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許玲玲
攻擊性行為也叫侵犯行為,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故意傷害他人的心理、身體、物品、權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厭惡等反應的行為。峰峰是個活潑開朗的男孩,自理能力強,來自單親家庭,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在家中,他是個“小霸王”,暴躁、任性,一不順心就會打人,具有典型的攻擊性行為。我決定幫助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搭積木時,峰峰這組在玩花片積木,旁邊一組在玩管狀積木。突然,峰峰跑過去,搶了一大把積木跑回自己的座位旁。他把管狀積木拼接成一把“沖鋒槍”,到處炫耀。如果別的幼兒不理他,他就拿“槍”戳他們,還打他們的頭。
早操排隊時,峰峰被周圍的事物所吸引,東看看、西看看。在教師的提醒下,他才跑到排頭站好。但是,這并不是他的位置,他總是搶著排在排頭。
飯后看書時,峰峰在看《大頭爸爸小頭兒子》,坐在他旁邊的幼兒帶了一本新書。峰峰看見后,從這名幼兒手里搶過新書。于是,這名幼兒哭著找老師。此時,峰峰把新書撕成了兩半。
午睡時,教師要求兩名幼兒蓋一條被子,峰峰和小豪睡在一起。峰峰就是不愿意把被子給小豪,不停地用力扯過被子,還用腳踢小豪。
當峰峰沒有很好地做完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會產生挫敗感,找其他幼兒發泄,引發攻擊性行為。峰峰精力充沛,表現欲強。但是,他采取的方法不妥當,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他總是用搶的方式來獲得想要玩的玩具。如果搶不到,他就會用“武力”去解決。例如,峰峰在“建筑工地”玩耍,想要搭建一座“城堡”,但是拱形積木都用完了。他就從其他幼兒的作品上拆下自己想要的積木,還對其他幼兒拳打腳踢。
游戲材料的缺乏會引發峰峰的攻擊性行為。他每次在玩積木時,總要搶別人的積木。但是,其他幼兒也要玩相同的積木,不肯給峰峰。這時,峰峰就會用“武力”來解決。在角色游戲表演時,道具的缺乏也經常引發峰峰的攻擊性行為。
峰峰在排隊等候這種擁擠的環境中,常常缺乏耐心,喜歡爭先,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一次,峰峰插隊時遭到其他幼兒的反對,他便動手打人。另外,當無所事事時,峰峰也會產生攻擊性行為。例如,在睡午覺的時候,峰峰想找點事做,會用拳頭打睡在旁邊的琪琪,有時候打他的頭,有時候打他的臉,有一次還把琪琪的鼻子打出了血。
由于峰峰總是惹事,大家經常向教師告狀。老師就會批評峰峰,甚至懲罰峰峰。大家也因此越來越討厭峰峰,紛紛排斥他。這樣導致峰峰產生對立的情緒,加劇了他的攻擊性行為。

在家里,峰峰的爺爺奶奶對他百依百順。峰峰特別喜歡看有關奧特曼的書、光碟,喜歡玩各種奧特曼的玩具模型。爺爺給他買了許多書和光碟,奶奶則給他買了各種各樣的玩具槍、玩具刀等一些本身帶有攻擊性的玩具。爺爺奶奶還經常帶峰峰看一些戰爭片,峰峰對武打場面看得十分入迷,經常模仿里面拳打腳踢的場面。峰峰是非辨別能力差,喜歡模仿自己覺得很酷的行為,從而出現了相應的攻擊性行為。
我們與峰峰奶奶進行了幾次溝通,得知峰峰媽媽工作忙。所以,他和媽媽待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得到的母愛就相對更少了。峰峰的爸爸常年不在家,峰峰去年一年都沒有見著爸爸,非常想念爸爸。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峰峰幼小的心靈受到了一定的傷害,導致峰峰不會和同伴友好相處,并有攻擊性行為。
在游戲中,我保證峰峰所在的環境中有充足的玩具、充足的空間。角色游戲中,男孩喜歡扮演“超人爸爸”,因為“超人爸爸”能幫助大家解決很多難題,是大家心中的英雄。為了避免幼兒蜂擁而上搶奪玩具的情況發生,我在游戲前就將玩具分好,防止峰峰與其他幼兒發生摩擦。當游戲進行一段時間后,我嘗試讓峰峰和其他幼兒進行角色互換、交換玩具,防止長時間玩一種玩具而發生矛盾。一段時間后,峰峰的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
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我把峰峰盡可能安排在容易顧及的地方,在各項活動中注意培養峰峰的注意力,盡可能以正面鼓勵為主,慢慢地減少訓斥和責備的次數。當峰峰出現適宜的社會行為,我就獎給他一張小蘋果貼。如果峰峰在戶外游戲的過程中沒有出現打人現象,我會讓峰峰帶領大家回教室。
當峰峰在游戲活動中再次出現攻擊性行為時,我首先看一下被打的幼兒身上是否有傷,然后將峰峰帶到另一個地方,用平靜而嚴肅的語氣對他說:“用武力傷害其他小朋友的行為是不對的,請你一個人待在這里,直到你重新準備好和你的小伙伴玩為止?!蔽艺f完就走開了。在這段時間里,所有的人都不和他說話,也不去看他,因為語言和目光都會強化他的不適宜行為。過了一段時間后,峰峰覺得這樣可真是太難受了,他看看我,想讓我允許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這時,我沒有阻止他,而是走過去對他說:“沒有小伙伴和你講話是不是覺得很不舒服呢?”他默默地點了點頭?!澳阋院筮€會動手欺負他們嗎?”他用力地搖了搖頭。我又說:“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做到了,就能回到你的座位上。要是你再發生打人的行為,怎么辦呢?”他大聲說:“其他小朋友來監督我,如果我動手打人了,我就去那個角落里待著。”就這樣,一旦他又出現打人行為,我又讓他回到其他區域,再次讓他決定什么時候準備好加入集體活動。我又觀察了峰峰一段時間,發現這個辦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峰峰的自我控制能力較之前有了提升,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
我先讓峰峰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當峰峰出現不良的行為時,我不會采用責罵和懲罰的方式來對待他,而是用溫柔親切的語氣告訴他:“打人、罵人、欺負他人等這些行為都是不好的,老師不會喜歡,小朋友更加不會喜歡有這種行為的小伙伴。”我還經常給峰峰一個發自內心的微笑,一句關懷的話語,一個親密的撫觸,讓峰峰體會到教師對他的關愛,從而萌發“我需要聽老師的話”的意識。例如,在拿點心、洗手等容易爭搶的活動中,我單獨帶著峰峰在一旁等待,培養峰峰的自控能力,還能讓他學會謙讓和等待。
我還開展了相關主題活動。例如,在“小幫手”“我長大了”等主題活動中,我引導峰峰嘗試操作,進行表演,爭做“小幫手”;經常讓峰峰分發玩具、圖書,學著收拾玩具和圖書,峰峰因此更加愛護玩具和圖書。
我建議峰峰的媽媽多給他買一些手工書、圖畫書,提供一些拼插玩具。這樣既能對峰峰進行心理輔導,又能轉移峰峰的注意力,培養峰峰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我建議峰峰的奶奶盡量不要讓峰峰看一些含暴力元素的影視作品,不要給峰峰買那些本身帶有攻擊性的玩具。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峰峰的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峰峰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由此可見,教師和家長要注意關注幼兒的行為變化,及時發現和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