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子航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在種植馬鈴薯活動中,幼兒選擇適宜的勞動工具和不同的種植方法,在仔細觀察、悉心照顧、成功收獲的過程中,了解到不同生長環境對于馬鈴薯的影響,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學習探究等多種能力。
幼兒曾在不同環境中,種植過番薯秧苗。他們通過“對比種植”發現,土壤條件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個頭。在收獲番薯的時候,幼兒發現除草鏟是最適合的。可見,幼兒已經具有一定的種植、收獲經驗。
在種植馬鈴薯前,教師利用班級微信群,發動家長收集發芽的馬鈴薯;邀請部分家長和保安叔叔,對種植馬鈴薯活動進行指導。幼兒在家長與保安的指導下,知道了馬鈴薯喜歡松軟的土地,并順利完成了翻地、起壟。保安叔叔非常關心種植活動,提醒幼兒要注意觀察天氣,施好底肥:雨天來臨前,可以先去地里施肥,這樣雨水會促進肥料溶化,縮短種植、等待時間。一天下雨前,教師和幼兒一起施底肥。有的家長還建議將草木灰拌入土中,促進馬鈴薯生長。于是,教師購買了草木灰。
種植園地被幼兒分為兩塊。幼兒將收集來的馬鈴薯做好分類,個頭大的馬鈴薯切開后播種,個頭小的馬鈴薯整只播種。在種植園地一側,幼兒種下切開的馬鈴薯并覆上土。接著,用手測量塊莖與塊莖之間的距離,開始下一只塊莖的播種。剛開始,幼兒放一只塊莖就覆上土。后來,他們等一壟全部種植好后再覆上土。這樣,幼兒對于馬鈴薯塊莖之間的距離看得更清晰。他們發現,一條壟內最多可以種植5 只馬鈴薯塊莖。種下以后,由于日夜溫差很大,保安叔叔提醒幼兒做好馬鈴薯的保暖防護工作,避免馬鈴薯塊莖凍傷。為此,幼兒給馬鈴薯蓋上了一層地膜。之后,他們每日都到種植園地觀察。直到塊莖發芽后,他們才揭開地膜。
過了一段時間,氣溫回升,幼兒在種植園地的另一側種下完整的馬鈴薯塊莖,沒有覆蓋地膜。他們每天都來到種植園地,觀察馬鈴薯的生長變化,測量莖芽的生長高度,并及時澆水、拔草。又過了一個月左右,幼兒發現馬鈴薯生長速度放緩,甚至有少數葉子變黃。大家商討后認為,馬鈴薯缺少營養,需要施肥。于是,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施肥、壅土。
在種植園地播種馬鈴薯的同時,班內自然角中,幼兒利用廢舊儲物桶種植馬鈴薯。大家將土進行分類,分別利用幼兒園泥土、家里泥土、沙子、半沙半土(添加營養土和草木灰),分類播種完整的馬鈴薯塊莖,開展對比種植觀察活動。在后續的管護、觀察活動中,幼兒發現儲物桶里的馬鈴薯長得很快,地上莖都斜著長,不像種植園地上的馬鈴薯地上莖那么直。
為了使幼兒更加直觀地觀察馬鈴薯的生長情況,教師決定將一些剩余的馬鈴薯塊莖種植在透明的飲料瓶里,并分別采用水培、土培方式。在播種的時候,教師提醒幼兒把塊莖貼著瓶壁,這樣能更清晰地觀察馬鈴薯塊莖的生長情況。幼兒把種好的馬鈴薯分別放在教室南向陽的置物板和室內背陰的柜子上。教師和幼兒一起設計觀察記錄,增添電子溫濕度儀。幼兒分別對紅色組(向陽區)和藍色組(背陰區)的馬鈴薯,進行觀察、記錄。
