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繪本圖文并茂,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是承載中國元素、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生動素材。本文探討了在中國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繪本的教育價值。本文以傳統文化繪本《毛筆》為例,具體闡述了教學實施的路徑和具體方法,循著繪本故事的軌跡,發揮多學科融合的特點,圍繞具體主題開展學習活動,以“毛筆書法作為情感的承載體所蘊含的修身·齊家·治國三個維度的精神”為探究點,強調在具體的文化情境中進行學習和思維的深加工,為兒童今后的自主探究、持續學習、傳承文化奠定基礎。
關鍵詞:繪本 中華傳統文化 學科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09
2017年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目標,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環節,貫穿于教育各學段,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創作系列繪本、童謠、兒歌、動畫等。隨著國家政策層面對“傳統文化”的日漸重視,越來越多的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土原創繪本,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繪本因其圖文并茂,是全世界公認的最適合兒童閱讀的圖書形式,不僅為兒童所喜聞樂見,而且可以從內容、主題、形式等多維度,描述歷史悠久、色彩斑斕的傳統文化的世界。
《毛筆》《燈籠》《風箏》《造紙》等系列繪本,凝聚了歷史文化的沉淀,展示了中國元素的特色,流淌著濃郁的傳統文化之美。本文以繪本《毛筆》為例,探索如何依托繪本閱讀,將毛筆、書法等傳統文化帶入課堂,帶領兒童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鍛煉兒童的思維能力。
一、傳統文化繪本的教育價值
《毛筆》是《有趣的中華文化之旅》系列繪本中的一本,呈現了毛筆的有趣傳說、發展歷史、種類特點和傳統制作工藝。但繪本內容不等同于教學內容,傳統文化與繪本相結合,才能彰顯出獨特的時代特征和價值。
(一)有助于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
1.繪本能給兒童提供一個思維的起點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學說,將人的智能分為語言、音樂、邏輯數學、視覺空間、身體運動、自知內省、人際關系和自然觀察八個方面。繪本《毛筆》畫面生動有趣,內容圖文并茂,書中還有配套的如何制作毛筆的視頻,涉及外延較為豐富,場景的變化具有形象性、細節描寫和留白具有發散性,簡潔明快的文字具有聚合性,能讓兒童的閱讀充滿美感、富有趣味、得到啟發。教學對象可定位為具備一定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高年級兒童,用一種有趣好玩的方式,讓兒童在繪本故事中了解傳統文化,在游戲活動中親近傳統文化,在輕松快樂中去真實碰觸和思考傳統文化。
2.繪本能給兒童提供一個思維的結構
毛筆的發展和演變過程,有自身的體系。兒童在繪本中能夠了解毛筆的發展歷史、演變過程、樣式特征、制作工藝、文化故事以及毛筆書法所承載的精神內涵。毛筆不僅是書寫工具,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通過書法作品中的一行行字,一幅幅畫,兒童與作者建立了某一種聯系,透過書法作品的點橫撇捺,可以猜測作者的性情;欣賞畫家的花鳥蟲魚,可以了解畫家的生活情趣,中華傳統文化在這黑白之間傳承千年,蘊含了無盡的人文情懷和民族精神。
(二)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
繪本提供給兒童一扇通往“中國文化”的興趣之窗。繪本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和審美的享受,使傳統文化故事對兒童的教育功能得以實現。《毛筆》一課可采用“1+X”模式,“1”是指繪本中關于毛筆、書法的傳統知識。“X”是指有機滲透、融入其他學科知識和傳統制作技藝等內容。這種教學模式豐富了傳統的繪本教學,教師在講解繪本時既要抓住核心和要點,又要抓住時機補充地方性的、民族性的傳統文化學習內容,促使教師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兒童對中國文化的興趣,為其打開一扇通向“中國文化”的興趣之窗。
(三)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中華傳統文化繪本用中國之美描畫中國故事,帶給兒童道德情感、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多方面的體驗,是培養兒童民族認同感、自豪感、樹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繪本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符合兒童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毛筆》繪本通過文字故事、場景插圖、視頻制作等方式趣講毛筆,既有攝影實拍,又有手繪“寫真”,既有細節式描繪,又有宏大歷史場景式描繪。小小的一支毛筆,包含著大大的學問,讓毛筆與兒童對話,帶領兒童走進五千年的璀璨文明,走進古人的生活時空。
