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會
(貴州省正安縣圖書館 貴州遵義 563499)
當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公共圖書館里的數據資源建設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從傳統的藏書建設發展到了現如今信息化的資源建設,基本實現了對全館所有藏書數據的統一管理,形成了數據整合的精準化與常態化管理。
自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后,全國各地的公共文化建設投入增多,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目前公共文化事業的空前繁榮階段,處在“風口浪尖”的位置,為了使國民更具有文化自信,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公共文化事業必須要有一定的前沿性。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之下,要結合科學技術的應用,對傳統的數據處理方式進行變革。
傳統數據處理方式,投入力量以及環節過多,造成成本較大,影響了圖書館整體工作效率,同時還會使部門之間的溝通減少,甚至出現溝通斷層,導致圖書館內部管理控制不連續,進而會影響圖書館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伴隨著當今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都在與公共文化事業相融合,公共圖書館更要轉變傳統發展的思路,在數字網絡環境下建立起多方聯系的服務平臺。面對海量不同數據結構與新媒體發展對自身所造成的數據壓力,圖書館在資源建設管理上,要采取智慧化的發展方向,通過實時數據實時了解和掌握圖書館讀者的實際需求,進而動態地去滿足讀者需求,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建立起多方共享的網絡環境,提升用戶的滿意程度,提高讀者的閱讀質量與環境[1]。
隨著新媒體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公共圖書館的資源質量迅速增長,在大數據資源共享的模式下,信息管理水平迅速提升,能夠在短時間之內隨著大數據的計算,構建起公共圖書館的資源體系。隨著數據的不斷精準化,實現了數據與實體之間更為密切的聯系。在當今社會環境下,新媒體的數量逐漸增多,紙質媒體逐漸喪失了市場,但是紙質媒體也有著不可代替的優勢,而通過數字化的“互聯網+”網絡技術,就可以有效地推廣紙質媒體不可替代的優勢。
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管理系統有ILOS 管理系統、公文信息服務系統、ALEPH 系統等圖書館自動管理系統,這也為我國目前的公共文化類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步奠基[2]。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逐漸應用到我國的公共圖書館文化事業當中。在應用過程中,隨著民眾獲取信息的方式逐漸多樣化,數據模型也會產生多種多樣的變化。社會不斷發展,面對文化多元化的信息發展需求,對公共圖書館文化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知識教育的文化傳播中心,需要根據時代的不斷發展而變化,根據讀者的多元化需求調整自身的服務模式。在基礎建設比較發達的今天,更要提供滿足讀者需求的服務,讓讀者有良好的閱讀環境。
目前我國智慧資源建設對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通過多元化的數據信息來源,科學有效地分析讀者各種需求,并通過社會背景調查了解當下的社會思想導向等,根據公共圖書館內不同的圖書功能分區對不同的讀者進行針對性服務。例如:在科幻類圖書功能分區當中,可以利用3D的立體圖書以及VR體驗活動,讓讀者在視覺、聽覺方面有全新的體驗;在動漫的功能分區當中引用第三方手辦行業,把虛擬世界在現實中具象化地呈現[3]。
目前,我國在公共圖書館服務平臺的構建上主要由4 個部分構成:基礎平臺層(IaSS)、平臺服務層(PaaS)、軟件服務層(Saas)、客戶端。通過這4 個部分混合用于云環境的信息服務平臺當中。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之下,掌握信息的準確性與信息的及時性,就是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性。因此,在公共圖書館提升個性化服務水平的同時,也是認可了我國新技術、新媒體等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
智慧資源建設加強了公共圖書館各個部門的連接程度,可以有效地做到相互溝通。在大數據系統下,把握各個關卡的流程,使圖書館各個功能分區以及圖書館的購書、訂書,到編號上架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一個整體,更科學有效地把圖書館各個部門聯系在一起,從而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4]。
2.1.1 個性化用戶方案特性
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包括社會上各個年齡層面以及各個職業層面,包含了幼兒童圖書、青年圖書,以及各個領域專業的圖書等。公共圖書館的智慧資源特征通過個性化的圖書分區,提出針對性服務方案,更有效地滿足用戶的需求,這也是公共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最終目的。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性公共文化的集中展現形式之一,一直以來都是本著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原則,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用戶提供優質資源服務[5]。
2.1.2 資源合理配置性
針對圖書館多元化數據收集以及社會層面上的信息統計,數據的篩選及使用都是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面對復雜的數據體系,要使各個數據發揮其自身的數據資源優勢,讓各個數據相互印證,找到一條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案進行實施。資源共建共享及智慧資源的放大,可以看到數據之間相互監督和相互制衡,高效率地進行分析審核,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保障公共圖書館服務質量的有效提升[6]。
2.1.3 內部風險管控性
通過及時、有效、準確的數據分析,在多元化信息的相互印證、監督以及制約之下,可以有效地管控風險。公共圖書館作為我國社會基礎性的文化建設之一,在教育改革與各種電子媒體的普及之下,公共圖書館的館藏可能會出現的較大偏差,不同的圖書館資源傾向有著較強的差異。圖書館要以我國的社會文化背景為基礎,多元化地豐富我國國人的思想意識,同時兼顧我國文化教育的重擔,盡可能地把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7]。
