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浩
隨著新課標教育體系的貫徹和發展,初中物理教學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和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利用生活化情境進行物理教學實踐也就成了新時代初中物理教學中更為重要的內容。通過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不僅可以將抽象難懂的物理知識化繁為簡,促進學生深入淺出地進行理解,而且可以增添物理學習的樂趣,增強教學的有效性,為促進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做出貢獻。
1 生活化教學概述
生活化教學就是將生活當中的實際內容與課堂知識教學相互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興趣,也能夠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索欲望,使得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學習到相關的技巧。在結合實際生活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也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生活化的教學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摒棄機械、填鴨式的教育教學方式,采用新穎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學習當中,傳統的教育教學使得學生遠離生活,也無法在課堂當中靈活地對實際生活當中的問題進行應用,從而不能很好地發揮知識的作用和價值。生活化的教學也可以稱為教學的生活化,主要是新的課程教學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滲透。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構建良好的新型互動關系,強化學生對于生活的關注程度,進而在教育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從而達到提升教育教學效率的目的。
2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必要性
2.1 體現學生中心
生活化教學不僅僅是簡單地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更多的是通過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知識自身實際生活所具有的聯系,在物理教學中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應用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也能夠使得物理知識得以升華,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2.2 提升學習興趣
初中生處于發展的關鍵階段,對于自我有更加深層次的認識,如果還是采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會讓學生感覺知識枯燥無味,而通過生活化理念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2.3 強化復習、鞏固效果
生活當中所包含的知識豐富多彩,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通過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在有效的時間內對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鞏固,拉近與物理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得物理知識更加地簡單明了,鞏固所學習的知識。
3 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思想內涵與課堂應用
價值分析生活化教學模式具備先進性、實踐性等基本特征,是基于教育學最新理論研究成果構建的高效能教學方法,可面向學生展現生活環境與主要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知識來源于社會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活動,因此在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必須在課堂環境中還原生活情境,引入現實要素,鼓勵學生合理運用所學知識改變生活、解決問題,將學生自身生活與階段學習活動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師可結合多數學生共有的生活經歷,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對課堂環境的熟悉感,改善學生學習體驗,喚起學生探究熱情,更好地傳授難度較高的物理學知識。通過合理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可降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難度,縮短教學情境渲染時間,控制教學活動前期講解背景知識的時間,在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的同時,高效培育核心素養,體現物理學自然科學的本質,將整體課程知識體系建立在社會生活之上,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直觀、深入的認識。學生可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會在生活中應用物理學知識,認識到學好物理、掌握核心學科技能的必要性,樹立遠大志向,自行設計各類趣味性小實驗,積累實驗活動組織經驗。
4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4.1 在恰當時機,將部分驗證性實驗進行改裝和更新
眾所周知,通過一些探索性實驗的實施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初中物理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自身的認知特點,有意識地創造和設計實驗。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進行小組操作實驗。學生可以用手和大腦探索實驗中呈現的物理現象。所揭示的物理規律能夠在學生的頭腦中得到深刻的描述,有助于學生運用基本的物理知識和實驗方法來處理實際問題,從而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效果。例如,在講授“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物理知識時,學生都進行了自主學習。特別是在課前,學生可以自由預習課上的內容,并組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以“聲音生成與傳輸”為學習主題,讓每個小組用身邊的設備搭建小組實驗。上課時讓學生到講臺上,每組輪流在講臺上講解實驗內容,并接受其他小組成員的提問。這樣,學生們就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地交流和討論,課堂上的學習氣氛也達到了一個又一個高潮。為了保證課堂教學能夠正常進行,在學習中不會出現混亂和爭吵,教育工作者還有必要為每個小組提出明確的角色劃分,如測試演示者、提問者和評論員,告知他們在調查中的任務和責任,以及實驗中的安全問題和時間控制問題,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任務也發生了變化。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并在學習后使每個學生可以及時介紹自己的成就和知識點,并通過實驗展示自己的發現,進而讓所有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相互學習,使學生的能力在實驗過程中急速上升。
4.2 巧借物理概念優化教學
物理概念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基礎知識,也是學好物理的重要開端。但由于物理中往往包含一些物理概念,許多學生可能無法正確理解它們。教師在教授物理概念時經常跳過,但要求學生只記住物理概念。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比較淺顯,深層含義沒有得到有效的理解,這對學生進行物理學習非常不利。如果教師能將生活化教學融入高中物理教育,使物理概念生活化,將使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當然也會對學習相關物理知識有所幫助。例如,在學習“狀態變化”一章時,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該章中的物理概念,學生可以列出生活中一些非常常見的蒸發現象。碗里的粥熱的時候,用嘴吹一下,就不會那么熱了。或者你也可以指定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液體現象,例如,剛從冰箱中取出的冰淇淋在短時間內表面會有許多小水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觀察到這些現象。利用這些現象引導學生加強對相關物理概念的理解,將使學生更加清晰易懂,這將極大地幫助學生學習有關狀態變化的相關物理知識,課堂學習效果將顯著提高。
4.3 引入生活化要素,開展多樣性實驗活動