幼兒發現紅色組和藍色組水培的馬鈴薯,各自生長情況不一樣。紅色組的水培馬鈴薯一直都沒有長出根,莖也生長緩慢。藍色組的水培馬鈴薯沒幾天就長出了根,而且長得多又長。半月后,藍色組的水培馬鈴薯莖上開始長出葉子。
泥土里的馬鈴薯生長情況也不同。紅色組的地上莖長得很粗,很直,葉子大;藍色組的地上莖雖然長,但是細細、歪歪的,需要固定,葉子又小又少。兩個月后,藍色組泥土內的馬鈴薯地上莖變黑了,而紅色組泥土內的馬鈴薯地上莖還是綠色的,葉子也很大,泥土里面能看到兩只成形的馬鈴薯。
不久,教師和幼兒來到種植園地,討論馬鈴薯是否可以收獲。幼兒觀察發現,馬鈴薯的地上莖綠綠的,葉子也沒有變黃。他們覺得馬鈴薯還沒有到收獲的時候。又過了一段時間,幼兒發現地上莖枯萎了,不少葉子也變黃了,便商量著用小鐵耙和小鏟子挖馬鈴薯。
種植園地上,幼兒在挖切塊種植的馬鈴薯時,嘗試拔出地上莖。大家發現,由于泥土松軟,有的馬鈴薯會連同地上莖,被一起拔出來。于是,他們用手刨開土后再挖出馬鈴薯。當挖出幾只個頭較大的馬鈴薯時,大家都很興奮。在挖整只種植的馬鈴薯時,幼兒挖出了很多圓形的馬鈴薯,雖然個頭不大,但是數量很多。幼兒發現,種下切開的馬鈴薯塊莖后,收獲了個頭較大、數量不多的馬鈴薯;種下完整的馬鈴薯塊莖后,收獲了個頭較小、數量較多的馬鈴薯。可見,所種植的馬鈴薯塊莖的大小對收獲時的馬鈴薯大小有較大影響。
收獲儲物桶里馬鈴薯的時候,幼兒分別在沙子中挖出3 只馬鈴薯,在半沙半土中挖出5 只馬鈴薯,在家里泥土中挖出4 只馬鈴薯。由于幼兒園泥土板結,幼兒沒有挖出馬鈴薯。儲物桶里加入營養土后,幼兒分別在沙子里挖出9 只馬鈴薯,在半沙半土中挖出3只馬鈴薯,在幼兒園泥土中挖出16 只馬鈴薯,在家里泥土中挖出18 只小馬鈴薯。在加入草木灰的儲物桶里,幼兒分別在沙子中挖出2 只大馬鈴薯、3 只小馬鈴薯,在半沙半土中挖出4 只大馬鈴薯、2 只小馬鈴薯,在幼兒園泥土中挖出6 只大馬鈴薯,在家里泥土中挖出9 只大馬鈴薯。對比之后,大家發現加入營養土后的馬鈴薯明顯提高了產量;加了草木灰后,土質變得松軟,馬鈴薯的個頭更大。
幼兒發現紅色組裝著泥土的飲料瓶有些變形,泥土中的兩個小馬鈴薯長大了,顏色變黃了。幼兒在挖馬鈴薯的時候,聞到了很臭的味道,挖出的馬鈴薯也爛掉了。幼兒認為,馬鈴薯在泥土里面的時間太長,應該早點挖出來。在藍色組飲料瓶內,幼兒沒有挖出馬鈴薯。
翻看紅色組和藍色組的觀察記錄本后,幼兒發現溫度在20℃左右時,馬鈴薯生長速度變快。有陽光照射的馬鈴薯地上莖筆直,葉子大;沒有陽光照射的馬鈴薯雖然地上莖細長,但是葉子小,而且容易枯萎。可見,陽光對于馬鈴薯的生長非常重要。
最后,幼兒把收獲的馬鈴薯按個頭大小,從大到小依次排列,然后挑選出他們認為能夠食用的馬鈴薯,帶回家以后做成了各種馬鈴薯美食。對于一些個頭小的馬鈴薯,幼兒擺放在區域內進行裝飾、稱重等活動。
在“對比種植馬鈴薯”活動中,教師根據馬鈴薯的生長規律,遵循幼兒的發展特點,在他們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通過種植活動使幼兒初步了解關于馬鈴薯的粗淺知識和不同生長環境對馬鈴薯的影響。在動手操作中,幼兒從播種、管護到收獲、比較,一直關注著馬鈴薯的生長變化。種植活動不是單純為了讓幼兒獲得相關的種植技能,而是以種植活動為媒介,將自然資源融入一日活動之中,通過持續探究使幼兒在實際體驗中獲得經驗、豐富認知,促進幼兒多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