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曉梅
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其數學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豐富的操作材料和自主探索的環境。幼兒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數學感性經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在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利用各類操作材料,按規定的條件和步驟,通過動腦、動手游戲,了解和掌握與數學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巧。
適宜的操作材料能夠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地闡釋出來,讓幼兒進一步認識數學,并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因此,教師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時,既要注意豐富多樣,給幼兒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又要緊扣教育目標,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和興趣,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在一次數學活動中,教師沒有讓幼兒單調地數數,而是創設情景,精心準備了一棵由各種顏色的三角形組成的樹。當教師出示這棵特別的樹時,幼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紛紛圍攏了過來。有的幼兒還小心地用手撫摸樹。教師指著樹問道:“好看嗎?你們想不想自己制作一顆?”幼兒都想嘗試操作。當教師問幼兒“需要多少三角形”時,他們認真地數了起來。有的幼兒說“九個三角狀”,有的幼兒說“十個三角狀”,莫衷一是。于是,教師和幼兒一起點數驗證。教師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投放新穎、有創意的操作材料,改變了以往直接灌輸的活動方式,讓幼兒數學活動就是一種游戲,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
幼兒是有個體差異的。在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既要顧及幼兒的共性特點,又要充分考慮個別幼兒的心理發展狀況和知識能力差異。教師要根據幼兒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自主探索。例如,在有關事物分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向能力較強的幼兒提供造型、色彩、尺寸等不同的圖形片,并按照不同的屬性分類;向能力稍弱的幼兒提供只有一種變量的圖形片,即色彩不同、大小和形狀一致的圖形片;向能力更弱的幼兒,提供雪花片、紐扣等物品。又如,在根據材料進行排列時,教師為適應能力較弱的幼兒,提供只有一種變化的材料;為適應能力一般的幼兒,提供兩種變化的材料,并設置一個特別標志,讓幼兒根據標志排列;為能力較強的幼兒提供兩種以上變化的材料,讓幼兒根據特點排列。當幼兒每完成一種變化的材料排列時,教師就讓幼兒通過更換不同層次的材料進行操作。這樣既滿足了各階段幼兒的成長需求,又讓各階段幼兒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操作。

在操作游戲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活動表現,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教師都應當給予贊揚與肯定,激發幼兒對操作活動的興趣。教師還要以積極的心態、恰當的方式,對幼兒的操作結果進行評估,使每一個幼兒都能感受獲得成功的快樂。
在自主活動中,幼兒通過操作和體驗,從中感悟到一些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對幼兒操作行為的考察,了解幼兒的實際水平、所面臨的困境;可以鼓勵和引導幼兒操作,激發幼兒積極思考。例如,在理解梯形的操作過程中,由于幼兒有理解正方形、長方形的經驗,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許多長方形、正方形的紙,讓幼兒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的過程中,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這樣,幼兒就能在動手操作時,將自己的發現和原有的認知進行對比、分析。
游戲既是幼兒數學教育的主要手段,又是幼兒掌握數學知識和技巧的主要途徑。操作游戲是指幼兒利用物質工具或依據游戲規則開展的一項活動。幼兒采用具有游戲內容的操作方式,把原來枯燥乏味的操作活動,變成富有興趣的手腳并用的活動,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5 以內各數加法”時,教師設置了到果園采摘果子的數學活動。夏天來了,果園里的水果熟了,教師組織幼兒采摘水果。教師給每一個幼兒送上一塊號碼牌,編號分別為“1、2、3、4”。幼兒想坐車子去果園,司機叔叔告訴幼兒數字達到“5”才能上車。怎么辦呢?教師引導幼兒互相“找同伴”,號碼牌上的編號加起來是“5”就能上車了。到了果園后,教師又給每一個幼兒送上一張算式卡,讓幼兒按照算式卡到果園采摘果子。隨著“摘果子”的音樂,大家開心地采摘果子,學到了“5 以內各數加法”的計算知識。
在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中,操作游戲是幼兒探究、尋找事件之間內在聯系的有效方式,是通過幼兒動腦、動手操作去尋找答案的教學活動。因此,在操作游戲時,教師要將其和說明演示法、啟發探究法等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幼兒從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并努力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數學教育活動才能成為幼兒看得見、摸得著的活動,成為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從而提升幼兒的數學能力。例如,在學習“二級分類”知識過程中,教師開展集體教育,通過示范講解,將各種色彩、大小、形狀、中間有各種數值的小圓片進行二次分類,并演示如何將分類成果記錄下來,讓幼兒了解如何使用材料、如何進行操作并記下操作成果。
總之,在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只有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和生動有趣的操作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使幼兒獲得有益的數學經驗,并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