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丹
摘?要: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水平對高校育人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對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理論為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在TPACK理論框架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教育信息化視域下高校教師TPACK能力評價體系。
關鍵詞:混合教學;高校教師;TPACK能力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32
0?引言
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領域的技術變革對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務院2018年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教師應“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加快面向下一代網絡的高校智能學習體系建設”。教育領域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不同程度推動了高校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和資源提升教學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在教育行業的滲透,高校教師不但要熟悉學科知識和教學法知識的融合,還需選擇適合的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從而實現信息技術下的教學方式創新。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理論為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論依據。
1?文獻綜述
早期的TPACK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體系建構方面,?以定性研究為主。Shulman提出整合內容知識和教學法知識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師知識框架,即既需要重視教師的學科知識,也需要重視培養教師的學科教學法知識。Koehler和Mishra正式提出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這種初步的整合,將教師所需具備的知識進行了具體的、細致化的分解。
近年來TPACK理論發展成為教師發展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理論框架之一,在學界得到了廣泛認可和應用,相關研究逐漸轉教師TPACK測量和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的學者SoHyo-Jeong(2009)測試了職前教師的TPACK水平,發現教師主要存在三個認知困難領域:問題選擇、輔助技術的選擇以及教師和學生主體地位的賦予。?Achambault和Crippen(2009)基于TPACK框架開發了李克特量表,并將其用于測量K-12在線遠程教師的TPACK能力。Graham(2009)等學者測試教師在參與科學與專業發展項目前后的TPACK水平,在測試量表中加入了兩道開放式問題,并對開放式問題的回答進行編碼,從而確定教師的TPACK能力。任秀華(2015)等在研究高校教師知識框架特征的基礎上,改進了用于研究高校教師TPACK現狀的Schimdt量表。吳瀟(2021)通過對高校體育教師TPACK現狀的調查,分析了各項元素知識現狀與影響因素。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基于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的TPACK框架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高校教師TPACK能力的研究中,近年來有關TPACK測量的研究所占比重有所提升。量表測試法是目前應用較為普遍的測量和評價方法,當前基于具體學科領域的TPACK能力測量的定量研究較為成熟,在此基礎上,本文將信息化教育技術融入TPACK能力指標的具體描述,構建高校教師TPACK能力評價體系,體現教育信息化2.0時代技術賦能下的教學創新。
2?評價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TPA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框架強調技術、教學法和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有機融合,包含三個核心要素:學科內容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和技術知識(TK),以及四個復合要素:學科教學法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核心要素和復合要素之間既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在一個相對平衡、動態發展的外圍情境中相互作用,如圖1所示。
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指教師對學科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和技術知識這三個基礎知識之間關系的知識。任課教師需要基于學科特點和學情分析,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特定學科教學中,從而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例如,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中,高校教師需要具備根據學科內容特點,選擇任務驅動、成果導向、問題導向、案例教學、虛擬仿真等合適的教學方法,并在以上教學法中靈活運用信息化教學技術。
3?教育信息化視域下高校教師TPACK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
本文以TPACK框架理論為基礎,在系統性、獨立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指導下,基于教育信息化視角,構建高校教師TPACK能力評價體系的7個一級指標,分別為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技術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知識、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和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
3.1?核心要素指標
技術知識是TPACK框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與技術知識相關的復合要素包括TPK、TCK和TPACK;教學法知識也是教師TPACK框架的重要核心要素,與教學法相關的復合要素為TPK、PCK和TPACK;學科內容知識是具體學科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復合要素是TCK、PCK和TPACK,教師對于學科內容的掌握對課堂的質量有直接影響。核心要素一級指標分別為技術知識(TK)、教學法知識(PK)和學科內容知識(CK),分設二級指標如下:
技術知識(TK)二級指標:(1)多媒體教學設備技術熟練程度(TK),包括計算機、投影儀、控制端、電子白板等常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技術熟練程度;(2)網上通訊技術熟練程度(TK2),包括微信、QQ、電子郵箱等網上通訊工具應用技術的熟練程度;(3)教學管理平臺操作技術熟練程度(TK3),包括spoc、mooc等教學管理平臺使用技術的熟練程度。