為提升實驗教學水平,拓展學生認識實驗現象的思維路徑,必須重新設計物理學實驗的主題與基本組織流程,引導學生使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素材與實驗工具,完成問題探析活動。教師應當放松對學生的控制,允許學生自行設計物理實驗主題與數據采集標準,使之基于自身生活常識與興趣愛好,調整基本實驗環節的執行順序,簡化非必要操作,提升學生在實驗活動中的參與度,使之在實驗中逐步掌握關鍵知識。例如在講解與浮力有關的知識時,教師可在實驗活動中納入生活化要素,使用學生較為熟悉的家用品或玩具設計實驗,鼓勵學生修改數據測量方式。學生可從家中自行攜帶橡皮球、水瓶、竹筒等工具,將其放入水盆或蓄水池中,評估不同材質物品的浮力大小,在提出猜想后參與實驗活動,驗證猜想的正確性。學生可基于個人生活經驗,參照教師所示范的標準浮力實驗活動,組織主題相似、內容差異較大的獨立實驗。學生可在此類學習活動中體會到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提升實驗教學的針對性。
4.4 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學生學好物理的重要前提是要有好的學習環境,在物理課堂中一般教師的講解只是在陳述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并沒有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的有趣性。教師在課堂講解時可以對學生進行隨機提問,這樣適當給學生施加壓力,讓學生帶著責任感去學習,同時還能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不一樣的感受,從而使學生期待上物理課。這樣學生就可以增加對學習物理的興趣,進而去真正地理解物理帶給我們人類的便利。例如,講解“磁現象磁場”時,可以讓學生在這節課上了解到磁現象是怎么形成的和磁場需要什么前提條件這些知識點。但是在講解時,由于知識的特殊性,無法用語言向學生去更好地描述課本內容,所以可以用浮夸的講法向學生講解,然后對學生進行隨機提問,讓學生認真進行思考。
4.5 調動生活經驗,解析抽象物理概念
生活是學習的來源和最終歸宿,因此,充分調動生活經驗,對于解析抽象物理概念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物理教師應當借助現實生活中實用且代入性廣泛的生活經驗,來解析物理上比較難懂的知識點,這樣可以方便學生的理解,也可以促進教師進一步深化的講解。生活經驗的調動一方面可以根據日常生活與實踐,從日常的起居、飲食,到行路甚至旅行,每一個過程都有可能包含著大量的物理概念,這需要物理教師有一雙善于發掘的眼睛。另一方面,應當從細微之處去觀察、收集和整理,找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現象進行講述、解析,從而使學生能夠區分不同物理概念之間的本質區別,而且能夠根據這個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現象進行舉類似的事物和現象,發現物理學習和物理規律的本質。
例如,在講解“密度”這個概念時,若只是生硬地強調密度指的是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率大小,則無法使學生真正理解密度的含義。教師可以舉例說:“同樣大小的兩個箱子,其中一個完全塞滿石頭,另一個完全塞滿棉花,那么誰輕誰重呢?”由此得出石頭的密度大于棉花,使得學生在實體形象方面有了一個感悟,從而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再比如,在詮釋摩擦力這個概念時,若只是強調其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有時會令人覺得不知所云。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使同一個人對有滑輪和無滑輪的兩個同樣重量的箱子分別進行拖拉這個事例,使人形象直觀地感受到無滑輪的箱子拉起來很費力,從而知曉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從而能夠有興趣地研究。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可以輕易地體會到這兩個場景的具體情況,從而感知到其中所體現的物理知識,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順水推舟進行引申,便可以使得摩擦力的概念深入形象地印入學生的腦海,從而達成更好的教學目標。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生活經驗可以更好地啟發物理思維,也符合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學習規律。
4.6 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生活化教學
在初中的物理理論知識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積極地滲透生活化的教學原則,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在初中階段才剛開始接觸物理這一個新的學科,因此面對物理中一些抽象的知識點由于初中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有限,生活閱歷不足,很難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一些深奧的物理概念或者原理。所以教師應該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降低物理的學習難度,使得學生能夠通過生活化的學習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明確物理知識的本質,進而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知能力,防止學生只是死記硬背,學習一些表面化的物理知識。比如在學習“升華和凝華”這一課的內容時,很多學生容易將這兩個概念混淆,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不應該直接為學生講述課文當中的兩個概念,而是要用教學課件展示自然界中水的物態變化過程,并且還要將前兩節課學到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知識進行聯系,讓學生對舊知識進行鞏固和復習,還要觀察水的物態變化過程。比如有的水可以直接從固態變成氣態,或者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還要為學生展示一些生活當中常見的現象,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剛起床,會發現窗戶上有冰花,在生活中還會有一些固體的熏香,隨著時間的推移,體積也在慢慢地縮小直至消失,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應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識,而學生在觀看教學視頻的過程當中,掌握水的凝華升華過程。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整個水凝華和升華的動態過程,并且讓學生直觀看到水蒸氣通過凝華來生成窗戶上的冰花,固體的香薰通過升華最后消失的這一生活常見現象,使得學生加深對這兩個物理概念的理解。
4.7 巧借物理習題優化教學
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教師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還需要學生通過真實的生活體驗了解相關的物理原理,使學生在面對體育鍛煉時能夠全面思考,將體育鍛煉與鍛煉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但要達到這一效果,教師必須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將學生困難的物理知識轉化為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理情境。學生可以快速理解體育鍛煉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體育鍛煉問題,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效率。例如,當學生完成與直線運動相關的課程時,汽車制動問題經常出現在本章的物理練習中,練習中的問題經常會問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幾秒鐘內汽車的速度是多少;第二個問題是汽車停下來需要多長時間。針對這些問題,如果教師不進行生活化教學,學生很容易忽視駕駛員的反應時間,這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學生在解決此類物理練習時應該考慮的時間。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了解,駕駛員從接收到制動信號到完成制動動作都有一個反應時間,而中小型汽車仍然以該反應時間過程的先前速度運行。由此可見,對物理原理的理解必須與現實生活經驗相聯系,才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物理原理,正確解決相關的體育鍛煉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5 結語
為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使其在短時間內理解復雜物理學定律,教師必須放棄傳統一元化灌輸方法,拓展學科知識展現形式,發現物理學知識和自身生活環境之間存在的關系,盡可能地激發學生探究熱情,活躍學生思維,迎合多數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布置涉及學生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作業,豐富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場景,讓學生結合實際與自身經驗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