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許柯玲

“快樂教育”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游戲,因為它是助推幼兒成長的重要方法之一,體育游戲更是如此。我園立足園本實際,基于幼兒健康發展,創新多元化自主式體育游戲,促進幼兒自主參與、快樂游戲、健康成長,走出了一條幼兒園體育游戲課程特色發展之路。
游戲材料是幼兒園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以前,我園的體育器械主要是戶外傳統的活動器具,中小型體育游戲大多是以高蹺、皮球、圈為主材料。活動材料較簡單,玩法也缺乏新穎性。陶行知先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這一教育思想啟示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應該從生活中來。為促進幼兒在與材料的充分互動中發展,我園全面、系統地發掘園內外材料資源,如廢舊材料、家用運動材料、情境性材料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在廢舊材料選擇上,我園從幼兒的生活出發,以安全、環保、普及等原則為前提,分成紙類、繩類、袋類、瓶罐類等幾類。這些資源質地輕巧、便于收集,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能為幼兒參與戶外游戲注入新的資源。從各類廢舊物品的收集到游戲玩具的制作,家長也積極主動地參與。在家園合作推進下,原材料較為充足,自制設備品種多樣,能夠適應各類體育項目的需要。我園還定期組織幼兒自帶體育玩具入園,如滑板車、扭扭車、自行車等,開展自帶玩具自主游戲,體驗和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在中、大班戶外游戲區域,我園多渠道收集、投放情境化游戲材料,并對已有材料進行篩選調整。例如,在玩球區,創設多種情境,運用高低不平的紙板、模板創設滾球游戲;增加障礙物,開展保齡球游戲;提供趕球器,組織“趕小豬”比賽等。在攀爬區,投放模板、梯子、沖鋒槍、迷彩服、沙袋、帳篷等材料。在騎行區,投放紅綠燈、交通標志等。情境性材料的投入,極大激發了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促使了幼兒自主游戲、快樂游戲。
我園充分發揮各種場地優勢,促進幼兒走、跑、跳、爬、鉆、騎等動作發展,取得了較好的運動效果。
1.戶外游戲場地
我園依據園內場地的實際狀況,采取“年段分組、功能分區”的方法,將晨間運動場地進行規劃。小班分為玩沙區、球類區、平衡區、滑梯區、攀爬區、跑跳區等六個區域;中、大班分為攀爬區、騎行區、平衡區、跨跳區、投擲區、玩球區、運輸區等七個區域。同時,在各場地合理投放數量充足、種類豐富的活動材料。例如,在攀爬區投放竹梯、油桶、長木板、呼啦圈、紙箱、墊子、輪胎等;在騎行區投放小三輪車、小推車、腳踏車等;在跨跳區創設竹子水桶、皮筋水桶兩個高低不同的場地。幼兒能夠結合自身的能力和興趣,有目的地自主選擇,從而滿足不同的需求,有助于在不同水平上發展。
2.室內游戲場地
體育活動是幼兒園一個不可或缺的活動。但是,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幼兒戶外體育活動受到一定限制。為了讓幼兒每天都能順利開展體育運動,我園開發和利用教室、午睡室、回廊、樓梯等場地,因地制宜地開展多樣化體育活動。例如,結合室內桌椅、床、柜子和班級特色材料,組織開展室內體育游戲,發展幼兒走、跑、跳、投擲、鉆爬、平衡等能力。
我園注重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開發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自主式體育游戲,如混齡混班游戲、“大帶小”游戲、陰雨天室內游戲等。
1.混齡混班游戲
小班幼兒通過與同齡混班的形式,開展運動游戲活動,突破了傳統幼兒園班級和戶外運動場地的束縛,使幼兒在自由、開放性的活動氛圍中大膽表達、充分鍛煉、提升體能。幼兒既能選擇體育游戲項目,還能選擇玩伴和玩法。例如,中、大班開展混齡混班活動,不同顏色的手環代表不同的戶外游戲區。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區,自主選擇、組合器材,游戲活動變得更加自由、更加開放,讓每一個幼兒都成為游戲的主人。
2.室內特色材料游戲
我園有效銜接室內體育游戲與戶外體育活動,保證體育活動在陰雨天正常開展。在具體實踐中,我園基于幼兒園現有的室內場地和班級特色材料,充分利用幼兒園室內可利用的空間,創設相關的室內游戲情境。不但能夠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求,還彰顯了幼兒的獨特個性,使他們在游戲中積極探究,感受運動樂趣。
3.幼兒趣味游戲活動
我園幼兒絕大部分來自農村,每天入園都要經過田野、河流、村莊。我園將幼兒的活動場地搬到野外,組織開展“野外實踐”活動。例如,帶領幼兒走進農田,識稻谷、撿稻穗、捆稻草,玩“稻草人”游戲;去野外尋找“眼中的秋天”,爬土丘,跨小溝,拔蘿卜,聞花香……活動場所從室內進入戶外,從幼兒園步入田野,幼兒在和自然的零距離接觸中,得到了鍛煉,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我園還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開展一系列比賽活動,如騎自行車比賽、游戲計劃制定評比、花樣拍球比賽、跳繩比賽等。
陶行知先生說過:“不要忽視家庭對孩子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我園利用家長群、家長會等多種渠道,向家長宣傳推廣自主式體育游戲及其重要意義。同時,組織開展親子運動會、親子游園活動、家長體育游戲助教等活動。
1.日常觀察,組織游戲化體育活動
教師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階段的情況和幼兒的需求,制訂具體的游戲化體育活動計劃與實施策略,并為幼兒提供適時、有效的指導和支持。在日常戶外混齡低年級班游戲中,教師注重游戲觀察和指導,投放具有支持性的游戲素材。例如,有的幼兒運動平衡能力較好,獨自走“梯子”時難度相對較小。于是,教師投放了輪胎、油桶、木板等材料,增加挑戰難度。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教師將一些看似單純的體育運動,用活動情節進行“包裝”,引發幼兒關注。例如,對于跨跳區的“袋鼠跳”活動、平衡區的“小扁擔”活動,幼兒都非常感興趣。
2.研討展示,豐富情境化戶外游戲
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教是為了不教而教,教是為了樂學而教。”為助推教師不斷提升課程教研水平,我園在啟動自主式體育游戲項目研究后,經常舉辦各類研討活動。例如,每學期,我園都開展體育游戲情境課題研討活動,引領教師創設豐富的游戲情境,促進幼兒在游戲情境中獲得身心發展。教師通過縱向比較,研究不同幼兒的發展狀況,在討論互動、集思廣益中獲得專業成長。在室外項目探究活動中,我園以幼兒年齡段為突破口,開展混齡式室外活動區域研究,將其運用到幼兒情境性戶外游戲中,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情境化戶外游戲因此應運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