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雪艷

《幼兒園保育教育評估指南》中提出:“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jīng)歷過的游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能一對一傾聽并真實記錄幼兒的想法和體驗。”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要睜大眼睛去觀察,靜下心來去聆聽,帶著問題去思考,依托幼兒表征,以“一對一傾聽”為媒介,走進幼兒的世界,感受幼兒的感受,發(fā)現(xiàn)幼兒的發(fā)現(xiàn),助力幼兒“自然生長”。
通常來說,“看”就是“觀察”,“看”需要用到我們的眼睛,但是“看”并不等于“看到”。
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同一個游戲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所看到的游戲表象也是不同的。一天,明明和4 名同伴一起來到沙水區(qū)。明明一進入沙坑,就拿起鏟子用力挖起來。他一邊挖一邊說:“我今天要挖一條神奇的河。”歡歡在一旁好奇地問:“怎么神奇啊?”明明笑了笑說:“你一看就知道了。”說完,他又用力地挖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一條細細長長、彎彎曲曲的小河初見雛形。樂樂跑過來對明明說:“你一個人挖,太慢了。我和你一起挖。”沒等明明回復(fù),樂樂就迫不及待地挖了一鏟子。樂樂由于用力過猛,一鏟子下去,將“河岸”挖塌了。看著坍塌的“河岸”,樂樂有點不知所措。明明看著樂樂站著沒動,又對著周圍的同伴大聲喊道:“你們都不要過來,我自己挖小河。樂樂,你去造城堡吧,這里不需要你。”接著,他又拿著鏟子指著坍塌的“河岸”說:“我自己修復(fù)坍塌的地方。”樂樂看著被自己弄壞的“河岸”,默不作聲。過了一會兒,當大家都覺得樂樂要離開的時候,樂樂再次揮起鏟子。但是,“河岸”坍塌得更快了。樂樂立即放下鏟子,連忙用手蓋住下落的沙子,想固定住“河岸”,可是沒有成功。“我想修好它,我不是故意的。”樂樂說道。明明看見了,大聲叫道:“都怪你,讓你走你不走,現(xiàn)在壞得更多了。”其他同伴聽到后都聚攏過來。哎呀!歡歡不知是被誰絆了一跤,一下子摔進“小河”中,致使“河岸”徹底坍塌,“小河”也被“填平”了。
明明挖出的“神奇的河”激發(fā)了同伴的好奇心。樂樂在幫忙時不小心破壞了“河岸”。在修復(fù)過程中,“河岸”坍塌得越來越快,吸引了更多同伴的注意力。在推搡的過程中,歡歡被絆了一跤,“河岸”徹底坍塌,“小河”被填平。明明氣急敗壞地說道:“怎么辦?都壞了,賠我。”歡歡一骨碌爬了起來,一邊拍著身上的沙子,一邊小聲地說道:“賠就賠,我最喜歡挖河了。”樂樂也跟著說:“我也來,保證這次弄好。”大家分段重新開始挖,三人小心翼翼,可“河岸”的沙子還在不斷掉落。歡歡說:“這里的沙子太松了,一直掉。我們在河岸上放上磚頭吧,這樣就能保護住沙子了。”大家紛紛將磚頭壓在“河岸”上。果然,有了“磚頭”的河岸更加牢固了。大家共同努力,挖好了“小河”。明明回到教室,將游戲過程用圖畫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趣玩”本上。
在觀察中,教師采取“等一等”的方式,給幼兒反復(fù)試錯、充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在親身體驗中,幼兒找到了解決“河岸”坍塌問題的方法。
傾聽是一門藝術(shù),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小世界。只有學(xué)會傾聽幼兒的想法,才能走進幼兒的世界,理解幼兒的內(nèi)心想法。教師翻看明明的“趣玩”本,指著長長的波浪線問:“這是你挖的小河嗎?”明明點了點頭。“波浪線上的一條條小短線是什么?”教師又問。明明回答道:“這是歡歡踩壞的小河。”看著教師指著畫面上的小點,明明繼續(xù)說著。原來,為了解決沙池用水難的問題,明明計劃挖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把水引進沙池里。一開始,他挖得很順利。可是,沒過多久,“小河”因為同伴的“幫助”坍塌了,明明對此非常生氣。圖畫上小人腦袋旁邊的小點就代表生氣時候冒出來的火花。接著,教師又問:“最后成功了,你開心嗎?”明明指著畫面上的圓點說:“不開心!這上面的圓點代表磚頭。我明天還想繼續(xù)挖河,再挖深一點、挖長一點、挖寬一點。可是,磚頭太少了,我怕不夠用。”