二、傳統文化繪本的教學路徑
(一)前置任務,激發閱讀期待
毛筆與兒童的生活聯系不算緊密,當下兒童日常書寫的工具都是硬筆,毛筆不屬于常用筆,然而用毛筆書法作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繪本圖文并茂,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設計貼近兒童的認知特點,閱讀時,結合繪本情節,創設豐富有趣的情境,能增強兒童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保護與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的意識。
教學繪本《毛筆》時,教師可以布置前置任務,引導兒童觀察繪本第一頁的歷史脈絡圖,讓兒童根據圖片和文字,猜想毛筆和書法的大概演變情節,引導兒童結合生活經驗和已有學識,進行大膽猜想,交流和討論,激發想象力,引發閱讀期待,為后續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調動感官,產生閱讀動力
活動一:看視頻,交流書法作品
教師可以通過希沃白板軟件出示一幅幅學校書法室墻上的書法作品圖片和學校書法教師的書寫視頻,此活動設計從生活入手,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再現校園濃厚的書香文化氛圍,使兒童直觀感受毛筆書法的魅力,并感知自己身邊時刻被傳統文化圍繞,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兒童從身邊最熟悉的人和事物感知到:毛筆是人們傳承精神文化的具體媒介。書法作品承載的既是個人情感的宣泄,同時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其實,毛筆不僅僅是我們書寫的工具,在它身上還承載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情感內涵,是對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傳承。
活動二:讀古詩,明曉毛筆作用
毛筆有哪些作用呢?出示《筆精詩》,讓兒童帶著問題通過品讀,捕捉有用的信息。兒童通過齊讀、個別讀、默讀,能快速找出關鍵詞句:“學問從君有”“詩書自我傳”“能令音信通千里”“解致龍蛇運八行”“何處覓銀鉤”,了解毛筆的作用,即學習知識,撰寫詩詞,通信往來,習得書畫。由讀促悟,明白原來毛筆承載的不僅僅是書寫的功能,它還能傳情達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也是我國傳承經典的形式之一。通過一首詩,能夠讓兒童關注文本中有用的信息,結合希沃白板的畫筆批注功能和希沃授課助手投屏分享功能,兒童能快速找出相關詞句并與同伴分享交流,從而引起兒童關注毛筆書法背后的多元文化。
活動三:品書法,傳承筆端文化
《大學》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環節以修身·齊家·治國三個維度的精神為探究點,深入品析毛筆書法作為情感的承載體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1.修身
蘇軾書法作品欣賞。感受個人形象與書法特點的緊密聯結。教師使用“以觀書法”APP并投屏至一體機終端,出示蘇軾的書法作品《前赤壁賦》,播放視頻和展示圖片,聚焦字體書寫,帶領兒童品讀感悟蘇軾書法特點:字扁扁的,左邊稍低右邊高,顯得錯落有致,而且用墨較多,字體飽滿。蘇軾究竟是在什么時候寫下的這幅作品?又在表達什么內容呢?展示寫作背景,兒童通過閱讀和探討,了解到《前赤壁賦》這幅書法作品傳遞的是大文豪蘇軾的樂觀闊達的人生態度。
2.齊家
曾國藩家書欣賞。從個人到家庭。小小的毛筆,不僅僅傳達的是個人的情感和情懷,更有對家族文化的傳承。《曾國藩家書》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人修身、教子的經典讀本。教師播放介紹視頻,兒童通過視頻與專家隔空對話,進一步了解《曾國藩家書》約1500封,大多寫于曾國藩40歲之后,從曾國藩的點點筆墨中可以感受到一代名臣的風骨。
3.治國
毛澤東詩詞欣賞。從個人、家庭再到國家、民族,白紙黑字的封封家書、篇篇詩詞里傳來遞往,世代傳承著個人情感、家族精神。結合毛澤東對曾國藩的評價——“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引導兒童關注毛筆書法的第三層內涵,即將一個民族的前途命運、國家的榮辱興衰一揮而就的振奮人心的力量。1925年晚秋,毛澤東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時,毛澤東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中國的革命形勢,于是寫下了《沁園春·長沙》這首詞。
從修身·齊家·治國三個層面,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讓兒童對毛筆書法背后的文化傳承產生一個大概的認識和了解,引導兒童關注毛筆文化,傳承優良傳統。結合多媒體手段,打破時空界限,直觀展示毛筆書法作品,讓兒童感悟傳統文化魅力。
(三)聯結生活,拓展閱讀空間
