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戚婷婷

幼兒園課程是兒童成長的保障,生活與自然是兒童發展的前提。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認為,構建適宜兒童發展的課程并努力落實,是實現幼兒園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貫徹落實《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重要途徑。自然課程的內容應來源于實際,來源于幼兒興趣,反映幼兒與教師之間真實的學習、生活的探索過程。那么,如何在生活化、自然化的環境中,將幼兒作為學習的主體,并發揮其能動性?本文以班級“填滿秋天——銀杏樹下”自然課程故事為例,闡述以兒童成長為基礎的幼兒園自然教育的內涵與意義。
根據兒童成長規律,幼兒階段對客觀世界依然處于懵懂狀態,對一切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和欣喜。因此,教師應該以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為切入點,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設置形象生動、豐富有趣的活動,激發幼兒學習熱情,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幼兒的天性中對大自然有基因依賴,天生喜歡親近自然。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對自然的喜愛,選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環境展開教學活動。幼兒在自己熟悉的、熱愛的自然環境活動,能夠產生安全感和信賴感,激發內在能動性。
在“填滿秋天——銀杏樹下”活動之初,各種各樣的葉子形狀引起了幼兒的興趣。多多說:“這片葉子是扇形的,真漂亮。”熙熙說:“咦!好像一只小蝴蝶在飛。”佳禾說:“我覺得有點像小鴨子的腳,小鴨子的腳也是黃色的。”于是,幼兒開始了一場與銀杏的“對話”……銀杏樹在哪里?在教師帶領下,他們走出幼兒園來到社區,發現了一大片銀杏樹林。
自然教育的特點是讓幼兒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感受真實的事物,體驗真實的情感。教師要立足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將幼兒放在自然教育的主體地位,引導幼兒在大自然中認真觀察世界、探究世界。幼兒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因此,教師應該以幼兒喜歡的活動形式,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學習熱情,讓幼兒高度集中的學習狀態得以持續。
幼兒園實施自然教育課程,是引導幼兒主動探究自然世界,在自然環境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進行探索和思考。一方面,幼兒能夠在真實世界中感受事物的完整性。自然萬物中,每一個事物都是獨特的個體,有不同的形態、顏色、味道、功能,這些特點只能在實際接觸中才能發現。如果教師在教室中開展自然教育,幼兒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激發幼兒想象,通過對常見事物的資源開發和利用,幫助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

在“填滿秋天——銀杏樹下”活動中,幼兒通過對銀杏樹的觀察,先知道銀杏樹是什么、長什么樣,進而產生興趣并有了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探究過程中,幼兒知道銀杏樹的果實之所以是“臭臭的”,是因為銀杏外種皮有脂肪酸,會散發食物腐敗味道。另外,銀杏樹中含有淀粉、粗蛋白等物質,可以作為食療用品。至此,幼兒由對銀杏樹“是什么”“為什么”,到“怎么辦”,形成了自然、完整的邏輯。幼兒由銀杏樹果實味道這個“點”,了解到銀杏樹食療作用的“面”,從而成為自然的主人。
兒童成長周期具有深刻的自然邏輯,都具備從小到大、以點見面、由無到有的過程。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幼兒先了解事物的一個方面,再由一個細微切入點,分析事物出現的原因,思考事物具有哪些作用和影響。因此,通過自然教育活動,幼兒既可以深入體驗生活,參與生活的點點滴滴,還能促進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兒童有兩個發展水平,一是現有發展水平,二是可能發展水平,即在教師、家長等后天教育和成人幫助下可以實現的發展水平。第一發展水平表現出來的是幼兒已經具備的經驗,在現有經驗基礎上設置課程內容,引導幼兒對自然進行思考和探索,有利于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幼兒在運用已有經驗參加活動時,自信心和表現力會得到提升。
在“填滿秋天——銀杏樹下”活動后期,教師采取了游戲式教學方法,設計并組織各種游戲活動。首先,在“小精靈之舞”活動中,幼兒輪流“灑雨”“接雨”。隨著銀杏樹葉子紛紛下落,幼兒的情緒達到高潮,創作欲望也隨之提升。此時,教師鼓勵幼兒利用自然資源,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自由創作。而教師則以觀眾身份,欣賞幼兒的創作。有的幼兒制作皇冠,有的幼兒制作手環,大家玩得不亦樂乎,在游戲中體驗大自然的奧秘。雖然教師全程沒有參與活動,采取的是游戲教學模式,但是活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通過觀察其他人的制作過程,動手能力、模仿能力、創造能力、觀察能力得到綜合提升。其次,教師采取團隊合作形式組織活動。每一個幼兒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化需求。有的幼兒喜歡自己安安靜靜地畫畫,有的幼兒喜歡“指揮”別人,有的幼兒喜歡配合別人。無論哪一種情況,幼兒都要融入集體之中,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大自然為幼兒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教師要充分發揮自然教育的價值,組織幼兒開展團隊協作活動。例如,在“我給大樹貼五官”活動中,幼兒不由自主地分成若干小組,共同完成作品。此時,教師需要認真觀察幼兒,鼓勵幼兒互相幫助。最后,提高學習難度,激發幼兒挑戰欲望。幼兒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教師在原有經驗基礎上進行引導,可以有效提升幼兒的學習水平。例如,在“我和圖形寶寶”活動中,幼兒用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等形狀的葉子,拼接成各種可愛的形狀。此時,教師利用經驗差異,增強圖形拼接的難度,在完成簡單圖形后,追問幼兒是否可以拼接更加復雜的圖形。在幼兒對拼接活動失去興趣前,教師及時指導幼兒在圖形內部填充樹葉,完成大圖套小圖的鑲嵌作品。既激發幼兒不斷挑戰自我,拓展思維廣度和深度,又在幼兒學習情緒下降時,直接引發另一個思考高潮。
教育的目標是遵循幼兒發展規律,推動幼兒可持續發展。自然教育課程的目標是在幫助幼兒體驗自然世界的同時,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活動的安排應該貼近幼兒生活,拓展幼兒經驗。教師要在關注幼兒現有認知水平基礎上,適當“拔高”活動內容,延伸相關的知識體系,選擇稍高于幼兒理解能力的內容,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挑戰欲,促使幼兒調動現有經驗、向著預期發展的目標努力。
幼兒園自然教育對幼兒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幼兒與自然生活緊密相連,自然中蘊含生活智慧,生活中探索自然奧秘。因此,兒童成長視角下自然教育課程應該以激發幼兒興趣、符合自然規律、推動幼兒發展為主,課程內容要遵循自然教育的原則。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在與自然相融互動、共生共長中,收獲寶貴的學習經歷和積極的情感態度,實現自然教育的理想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