通過傾聽幼兒的講述,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的想法和成人的想法千差萬別。教師要以幼兒為中心,認真傾聽幼兒的想法,在傾聽中理解幼兒,形成有利于幼兒發(fā)展的教育理念,促進幼兒深度學(xué)習(xí)。
興趣是一種心理或情緒狀態(tài)。對幼兒來說,興趣大多源于他們所置身的環(huán)境、事物或活動的本身。在傾聽明明介紹自己沙水區(qū)挖河的游戲表征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明明對挖河興趣濃厚。但是,明明對這次挖的“小河”并不滿意,打算下一次挖一條更深、更寬、更長的“河”,以便引入更多的水,幫助更多的人。由于沙子松軟,在挖河的過程中,“河岸”容易坍塌,使用磚塊壓住沙子可以解決這一個問題。但是,磚塊不夠用,怎么辦?教師通過傾聽發(fā)現(xiàn),幼兒有較強的數(shù)概念,能運用統(tǒng)計的方式記錄這一次用磚的準確數(shù)量。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點后,抓住這一教育契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就是課程生長的過程。
因此,教師要善于傾聽幼兒的聲音,在傾聽交流中走進幼兒的內(nèi)心世界,發(fā)現(xiàn)幼兒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教育契機,生成有價值的活動。
洞察是指透徹觀察,發(fā)現(xiàn)內(nèi)在的內(nèi)容或意義。在一對一傾聽過程中,教師了解到由于對這次“挖河”并不滿意,幼兒制定了后續(xù)“挖河”計劃,同時分析了實施后續(xù)計劃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得知明明提出的問題時,大家爭先恐后地幫忙出主意。
“磚頭不夠,可以去建構(gòu)區(qū)拿長方形清水積木。”“我們野戰(zhàn)營里有沙袋。”“沙袋太大了,小河岸會被壓垮的。”“可以拿紙試試,紙也是長長的、寬寬的。”“紙碰到水,會爛掉的。”……幼兒激烈地討論著,誰也不服誰。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他們試圖尋找出最佳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經(jīng)驗在分享中得到共生。同時,教師在洞察幼兒游戲行為的基礎(chǔ)上,深度拓展幼兒的經(jīng)驗。
支架是幼兒游戲過程中的一個支撐,是為幼兒的需要而預(yù)設(shè)的,會隨著幼兒需求變化而變化。
面對同伴的支招,到底選擇哪種方法呢?明明想了想,決定都試一試。幼兒將積木、沙袋、木棍、樹枝等材料運到沙水池邊,開始了“保護河岸”的行動。明明第一個選用了和磚頭類似的清水積木,獲得成功。接著,歡歡選擇了小樹枝,樂樂選擇了小沙袋,超超選擇了小石頭……都以失敗告終。花花將白紙輕輕地鋪在河岸上后,再用水將白紙打濕。隨著水分被白紙吸收,沙子好像被粘住了。獲得成功后,花花開心地笑著。通過分析比較,大家一致認為花花的辦法最管用,效果最好。
基于幼兒表征的一對一傾聽并不是以知識的獲得為導(dǎo)向,而是更關(guān)注幼兒在自然狀態(tài)下親身體驗、實際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探索過程。一對一傾聽有助于教師用專業(yè)的力量把握教育契機,從中找到有效支持幼兒的深度學(xué)習(xí)和探究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