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 陳
在日常游戲片段中,教師往往以幼兒的興趣作為游戲深度發展的切入點,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幼兒向更復雜的游戲發展;或是以幼兒的游戲情境作為日常學習活動的重要載體,開展多領域教學。本文通過對同一主題下的游戲(一次角色游戲)和學習(一次數學活動)兩者關系的思考,闡述如何在游戲與學習中看見幼兒經驗變化與成長。
游戲片段:在小劇場游戲中,中班幼兒將簡單的卡片當成電影票,并在卡片上表征相關符號和數字。“遞票入場”的游戲行為持續了很長時間,在這一游戲行為中沒有發生任何游戲沖突。
從游戲片段中,教師看見了幼兒什么?觀點1:這是簡單重復的游戲行為,對于幼兒的思維沒有挑戰性;觀點2:游戲片段的行為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游戲中出現了復雜的以物代物游戲行為;觀點3:幼兒游戲的狀態是自由的、愉悅的,并能夠維持很長的時間。上述三種觀點基本上是絕大部分幼兒教師所“看見”的。
“深度學習”一詞在幼兒園各級教研活動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認為,思維有六種級別:識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教師應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深度學習”的含義。游戲片段中出現的游戲行為涉及“識記、領會、應用”,是基于幼兒生活中“看電影、出入游樂園”真實體驗的游戲再現。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分析,幼兒認知領域的思維似乎沒有向更高層次的思維發展,教育者所期待的“哇”時刻并沒有出現。
幼兒的學習不僅是認知領域的學習,還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涵蓋了認知、技能、情感(社會交往)等多個領域,以偏概全的認知學習只能一味地誘發教師為主導的游戲活動。在游戲片段中,持觀點1 的教師會通過材料調整、語言提問、生活情境再現等方式干預幼兒游戲,以此達到提升幼兒認知能力的目的。教師的干預行為看似支持了幼兒向更復雜、更具有挑戰性的游戲發展,其實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類似“拔苗助長”的教育主觀意圖現象。
教師要看見幼兒不同的學習,除了認知領域外,情感(社會交往)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園培養的是一個完整的未來幼兒,而不是只注重單一領域的發展。在游戲片段中,幼兒“遞票入場”的游戲行為中還涉及了情感(社會交往),在真實游戲現場多關注幼兒的“微”行為,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發現幼兒情感的變化與發展,關注其情感領域的學習狀態。游戲片段中的游戲行為持續了很長的時間,說明現有游戲規則滿足了幼兒安全的需求,各個角色沒有發生任何的沖突,幼兒正在嘗試在游戲情境中學習自尊與自我實現。幼兒社會性情感的發展,有助于為學習建立關系。社會性發展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從交往中互相分享與學習。因此,教師要看見幼兒不同的學習,讓幼兒成為一個“完整的兒童”。
角色游戲是幼兒真實生活經驗的體現。在游戲片段中,幼兒在生活中接觸了游樂場、電影院等場所的檢票經歷,幼兒自然而然地利用游戲材料還原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經驗是真實的,不加主觀修飾的,教師能夠通過角色游戲發現并記錄幼兒的原有生活經驗。
游戲材料是幼兒經驗呈現的直接載體,卡片材料被轉化成游戲中的電影票。由此可見,適宜的材料是幼兒生活經驗與游戲行為之間的紐帶,直接影響了教師發現幼兒真實經驗以及幼兒在游戲中運用自己經驗游戲的體驗感。觀點2 關注了幼兒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創造性地使用游戲材料,滿足自己的游戲需求。
在觀察幼兒游戲時,教師要區分幼兒真實的生活經驗與創造性的生活經驗。真實的生活經驗與創造性經驗夾雜在幼兒的角色游戲中,讓教師關注真實的經驗成為一種挑戰,但兩類經驗同樣是真實的。只是每個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的經驗是不同,有可能只是生活經驗,又有可能全是創造性的經驗,又或者是兩者夾雜的經驗。無論幼兒的經驗是哪一種,都是幼兒在真實體驗中的經驗,也是后續游戲發展的重要基礎。
游戲片段中有這樣的描述:“遞票入場的游戲行為持續了很長時間。”幼兒通過長時間持續維持自己的游戲行為,使興趣、專注力、主動參與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幼兒享受著游戲帶來的快樂。
一種穩定的游戲狀態,能夠充分給予幼兒安全感。幼兒很享受這種“簡單重復”的游戲狀態,樂此不疲地與游戲材料、與同伴互動,并在頻次較多的情況下沒有發生肢體和語言的沖突。一種穩定的游戲狀態,是幼兒生活經驗的直接反映,擺脫了時間的約束,也就是幼兒的內心沒有被束縛。幼兒非常“享受”游戲時間,享受自己與游戲材料、自己與游戲同伴等之間的關系。
教學片段:教師利用劇場游戲中“票”的材料,以票為問題設計,開展關于一節中班幼兒數學方位的活動,通過再現“看電影”的生活情境,了解排與座的概念,引導幼兒關注“票”上的排與座的關系(幾座幾排),通過看電影檢票的方式,觀察幼兒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片段中,教師又看見了幼兒什么?觀點1:教師巧妙利用看電影的情境,激發幼兒探索數學的興趣;觀點2:教師以問題導入,將電影票上排與座的關系作為本次活動重點,對于中班下學期幼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觀點3:在最后看電影環節中,本次的教學重點是否達成,存在疑問。面對這個簡單的教學片段,教師如何看見幼兒呢?
觀點1 中提及了幼兒的興趣。那么,一節學習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從何而來?是生搬硬套還是基于幼兒的游戲或者生活經驗?相信大多數人更加偏向于后者,后者更能營造一個安全、愉悅的學習環境。因此,在活動中關注幼兒原始的游戲體驗,以問題導入,將幼兒的游戲體驗銜接到問題解決中,這恰恰是看見幼兒學習能力的第一步。
在觀點2 中,教師認為中班幼兒對于空間概念還沒有準備好,與其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不如說活動是無法完成的。那么,如何看待幼兒的舊經驗與新經驗之間的關系呢?如果未達到本次教學活動重點,是幼兒能力不足、教學策略有誤或者是其他原因呢?
觀點3 中涉及了教學評價的內容,教學片段中也是通過模擬看電影的方式,檢驗幼兒對于空間概念經驗的掌握情況。但是,教師在活動中往往關注幼兒的成功,沒有關注到幼兒在過程中的經驗變化。教學活動中幼兒能力的變化,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活動中的幼兒表現是一部分,生活與游戲中的類似經驗也同樣重要。
因此,無論在游戲還是學習中,教師都要關注幼兒真實的經驗與體驗,從而完整地看待幼兒在游戲與學習中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