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一丹

自我服務能力是一種能夠服務自身的技能,這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在親身感受、體驗、操作中,不斷提升自我服務能力。小班幼兒年齡小,自我服務能力較差。本文結合生活體驗,分析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現狀,并提出相關策略。
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獲得過程是一個模仿學習和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培養幼兒獨立能力、建立自信和形成正確自我意識的基礎。所以,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幼兒是家庭的“心肝寶貝”。父母的溺愛往往會導致他們生活難以自理,自我服務意識淡薄,需要成人不斷提醒并耐心引導。
盡管小班幼兒的基本身體控制能力已經產生,但是身體協調性較弱,不能獨自完成部分行為動作。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各項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但是,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自我服務技能,小班幼兒仍不能順利掌握,如擤鼻涕、穿脫鞋襪等,需要成人耐心指導和幫助。
小班幼兒的注意力發展特點是以生理本能為主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幼兒缺乏堅持性。剛學習自我服務技能時,很多幼兒積極主動。但是,一段時間后,大部分幼兒往往難以堅持下去,往往讓父母、教師等成人“代勞”。
幼兒成長需要幼兒園、家庭的共同努力。幼兒園和家庭要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方面達成一致,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大多數幼兒在幼兒園表現較好,但回家后他們往往會“躺平”。
一是家長過分寵愛。這一方面主要體現在家庭成員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輩家長身上。有的父母工作忙碌,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顧。由于受“隔代親”的影響,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是替代孩子包攬大小事務,讓孩子缺乏鍛煉的機會,導致自我服務意識淡薄。
二是沒有給幼兒練習的機會。在幼兒自己嘗試自我服務時,很多家長在這種時候往往喜憂參半,擔憂孩子做不好或者容易受傷,總是不停地干預,甚至直接“代辦”。幼兒因此失去了自己動手體驗的興趣,沒有真正掌握這一技能。
三是家長的教育方法不正確。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小,動手能力較弱,學習效率較低,需要家長不厭其煩地指導。而大多數家長缺乏耐心,甚至責怪孩子。這樣會打擊幼兒的自信心,導致幼兒不愿意去做這些事情。
小班幼兒各方面發展都不完善,尤其是肌肉發展不成熟,動作協調性差,做精細動作相對困難。同時,小班幼兒心理發育不成熟,還沒有建立自我服務意識。因此,在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需要耐心指導。
幼兒自我能力培養需要家長和教師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很多家長對于如何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感到無能為力。部分教師對家庭共育缺乏認識,忽視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指導幼兒學習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币虼?,教師要將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
教師不能只注重幼兒的智力培養,而忽略了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在活動組織、環境創設中,教師要突出幼兒自我服務的內容,增強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例如,創編《洗手歌》《吃飯歌》等童謠,引導幼兒邊說邊做,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我服務能力。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幼兒從簡單的事情做起,激發幼兒的自我服務熱情。例如,幼兒洗手時發現衣袖潮濕的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自主討論,加強練習,并在其中穿插兒歌:“兩個好朋友,手碰手。你背背我,我背背你。來了一只小螃蟹,舉起兩只大鉗子。我跟螃蟹點點頭,我跟螃蟹握握手?!庇變阂贿吥顑焊?,一邊做動作,很好地掌握了正確的洗手方法。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學習自我服務技巧。例如,教師在區角中設置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先放一塊大的紙板和幾只一次性紙杯,再隨意擺放幾雙新襪子,然后組織幼兒進行配對。又如,教師創設“娃娃家”,讓幼兒自主分配扮演角色,其中一部分幼兒扮演父母,模仿父母照顧幼兒穿衣、刷牙、洗臉等動作;舉辦“穿衣服”“扣扣子”等比賽,看哪個幼兒做得既快又好,讓幼兒在輕松、快樂的游戲中學會一些簡單的生活技能。
家庭教育是幼兒身心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影響著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發展。因此,家長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重視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家長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年齡特點,了解幼兒應該具備的自我服務能力,不要對幼兒提出過高的要求。這樣往往會“欲速而不達”,挫傷幼兒的自信心。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學會放手,為幼兒提供自我服務的機會,鼓勵和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有的幼兒穿衣服很慢,家長要耐心等待,讓幼兒在不斷體驗中自我調整,逐漸增強熟練度。同時,家長還要適時給予表揚,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應堅持一致性原則。教師給幼兒傳授一項新技能時,家長要同步帶領幼兒進行練習和鞏固。此外,家園雙方要加強溝通交流。家長既要了解幼兒在園表現,教師也要了解幼兒在家情況。家園雙方要緊密合作,加強互動,共同提升幼兒自我服務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