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 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親自然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能夠培養幼兒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感情。在親自然活動中,自然生長教育至關重要。自然生長教育是指在自然狀態的環境中,創設貼近幼兒生命自然的教育情境,引導幼兒尋找屬于個體的生長點,從而激發其內在生長力、創造力的教育。教師應鼓勵幼兒親身體驗,積極創新生長教育的形式與內容,促使幼兒各方面能力提升。
幼兒親自然生長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啟蒙教育和行動教育。教師通過一系列活動,激發幼兒關愛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在親自然教育中,教師應注重創設真實的自然環境,給予幼兒廣闊自由的空間,增加對自然的認知和了解。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幼兒初次接觸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的小眼睛里充滿著探索熱情。這充分顯示出親自然教育的積極作用。我在班級陽臺設置泥土區、沙土區、種植區等自然區域,投放與大自然相關的材料,如小雛菊、小松樹、小草等,為幼兒創設真實的自然環境,讓幼兒在親自然課程中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達到親近自然的目的。
另外,在創設親自然生長教育環境的過程中,我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環境創設和維護。在親自然課程實施前,我首先調查和梳理幼兒喜歡的自然事物以及他們感興趣的自然環境,以此激發幼兒參與創設環境的積極性。在調查過程中,我了解到幼兒對種植很感興趣,都想親身了解植物從種植到生長的整個過程。這樣有助于梳理自然教育的思路和內容,為接下來的親自然生長教育奠定基礎。
面對大自然中豐富多彩的事物,教師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在親自然生長教育活動中融入趣味游戲,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例如,我組織幼兒開展蘿卜種植活動。活動前,我先向幼兒了發放不同品種的蘿卜種子,有紅蘿卜、胡蘿卜、綠蘿卜、白蘿卜等。接著,根據幼兒種植意向,按種類分組開展種植。在澆水、施肥、除草等環節中,我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積極鼓勵他們充分感受自然植物生長的神奇與美好,引導他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為生長教育的拓展與深化奠定基礎。我還在班里先后開展了“樹葉風鈴”“樹葉創意拼貼畫”“樹枝相框”以及水墨畫創作等主題活動。有的幼兒把樹葉涂上了顏色,有的幼兒用松果、干花制作成風鈴,有的幼兒用收集的樹枝制作相框、搭建帳篷,有的幼兒將鵝卵石、貝殼、動物羽毛等自然元素加入自己的作品中,進一步提升了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讓親自然教育逐漸展現積極的效果。

親自然生長教育蘊藏著教育價值,能夠釋放幼兒的天性,促使幼兒感受生命的意義和自然界的美好。在日常活動中,教師為了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往往占主導地位,一味地讓幼兒按照要求做。這一做法導致幼兒缺少表現和創新的機會,不利于幼兒發展。因此,在親自然生長教育中,教師要注重調查和分析幼兒的實際需求。
課程是一次有趣的教育實踐。在親自然生長教育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機會和空間。因為親自然生長教育不是為了種下植物、接觸小動物、感受大自然,而是通過開展一次次活動引導幼兒更多地了解自然、了解生命。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在親自然生長教育活動中,我提出了問題,并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在“蔬果大集合”主題活動中,幼兒在觀察幼兒園花壇中花朵的生長、開放、枯萎的過程。我抓住教育契機,適時提出問題:“種植園的西紅柿會開花嗎?多久才能開花呢?”對于幼兒的回答,我都一一記錄,并與他們一起觀察、揭秘,在輕松的氛圍里增強了親自然課程活動效果。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間教室。在親自然生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與家長積極溝通,促使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各種活動中。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家長的積極性,而且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加真實、多樣的學習體驗。例如,我創設親子互動游戲,組織家長和幼兒一起種植,并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充分發揮家園共育對親自然生長教育的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堅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多方面滲透親自然生長教育的理念和知識,不斷優化親自然生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促進幼兒提升綜合素養。
大自然是美好的,孕育著生命,傳遞著溫暖。教師要積極挖掘和利用活動資源,開發和實施親自然生長教育活動,從而引導幼兒走進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讓親自然生長教育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