針對公共圖書館智慧資源建設的具體策略,主要要求在通過智慧資源的管理模式上進行科學、有效的圖書分區,把圖書館的館藏類型精準劃分,從而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情況。
圖書館智慧資源建設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公共圖書館的本質出發,大多數公共圖書館所服務的對象一般是家庭性的或者是考試學習性的,因此,各個模塊分區要劃分明確,為讀者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以便于學習。而針對一些少兒功能分區的模塊中要把部分成人模塊融入進去,兩個功能分區盡量離得近一些,兒童和家長能夠同時閱讀,提升兒童的閱讀質量。其次,要根據圖書館的實際情況做到統一規劃,科學有效地建設規范化的框架,避免出現單獨的模塊,要使各個功能分區之間有著相互呼應、相互連接,最大限度地提升資源供給的高效性、便利性。同時,也要考慮人員流動的方向,在避免人員擁擠的情況下,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最后,要預測用戶的需求變化,這就需要對社會上各種文化的需求程度進行良好的分析,既要緊密結合當下讀者的需求,還要考慮到未來的一些變化。技術人員通過信息管理手段先一步了解到讀者需求,從而進行采購、編碼、上架等一系列工作,為其數據智慧資源建設提供更長遠的服務[8]。
在現代信息化背景下,“互聯網+”戰略逐漸推動了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在公共圖書館發展的過程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科學技術,能夠建設多元化的信息服務平臺,為讀者提供智慧資源服務。智慧資源服務可以顯著提升圖書館服務質量,讓民眾更直觀地感受到科學技術的作用。通過科學技術手段能夠使各種多元化數據集合形成系統數據,為用戶隨時使用提供了便利。多元化服務渠道以及多元化數據采集,對不同讀者進行智慧資源服務,是我國公共圖書館的主要著力點之一。這需要我國公共圖書館發揮自身的社會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數據進行及時分析,使圖書的采購、編號、上架、借閱等全過程的服務體系變得更加完善[9-10]。
在大數據的影響下,構建一個資源開放共享交流的服務平臺,能夠有效提升多元化數據的利用率,并且實現數據的智慧資源與實體的服務模式相融合,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化數據采集以及對讀者多元化需求的不斷了解、分析,公共圖書館逐漸壯大共享共建資源系統,在實現對智慧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中,使公共圖書館的整體服務質量、閱讀環境以及各項周邊服務得到良好的提升[11-12]。
科學新技術發展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發展方向逐漸智能化、個性化以及多元化。隨著社會發展的多變,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學技術,在公共圖書館智慧資源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線上智慧化資源與實體公共圖書館進行有機結合,讓讀者能夠突破書本上的限制,可以有著視覺、聽覺甚至是觸覺的沉浸式體驗感。例如:在動漫功能分區中,圖書館可以聯合團委組織漫展文化活動。目前,我國的國漫國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通過漫展這一新形式的文化活動,可以讓喜歡這一類圖書的人群更直觀地參與到其中,充分感受到動漫中各個人物的魅力。公共圖書館也可以在實體資源管理上通過物聯網、射頻識別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g,RFID)等技術實現對實體館藏資源的精準定位和實時跟蹤,搭建智慧書架,形成三維智慧導航系統,實現圖書館的智能化管理[13]。
對多元化數據分析而言,多功能地進行分區可以有效地把不同用戶的編號與服務模式進行整合和分析,掌握各類讀者的閱讀興趣與對閱讀環境的喜好,進行多樣化的檢索方式,通過最直觀的數據動態化顯示出來,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在資源獲取與傳輸上,搭建了一個交流共享的服務平臺,可以與出版社數據庫的供應商、物流商等進行合作,還可以利用線上的共建共享平臺,拓寬線下實體的讀者渠道,能夠使讀者在線上和線下全覆蓋地參與圖書館智慧建設的服務模式[14-15]。
數據的開放、共享、交流是未來公共圖書館智慧資源建設與為讀者提供針對性服務模式的重要內容,也是為了拓寬公共圖書館所覆蓋的范圍,提升智慧資源的服務品質的重要來源。數據的開放共享交流主要分為以下3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系統地進行數據資源的融合,能夠在多元化的數據交換標準當中進行共享。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為后續行業內部的資源交流奠定合作性的基礎。第二個層面是針對數據資源服務的共享要求,加強公共圖書館的跨界合作。在數據來源、數據開發、數據共享以及未來價值延伸等方面,都要與不同社會主體進行合作,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需求,實現圖書館以及各個社會群體之間合作共贏的機制,以公共圖書館為核心,帶動起整個社會文化產業的發展。第三個層面是交流層面,包括讀者與公共圖書館之間的交流、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以及讀者在生活中社會各個層面不同需求之間的交流。智慧化資源的服務在公共圖書館中要以科學技術為核心,還要注重多種媒體的宣傳途徑,科學有效地提高公共圖書館共建共享交流平臺的發展[16]。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逐漸融入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共圖書館要緊密與科學技術相融合,形成高質量的智慧資源建設,這樣就可以在我國的圖書館行業內部建立起一個共建、共享、交流的平臺,同時更能科學有效地對不同社會層面的人群進行服務,這也是公共圖書館一直以來的服務宗旨。智慧資源建設是圖書館服務模式發展的新趨勢,充分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是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公共圖書館智慧資源建設中不斷創新和完善服務模式,不僅促使公共文化服務平衡發展,而且更充分整合與發揮資源優勢,運用科學技術加快當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步伐,進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和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