對繪本內容的解讀,并不代表閱讀活動的結束,閱讀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兒童將書本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踐和內心感受聯系起來,形成自己的認知、產生獨特的理解和創新觀點,以拓展和延伸閱讀的空間與時間。學習完《毛筆》,可安排以下兩個拓展活動。
活動一:共暢言,分享姓氏內涵
豪邁的詩詞歌賦、質樸的家書、大氣磅礴的革命贊歌,皆是文化經典。課前,教師布置了家庭作業,要求學生收集不同書法形式姓名寫法,以及采訪長輩了解姓名內涵。該環節可以先請兒童們小組討論,分享自己名字的來由,以及你父母想要傳遞一種怎樣的家族風貌。經過小組討論和相互點評,讓每組選出一個代表上臺分享。分享的同學可以充分運用一體機展示臺現場進行毛筆書法創作,以不同的字體書寫自己的名字,將個人使用毛筆的書寫體驗和姓名文化進行交流,并結合“以觀書法”APP上字義、字體等相關內容和課前采訪整理的資料,與班級同伴分享。這不僅提升了兒童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感悟到家族親人間的感情羈絆和傳統文化的韻味。在交流點評環節,采用班級優化大師進行計時和及時點評,從而讓兒童提升演講能力并獲得自我榮譽感。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充分調動兒童的自主參與度,每個兒童都能從平板的APP上直觀感受各朝各代毛筆書法的形態和姓氏文化所蘊含的漢字魅力。
活動二:感親恩,撰寫一紙家書
當今是“鍵盤時代”“信息時代”,人們愈發依賴于通過微信、電子郵件等形式來交流感情、傳遞信息,“鴻雁傳書”式的浪漫仿佛已經成為過去式,但毛筆書法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教師引導兒童用傳統的毛筆書法撰寫家書,在信息技術的運用和傳承傳統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和觸及心靈的人文情懷。
兒童可以通過平板接收來自家人對他們的寄語,激發兒童用毛筆書寫家書的興趣,不僅長輩可以寫家書給后輩,兒童自己也可以寫家書給家人,表達自己想法。
三、傳統文化繪本教學的實施建議
與現代學科相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天然就是主題式的,不融合相關教育資源就難以展開教學實踐。在傳統文化繪本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融”在中華傳統文化繪本教學中是必要的,但“融”不是為了呈現繁花似錦的視覺景象,而是要解決憑借單一學科知識無法解決的問題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多學科融合的態勢越發顯現。毛筆所承載的文化制作工藝知識非常復雜。在同一情境之下,文學、書法、美術單一學科難以全面解讀其內涵,勢必要發揮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傳統文化繪本的活力顯現,可以通過“情景互動”式、“雙向交互”式等閱讀方式獲取。本課中,教師從認識毛筆,了解毛筆的制作工藝、走近書法藝術,結合書法家的故事,書法作品的典故,再用毛筆親手書寫自己的姓名,和同學分享自己姓名中蘊含的美好期待,用毛筆撰寫家書,從而使不同學科知識自然“融”在一起。
(二)中華傳統文化繪本教學要突出各學科中“人”的因素、兒童在生活中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人生經驗,從而發揮潛移默化的文化育人作用
在教學目標上,中華傳統文化繪本教學的最終落腳點是立德樹人,是幫助兒童尋求精神家園、提高兒童的幸福感,而不是考試、競賽以及升學等實際目的。這樣的實踐旨在實現兒童對精神世界的深度感悟,是潛移默化的潤養、涵育。《毛筆》一課的拓展環節,能夠讓兒童親自執筆寫姓名,用毛筆為家人寫家書,這比直接講授知識點更具感染力和生活氣息。
(三)中華傳統文化繪本教學要引導兒童深度學習,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養成
梁漱溟認為思維有八個層次,首先要善于發現問題,對問題產生興趣并能用心思考;其次,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對比自己和他人看法的差異,進一步探究,形成獨特的觀點。八個層次從低至高,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教學中,應依托思維層級,呈現多類材料,創設多樣的情境,調動多種感官,這樣更能打動兒童。
泱泱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先賢們創造與留下了無數寶貴的文化財富,我們從傳統文化中找出這些至真至善的“寶物”,依托繪本,通過繪本教學的方式傳遞給兒童,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杜傳坤《兒童文學的化育(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探索)》,《學前教育研究》2021年第9期。
[2] 王明、程冠華《非遺繪本融合實踐路徑探析》,《中國出版》2021年第2期。
(徐雪華,1980年生,女,教育碩士,副高職稱,研究方向:傳統文化、特殊教育)
(本文系中山市重點課題“依托繪本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行動研究”階段性成果)
[2] 何捷《繪本的魔力讓兒童愛上寫作》,講述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