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燁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書”。生活中“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之寶庫”。生活中處處隱藏著教育契機,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價值。我園地處惠山新城,“活”教育資源豐富。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我園以惠山新城人文、物境為主線,以“關心教育”為主題,以幼兒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為內容,架構有效學習支架,開發園本特色課程,開展項目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釋放幼兒學習動力,讓幼兒在親身參與、多元感知、實際操作中獲得成長經驗。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大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它永遠超過責任感。”興趣是幼兒參與每一項活動的動力和源泉,沒有興趣的幼兒活動是被動的、蒼白的。幼兒的學習強調生動性和主動性,只有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和興趣所在去發現有效資源,讓幼兒產生想要知道、想要解決的主觀意識,才能真正投入地、專注地、積極主動地學習和理解事物及其關系。幼兒日常生活的世界里,有許多事物、自然現象都會引起關注,成為熱議的話題。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捕捉有意義的議題,挖掘幼兒的興趣和關注熱點,整合有關資源,組織設計項目活動。
幼兒對自己居住的地方較關注,在許多場合都會提及此話題。例如,在戶外活動時,辰逸說:“藝宸,我家住在奧林匹克花園,今天放學,你來我家玩吧。”藝宸說:“我家住在百大春城。”顯允說:“我家也住在奧林匹克花園。”……幼兒對于“我的家在哪里”產生了濃濃的興趣。于是,教師問道:“小朋友,你們知道你的家在哪里嗎?”姝穎說:“我家在奧林匹克花園。”玥玥說:“我家在百大春城。”咲咲說:“我家在復地花園。”團子說:“我家在嘉州花園。”樂樂說:“我家也在奧林匹克花園。”
大部分幼兒只能說出無錫或者自己居住的小區名字,對于惠山新城既陌生又很想了解。為此,教師抓住教育契機,組織開展“惠山新城在哪里”的討論活動。通過討論、交流、分享,幼兒會發現不同的小區,激起了他們對于生活經驗的回憶以及對于周邊環境的觀察興趣,開始關心周圍環境。對于幼兒來說,惠山新城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這里是幼兒生活的地方。這一活動對于他們經驗的拓展和社會性發展,有著特別的價值。為了讓幼兒持久保持項目學習興趣,教師帶領幼兒“云”游惠山新城。幼兒通過地圖、觀看紀錄片、討論、圖畫表征等方式,交流自己對惠山新城的認識;充分發揮家長資源優勢,鼓勵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幼兒實地感受、認識惠山新城,并完成調查表《我們的惠山新城》。多元資源的整合應用,激發了幼兒對于惠山新城的興趣。
共同的生活經驗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來說非常重要。當一群具有共同經驗的幼兒參加一個項目活動時,相關的經驗有助于他們提出問題,確定探索方向和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際生活中的教育機會,發現、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同時,跟隨幼兒的腳步,抓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幼兒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發現。幼兒的學習是建立在直接感知、親身經歷基礎上的。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幼兒對于周圍世界的關心逐步輻射到周邊,開始關心身邊的人、事、物。“生活即教育。”幼兒所生活的惠山新城,正是一個豐富的教育資源庫。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尊重幼兒興趣,鼓勵幼兒自主發展,是幼兒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班級項目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做一個觀察者和支持者,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探索,與教師、同伴共生智慧。
例如,在項目活動“惠山新城快樂游之西高山”中,請假的彤彤回到幼兒園后,想與大家分享“惠山新城有什么”調查活動情況。教師鼓勵她大膽分享自己的發現。通過彤彤的分享,幼兒的興趣點落在“吳文化公園”上。幼兒了解到,吳文化公園屬于西高山風景區的一個景點。教師抓住幼兒對西高山的好奇與興趣需求,組織幼兒游覽西高山。
積極回應幼兒的學習需求,是一種有效的教育策略,更是一種教育智慧。幼兒的學習需求是生成項目活動最好的資源和條件。正因為有了彤彤的調查分享,才有了關于西高山的項目活動。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他們的經驗相對零散。因此,圖像和口語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是一種比文字更簡單、清晰的溝通工具。在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通過繪畫表征,記錄活動行程,讓他們盡情觀察、探索、討論。教師還提供實地觀察、經驗分享等策略,不斷喚起幼兒自主學習的欲望,讓幼兒全方位、多感官地投入活動中。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生成的問題,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有針對性地給予幼兒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鏡頭一:我最喜歡的西高山
幼兒對于西高山積累了一定的認識。欣然說:“我最喜歡西高山上的犀牛臺,犀牛臺上有一個很大的犀牛。”咲咲說:“我喜歡西高山上的承露臺。這里有兩個高高的柱子。”甯甯說:“我喜歡西高山的小花小草,可美麗了。”倪好說:“上次,我還和犀牛臺合影了,它比我的爸爸還要高。”……幼兒討論和分享了喜歡的原因,并進行投票活動“我最喜歡的西高山”。大家排好隊,把小紅花送給自己最喜歡的地方,最后一起數一數小紅花的數量。犀牛臺因為得票數最多成為“冠軍”。
鏡頭二:犀牛臺的小秘密
一次區角游戲時,玥玥、咲咲、奧利奧在美工區畫犀牛臺。突然,奧利奧發現了犀牛臺的小秘密:“美工區的犀牛臺和主題墻上咲咲拍的犀牛臺,怎么不一樣呢?”咲咲仔細看了看,又走到自己的照片前面進行比較。大家紛紛走過來,觀察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原來,以前的犀牛臺上沒有欄桿,而現在的犀牛臺設置了欄桿。為什么要設置欄桿?欄桿的用途是什么?為此,幼兒開始了探索之旅。通過采訪、查閱資料等方式,幼兒得知設置欄桿的原因是為了保護犀牛臺。
在活動中,教師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和發展,鼓勵幼兒交往。在與同伴、家長共同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幼兒對于西高山的情感體驗更加具體而豐富。對于“犀牛臺為什么要用欄桿圍起來”的發現,教師做好引導者和支持者,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讓幼兒自主探究,獲得經驗。
“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幼兒是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的。在寬松、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幼兒收獲了關于生活、自然、語言、交往、調查等各方面的經驗。生活給予的教育資源是無窮無盡的,教育本身不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嗎?“惠山新城在哪里”是在觀察和了解幼兒基礎上的活動,是進程共商、經驗共享、心靈共潤的過程。活動還未結束,我們將不斷思考,不斷前行,真正讓幼兒成為項目活動的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