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 芳

在課程游戲化精神引領下,我們以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改革“第二步支架”為抓手,用專業眼光找準教師定位,分析幼兒行為,對各種生活資源進行課程化改造,促進教師兒童觀、課程觀和專業能力的提升。
閱讀是一種習慣、一種心態、一種能力。教師要以積極愉悅的心態去閱讀,將專業閱讀演變成專業學習和專業反思,切實提升專業素養。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專業閱讀,這是業務能力提升的基石。有效的閱讀需要教師帶著求知的情感去閱讀,了解自己為什么要讀、怎樣讀、閱讀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閱讀的作用。
隨著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的不斷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已進入“第二步支架”階段。“第二步支架”中提出:“建議共讀兒童心理學或者觀察評價等多方面的經典書籍,提升兒童觀察與行為分析能力。”為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促進書香園所建設,我們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書漂流活動和研討活動。教師將自己最近閱讀的書籍分享給他人,精彩段落也可,感受體會也行,讓讀書分享成為習慣,從而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例如,在“解讀兒童繪畫語言”讀書漂流和研討活動中,大家閱讀、交流《當代兒童繪畫語境》《兒童心理畫》《兒童畫與兒童心理解析》等書,通過閱讀分享感受幼兒美術作品中蘊含的魅力。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關注評價獲取信息的信度、效度及評價的實際作用。幼兒的畫是純真童心的自然流露與展現,是對外部世界的感應、觸摸和探索。教師相互推薦,相互討論,相互學習,從解讀兒童作品到解讀兒童心理,促進了幼兒成長和教師發展。
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改革“第二步支架”中提出:“根據當地自然與人文環境豐富幼兒園的課程資源,依據指南要求,對材料提供、游戲行為、兒童經驗獲得進行跟蹤觀察與記錄,以讓幼兒獲得新經驗為目的反復嘗試與調整,慢慢積累幼兒經驗進階、深化、拓展的過程,為教師積累課程實施經驗。”為此,我們以“印象自然”為主題,以班本課程形式,真實記錄教師與幼兒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學習故事。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大自然是見證生命的地方,親近自然、熱愛生命是幼兒的一種“本能”。基于生活、立足生命、關注成長是我們開展“自然印象”班本課程的基本理念,也是課程探索的目標。我園以幼兒的體驗和探究為主要方式,引導幼兒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學習。自然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金燦燦的稻谷、毛茸茸的狗尾巴草、醇香的茶果、圓溜溜的黃豆、秋日里的桂花樹……在幼兒的印象中,大自然是神奇的,一個個精彩的課程故事講述并記錄著他們的發現、困惑、喜悅、問題、探究、表現等軌跡,記錄著每一位教師的教育智慧。

秋日,可愛的稻草人、綠油油的菜地、豐收的玉米田……幼兒走進景區尋找秋的氣息時,被一塊藍白的布所吸引。工作人員告訴幼兒,這叫藍曬,能印出自己喜歡的圖案。于是,“秋風溢影·陽光藍曬”課程活動拉開帷幕。教師敏銳地捕捉到幼兒的關注點,通過多種活動方式,將幼兒興趣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生成可探究、可操作的游戲活動。在追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更好地了解幼兒的經驗積累、學習方式和表現表達,進一步踐行“生活即課程”的教學理念。秋天是花草樹木變換的季節。漫天飄落的樹葉、璀璨綻放的菊花、清香怡人的桂花……這些都成為秋季獨特的教育資源。幼兒聞香而來,在觀賞、細嗅、輕觸中生發問題,在一次次探究中解決問題。教師充分挖掘自然資源的本體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勵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等多種方式獲取經驗。
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改革“第二步支架”中提出了關于集體活動探索研究的具體要求。《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也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們越發體會到,幼兒一日生活、區域活動、集體教學活動都應滲透游戲理念和游戲精神。
如何選擇合適的場景,提供適宜的材料,讓幼兒充分自主并持續足夠時間,更好地凸顯集體活動的教育價值,這就要我們深度觀察,認真審視。隨著“印象自然”主題課程的實施,幼兒發現許多有趣好玩的自然材料,如秋日里的樹葉、冬日里的松果、林中的木樁、河邊的石頭等。這些都靜靜地藏身于大自然中,是大自然賦予的創意材料。為此,我們將這些自然材料“請進”課堂,讓它們與幼兒互動。例如,中班自然角中有一條用鵝卵石鋪成的石頭。鵝卵石圓溜溜的,帶有點光澤。阿澤說:“我們小區公園里也有一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爺爺奶奶說,光腳在上面走走,對身體有好處。”沐沐說:“我們那邊在修路,整條路上都鋪滿了石子。”霖霖說:“我們村口有一塊特別大的石頭,上面還刻著字。”就這樣,石頭成了幼兒的新話題。教師與幼兒一起收集了許多各式各樣的石頭,這些看起來似乎都一樣的石頭,每一塊石頭都有獨一無二之處,如形狀、色澤、大小等。教師還結合繪本《獨一無二的你》,開展石頭彩繪活動,引導幼兒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和創意。
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改革“第二步支架”中提出:“在考慮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嘗試各個生活環節的自我服務和獨立完成,合理安排教師站位,優化觀察與指導行為。”同時,要求開展家園合作,引導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的觀念。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強調“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陳鶴琴先生也說過:“幼兒教育是一件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為了讓幼兒學會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培養幼兒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們將生活教育和家園互動緊密相結合起來。其實,從走進幼兒園的第一天開始,幼兒就已經在嘗試著自己管理自己,無論是情緒上還是行為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逐漸增強。雖然班內幼兒年齡相仿,但存在著差異性。為此,我們開展了“自理能力和情緒管理”幼兒自我服務家園線上交流活動。我們在家長群發出線上家園活動的邀請函,與家長約定時間,鼓勵家長暢所欲言,談談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與感受。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指南》,對案例進行剖析,提出相關教育建議,讓家長明白如何正確地對待幼兒的種種行為。幼兒的自我服務與自我管理能力是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的。在家園合作中,我們有針對性地引導家長增強科學的育兒觀,與家長一起將《指南》精神轉化為實踐行動,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課程游戲化理念引領我們以幼兒為本,探究幼兒園課程建設。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第二步支架”,幫助我們找準了發展定位,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真實情況,并做出積極回應,促進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