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鮑夢茹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等教育理論,對幼兒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生活中擁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作為幼兒發展與成長的引路人,不應把知識局限于書本中,而要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本文以建構區收拾整理活動為例,闡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游戲中的應用。
一天下午,10 名幼兒在建構區自主選擇材料,進行搭建游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注重觀察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表現,特別是幼兒收拾整理情況。當教師發出收拾整理的信號后,幼兒紛紛行動起來。元元直接把自己搭建的“飯店”推倒,頃刻間,搭建的作品變成了一片“廢墟”。搭建“發電站”的幾名幼兒將積木塊一塊塊拿下,送到積木柜里。
汐汐懷里抱著五塊木板,吃力地走著。這時,銘銘找來了一個小筐子,把積木放進筐子里,再送到積木柜里。淼淼看到銘銘用筐子裝,也找到一個筐子。帆帆的筐子里堆成了一座小山,嘗試了幾次都搬不動。這時,桐桐見狀,和他一起推著筐子向前移動。一時間,之前閑置的很多筐子都被搶空。
收拾整理物品是幼兒生活自理的一項能力,而建構區收拾整理是游戲活動的重要環節。幼兒聽到信號后,能夠及時收拾整理材料,具有一定的規則意識。
幼兒無法離開材料進行游戲,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在游戲中,幼兒自由選擇游戲材料,不但選擇積木進行壘高、架空、平鋪,而且借助生活材料進行點綴。例如,他們將花瓶、灶具與積木相結合,把生活中的場景融入建構區,進一步豐富游戲內容。
案例中,幼兒在收拾整理環節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汐汐懷里抱著一塊又一塊的積木,銘銘、桐桐和帆帆用筐子運送材料。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將相同的積木放在一起。這表明他們具備了分類整理的概念。
在材料柜里,筐子其實是用來放置一些汽車、玩偶等輔助性材料的。這些材料使用完后,銘銘能夠及時發現空著的筐子,并用它作為收拾積木的工具。銘銘被材料包圍住,能夠快速地遷移生活經驗。在銘銘的帶動下,更多的幼兒學會了分類整理新方法。
德國教育理論家福祿貝爾說過:“通過生活并來自生活的課,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課。”在自主游戲中,幼兒非常開心。他們喜歡將積木與生活材料組合,用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去建構作品。但是,游戲后的收拾整理往往是教師最為頭疼的一件事情。案例中,幼兒能夠將收拾整理環節自發地演變成一場游戲,讓枯燥的收拾整理活動變得有趣。
多樣性游戲需要多種材料的支持。教師要從幼兒興趣和需要出發,投放各種材料,并及時更新。那么,材料從哪里來呢?教師可以帶幼兒在大自然、生活中尋找。鵝卵石、松果、落葉這些低結構生活材料,都會成為建構區里受歡迎的“朋友”。生活中,隨處都是材料,都是教育。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他們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之工作。”他以此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眼睛、空間、時間”。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游戲后的討論分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環節。幼兒在游戲中主動探索,與同伴解決問題,將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游戲中。教師加以引導,幼兒在行動中獲得“活”的知識。不僅如此,幼兒在游戲中習得的新技能、新發現,能夠通過游戲后的分享,從一個人的經驗成為集體的經驗。此外,游戲中遇到的問題也需要師幼討論和解決。案例中,幼兒探索出收拾整理積木的辦法。在討論分享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討論以下問題:你最喜歡哪種收拾整理的方法?你還有什么好辦法?這些問題能夠發散幼兒思維,使他們在下一次游戲時將想法付諸行動。
生活即教育。良好的習慣要在生活中培養,但是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從小班開始,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例如,在入園、離園時,學會“早上好”“再見”等禮貌用語。案例中,幼兒能夠把玩過的積木送回材料柜,養成了良好的整理習慣。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校”。他認為,學校與社會并不是完全割裂開的,應該讓學校與自然、社會相互連通。教師要讓幼兒走出校園,到社會中感受鮮活的、動態的生活。同時,引導幼兒用眼睛去觀察、用雙手去觸摸,讓生活成為幼兒動態的課堂。
一日生活皆課程。《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結合五大領域,將生活與教育聯系起來,讓幼兒在生活化的環境中,獲得身心和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