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行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是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體現。現階段,小學語文學科中的寫作教學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也讓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止步不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出來,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文就偏遠地區小學生寫作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對如何提高偏遠地區小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了探究,以提供參考。
語言認知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寫作教學是擴展學生語言認知層面的重要途徑,寫作一直是小學生比較懼怕和逃避的問題,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小學生,因為偏遠地區的教學質量、閱讀量、見識等多種因素,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大城市的小學生有著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進行寫作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以提高農村小學生的總體寫作水平考驗著教師的語文學科專業素質。若要提高偏遠地區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教師一定要重視各種問題,并制訂可行的教學策略,以改變現階段偏遠地區小學生的寫作狀況。
1 提升偏遠地區小學生作文寫作水平的意義
偏遠地區的教育更加重視語言基礎知識而忽視了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偏遠地區的學生對于寫作素材的積累相對匱乏,語言表達的不足和學生寫作意識的淡薄使得偏遠地區的小學生的寫作水平通常比較低。促進偏遠地區小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能適當縮小偏遠地區和城市之間教學差距,使學生可以在運用語言技能的過程中積淀語言思維。這既是對學生寫作技能提升的要求,也號召著教師應積極進行教育改革,這對提高偏遠地區整體的語文學科教學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2 偏遠地區小學生寫作現狀及原因分析
在寫作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缺乏寫作興趣,不擅長實踐活動,既不愿出手又疲于動腦筋,有一些學生對寫作甚至存有排斥心理。長此以往,寫作便成為了學生的一種壓力,那樣也給教師的教學增添了很多問題。與此同時,教師沒能很好地與學生開展有效的溝通,進而造成了學生對寫作產生一種抵觸的心理。由于當前學生的寫作具體內容過于空洞和泛化,缺乏真情實感,沒有結合現實生活,無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學生沒有領悟到習作素材源于生活的重要性。此外,教師的寫作教學方式太過于單一,且缺乏創新性。主要是因為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理念過于傳統和封閉,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學方法過度流于形式,沒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情況,沒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引導學生對字、詞、句、段的積累和掌握。小學語文教師為了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運用了各種對策,學生卻認為寫作枯燥無味,感覺自己不會寫作。因此,寫作成為影響學生語文成績的一大問題,盡管小學語文教師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各種努力,但效果甚微。總的來說,偏遠地區小學階段習作教學的現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寄宿制學校的限制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偏遠地區的小學大多采用寄宿制,對學生的監管通常比較嚴格,學生的行為受到較多的管束,隨意活動的時間與空間比較少,造成一些學生在情感和性格上比較封閉。與城市的學校相比,寄宿制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因它在生活和精神上的獨特性,閱讀量較小,作業量大,作文選材范疇相對狹小,語言表達簡單直接,缺乏感染力。除此之外,偏遠地區的小學生相較于城市中的學生來講,他們日常生活可感受的新事物比較少、能夠學習的書籍不多、前沿的教育信息內容相對滯后,導致他們見識少,知識面窄,寫作內容不夠豐富。其次,家庭教育這方面也比較薄弱,大部分家長的知識有限,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識,既沒有經驗也無法對學生進行教育。最后,寄宿制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家長終日忙于生計,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和交流。有些家長因為外出務工而使得這些留守孩子性格較為孤僻,不愿意進行表達和交流。因為缺乏表達而使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出現問題,不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
2.2 內容空洞無奇,缺乏真實性和創新性
現階段許多偏遠地區小學生長期存在“寫作文難”的問題,要么冥思苦想不知道怎么寫,要么是拖到寫作業前才“湊”出一篇作文了,寫作的品質確實算得上是良莠不齊,而大部分作文都存在空洞無奇的問題,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創新,作品沒有主題思想,語言表達錯亂,寫作思路大都一致。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原因是偏遠地區小學生的閱讀量過少,學生的眼界和想象力不夠開闊,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學生家長缺乏長遠的眼光和恰當的教育方式,許多偏遠地區每個家庭的課外書籍非常少,嚴重限制和打擊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得學生積累的素材偏少,可寫的東西較為蒼白無力。再加上很多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其實也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會引導學生學習借鑒一些優秀范文,卻并沒有正確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真情實感進行寫作,從而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只能生搬硬套,沒有將自己的情緒寄托在作文中。
2.3 語言運用不當,寫作流于形式
許多偏遠地區的小學生在寫作時沒有明確的主體,就像在記流水賬一樣,如從上午吃了什么、幾點去的院校、見到什么樣的人、遇到什么事等這些方面來寫,無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寫作中會出現句子的表達不夠規范的問題,甚至一些學生會在作文里出現一些方言或口語,讓人不知所以。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授課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對語言表達和運用的認識性不夠,導致學生缺乏足夠的對周邊事物的洞察力。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要運用規范的普通話進行教學,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語言的表達及實踐應用,因為自然地理、經濟發展、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很多教師不是專業的教師,他們自身的語言表達存在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可能會使用家鄉話,教師尚且如此,學生自然會大受影響。小學生生性活潑,他們喜歡并樂于去挑戰,但是他們難以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并長期堅持下去,幾乎很少去進行獨立思考,因此在寫作的時候很難把握住重點,只能以流水賬的形式進行習作。
2.4 教師教學方法不當
在目前的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不注重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從而使得學生不喜歡寫作文。教師只是機械地根據教材進行教學,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學生缺乏探究和創新精神,就很容易在寫作中受到范文的束縛,寫不出自己的想法。絕大多數作文指導方式是教師讓學生讀一篇范文之后,學生便開始寫作,這種封閉式的練習只能造成學生寫出的東西沒有創新意味。
3 提高偏遠地區小學生寫作水平的對策建議
