同紋樣的圖片、門環實物等,為幼兒自主欣賞、學習、制作提供支持和幫助。幼兒制作出的每一只獸面銜環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師將這些作品布置在班級展示區,既能美化班級環境,又讓幼兒獲得成就感。
環境是幫助幼兒梳理課程思路的重要途徑。教師追隨幼兒,將每一次活動都留下記錄或照片。教師還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幼兒的想法和活動的軌跡。一個項目活動結束后,就形成了完整的網絡圖。環境創設能夠幫助幼兒更快地熟悉新知識、更好地回憶舊內容,幫助幼兒梳理在游戲中獲得的經驗。環境創設離不開幼兒。同樣,幼兒獲得知識、提升經驗需要環境的支持。
家長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應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創設、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家長資源優勢,將這些資源納入課程建設中,引導家長參與幼兒園日常教學,成為幼兒園教育的合作者。
例如,在班本課程“中國房子”實施過程中,在住建部門工作的幼兒家長主動來園,開展助教活動,為幼兒講解關于建房的許多知識,并與幼兒共同討論這些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在此后的一次建構活動中,幼兒嘗試用撲克牌搭建土樓。但是,土樓總是很容易倒塌。為此,幼兒結合已有經驗和認知,發現土樓倒塌的原因是地基不穩固。接著,他們又增加了一排地基,再將樓板鋪設上去,終于取得預期的效果。他們還用同樣的方法搭建了竹樓。家長走進課堂,調動了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積極性,使家長從課程建設的旁觀者變成課程建設的合作者。
總之,在實施班本課程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形成生動、豐富、創新的動態課程,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