教學法知識(PK)二級指標:(1)課堂教學管理的有效程度(PK1),包括通過課堂教學管理,對提升課堂參與度、學生積極性和考核成績的有效程度;(2)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程度(PK2),包括采用探究性教學、項目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程度;(3)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程度(PK3),包括評價主體(教師、小組互評、小組自評、企業教師)的多元化程度;(4)評價形式的多樣化程度(PK4),包括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的多樣化程度。
學科內容知識(CK)二級指標:(1)對學科內容體系認知的程度(CK1),包括傳授學科知識的準確程度;(2)學科內容靈活應用的程度(CK2),包括運用學科理論知識解釋具體學科現象的靈活、合理程度;(3)學科知識重難點安排的合理程度(CK3),包括對學科重難點知識選取和安排的合理程度;(4)對學科發展方向的認知程度(CK4),包括對學科發展趨勢、熱點知識的認知程度。
3.2?復合要素指標
學科教學法知識(PCK)是核心要素CK和PK知識整合而形成的復合要素,是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應用教學方法的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是整合核心要素TK和CK而形成的復合要素;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作為復合要素,需要TK和PK兩個核心要素的有效融合;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是將三個核心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復合知識。以上四個復合要素一級指標下分設多個二級指標。
學科教學法知識(PCK)二級指標:(1)學科教學方法的合理化程度(PCK1),包括針對學科教學采用自主學習、探究性教學、項目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和方法組合的合理化程度;(2)學科考核評價主體的合理化程度(PCK2),包括學科教學評價主體(教師、小組互評、小組自評、企業教師)的合理化程度,(3)學科考核評價形式的合理化程度(PCK3),包括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的合理化程度。
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二級指標:(1)學科信息化教學資源類型的豐富程度(TCK1),包括學科信息化教學資源(含微課視頻、動畫、案例、PPT、思維導圖、題庫等)的豐富程度;(2)學科信息化教學資源與學科內容的匹配程度(TCK2),包括學科信息化教學資源與學科內容的匹配和相關程度;(3)學科實訓軟件操作技術熟練程度(TCK3),包括學科仿真平臺、實訓平臺使用技術的熟練程度;(4)學科儀器設備操作技術熟練程度(TCK4),包括學科相關儀器設備操作技術的熟練程度;(5)學科智能分析技術熟練程度(TCK5),包括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學習分析的熟練程度。
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二級指標:(1)課堂教學的信息化程度(TPK1),包括在課堂教學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探究性教學、項目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等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程度;(2)線上教學管理的有效程度(TPK2),包括通過線上教學管理,對提升課堂參與度、學生積極性和考核成績的有效程度;(3)學科內容考核評價的信息化程度(TPK3),包括評價形式(過程考核、結果考核)的信息化程度。
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二級指標:(1)學科實訓軟件操作技術熟練程度(TPACK1),包括學科實訓平臺、仿真軟件操作技術的熟練程度;(2)學科教學管理平臺操作技術熟練程度(TPACK2),包括學科spoc、mooc等教學管理平臺使用技術的熟練程度;(3)學科考核評價的信息化程度(TPACK3),包括過程考核、結果考核的信息化程度。
4?總結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已成為高校教師重要的專業能力,TPACK理論的應用促進了教育信息技術與具體學科教學的融合。有關TPACK能力的研究中,對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法知識整合的研究逐年增多,研究內容也從框架理論知識衍生到測量方法和能力提升等多個方面,通過實證分析豐富了理論基礎。
TPACK能力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TPACK理論的指導下,構建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師TPACK能力評價體系。從整體上看該評價指標體系融入了信息化教學視域下的高校教師TPACK能力具體評價指標。高校教師TPACK能力測量量表或問卷可根據精細化的指標體系進一步完善設計,為有效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背景下的TPACK能力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OL].(201813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180418.
[3]Shulman?L.S.Those?who?understand:?Knowledge?growth?in?teaching[J].Educational?Researcher,1986,15(2):414.
[4]全美教師教育學院協會創新與技術委員會著.任友群,詹藝譯.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教育者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329.
[5]So,H.?J.,Kim,B.Learning?about?Problem?Based?Learning:?Student?Teachers?Integrating?Technology,Pedagogy?and?ContentKnowledge[J].?Australasian?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09,25(1):101116.
[6]Archambault?L,Crippen?K.Examining?TPACK?among?K12?online?distance?educators?in?the?UnitedStates[J].Contemporary?issues?in?techbology?and?teacher?education,2009,9(1):7188.
[7]Graham?C,R,Burgoyne,N,Cantrell?P,et?al.TPACK?Development?in?Science?Teaching:Measuring?the?TPACK?Confidence?of?Inservice?Science?Teachers[J].Tech?Trends,2009,53(5):7079.
[8]任秀華,任飛.高校教師TPACK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4):3844.
[9]吳瀟.云南省州市高校體育教師TPACK能力現狀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1.
[10]徐鵬,劉艷華,王以寧,等.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測量方法國外研究現狀及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3,34(12):98101.
[11]Mishra,P.&?M.J.Koehler.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A?framework?for?teacherknowledge[J].Teachers?College??Record,2006,108(6):1017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