3.1 開展活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首先,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因此,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有著重要意義。只有學生有習作的欲望,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寫作之中,作文教學才可以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其次,也可以利用多彩的課余活動,引導學生把游戲記錄下來,記錄游戲里面教師和學生的感受。最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說作文,引導學生進行分享交流,說說自己的習作思路。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拉近學生與寫作之間的距離,學生從中能感覺到寫作文其實并不難,反而有很多東西想要去記錄。寫日記和寄信也是一種好的選擇,教師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方式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2 加強閱讀,提高作文水平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可見閱讀與寫作是相互依存,在大量閱讀中,學生能夠學習到詞語的應用技巧,積累大量的好詞佳句,能夠拓寬其視野和思想。因此,在偏遠地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閱讀課,并正確引導與鼓勵學生開展閱讀,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打開廣闊的視野,并且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如摘錄優美文段、記誦美詞佳句、對涉及的一些疑惑展開討論、寫讀后感等,通過日積月累,小學生都愛看書和愛聽故事,因此可以在閱覽室中挑選一部分書,在課余時間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偏遠地區的學校教學環境不能和大城市相比,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有限的空間和條件里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為了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教師可以激勵學生把自己的圖書拿來和同學進行讀書漂流,創建和諧濃郁的閱讀氛圍。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讓家長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鼓勵父母為學生添置一些推薦的書目,提升學生的瀏覽量,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3.3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寫作熱情
因為人類的想象力,才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科技發明,也才出現各種有趣的神話傳說,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前提條件。在基礎教育階段,小學生的想象力正處于萌芽階段,語文教師應當保護和適時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要積極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培養。根據塑造學生的想象力有益于提高學生的思路水準與學生的寫作水平。在教學中,在遇到一些比較唯美的句子時,應該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創設畫面感。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桂林山水》一課時,學生在閱讀課文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文章中的青山綠水,想象是什么樣的山、什么樣的水,想象山的奇、秀、險,想象水的靜、清、綠,學生根據想象便把自己置身于桂林的青山綠水之中,可以切身體會桂林山水的美,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3.4 整合教學資源,進行寫作訓練
小學階段的寫作教學不但要重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要注重學生的寫作思維的培養,如何擴展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和進行寫作資源的整合成為當前教師的重要工作。因此,教師必須在融合教材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展開寫作練習。寫作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教師可以先運用語文課本內容正確引導學生展開訓練,從而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組織語言,在豐富學生語言認知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比如,在開展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課程活動:“同學們,第二單元所學習的課文內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下面就來請各位復習回顧一下本單元的課文內容,隨后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學生很快發現第二單元的課文內容都是圍繞兒時進行描繪的,然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大家說得沒錯,下面就來請各位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內容片段,并就其中一個自然段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仿寫,回憶一下兒時自己身上所發生的有趣的事。”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靈活運用了語文教材中已有的資源展開了仿寫練習,這便進一步降低了寫作難度,在片段練習中提升了學生的習作自信心。
3.5 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
偏遠地區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對寫作存有一定的恐懼感,因此硬性要求學生寫日記,也許不會取得很好的實際效果,應當根據指導的方法,讓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隨著碎片化的練習的深入,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大幅提升,還可以在日記之中出現很多精彩的地方,比如用了很多優美的語句,而且表現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甚至還有以情景交融的形式呈現出來。日記的寫作,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創作的空間,也避免了因為長篇幅、高難度的習作而加深學生對習作的畏懼心理,激發了學生的創作動力。
3.6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是學生學習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為了促進學生能夠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學校應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引入更專業的教師,增加教師的專業培訓等,以提高師資的整體水平,提高教學水平。并且教師自身也應當嚴于律己,明確自身的責任擔當,努力提高職業素養,用規范的普通話教學,重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整體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證教學水平,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提供基礎保障。
3.7 合理利用偏遠地區資源,從仿寫入手引導學生片段練習
盡管偏遠地區與城市經濟、教學資源有著較大差別,但偏遠地區也有著大城市所不具備的優點,那便是偏遠地區的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多樣的物產和人文風情,教師便可將課程內容擴展到日常生活中,正確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動植物和生態環境,并把所看到的、想到的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最終形成有學生自身獨特風格的作品。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松鼠》一課時,教師便可問學生:“荷蘭鼠是否特別可愛,那你們身旁有哪些可愛的小動物呢?誰可以向大家描述一下可愛的小動物?”類似這樣的課堂教學擴展,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去審視自己所了解的人或事,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記錄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學生的洞察力、想象力等,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健康陽光的心態,用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和感受美好的生活,以此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8 重視作文評價和批改
結合教師和同伴的評價,學生可以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與尊重,也可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習作自信心,彌補不足的地方。因此,教師應仔細閱讀學生的作文,對于學生優缺點進行獨到的點評,讓學生受到鼓舞,也可以發現自身的不足,以促進學生的進步與成長,提高其寫作水平。
4 結語
作文的教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偏遠地區的小學作文教學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偏遠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意識到寫作的重要性,及時發現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才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在教育理論中敢于探索,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獲得啟迪,不斷吸取經驗,才可以改進自己的教學。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瑪曲縣采日瑪鎮寄宿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