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芳芳
摘?要:隨著“RPA+AI”技術逐步推進,金融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綜合要求越來越高,這也為當前高職院校金融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需要冷靜分析互聯網金融現狀及高職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發展現狀,探索出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路徑。
關鍵詞:高職;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45
0?引言
2021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一詞出現了24次之多出現頻率為近三年來最高。在過去的20年中,衣食住行已經充分被數字化,數字化科技轉型對于包括金融行業在內的各行業勢在必行。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從戰略角度出發,呼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借助全新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金融機構的數智化水平。據Gartner《十大戰略技術趨勢》匯報表明,隨著我國勞動力人口結構的轉變以及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的行進,RPA在國內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38億元,其中金融行業滲透率最高,尤其是銀行,相對使用率達到5%-10%,遠遠高于制造業、零售業。Gartner預測,RPA技術將會成未來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AI包括但不限于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金融則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主要金融主體機構。“AI+金融”在金融機構的內生需求、資本持續投入、政策不斷扶持的驅動下,獲得較為長足廣闊的發展空間。金融機構內部市場競爭加劇、金融機構人力成本上升、金融市場監管趨嚴等客觀環境驅使金融機構不斷投入預算采購前沿科技,改善傳統工作方法,打造全新金融業務運營環境。
但是在《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就業報告》中顯示,超過90%的金融科技企業目前面臨科技專業人才短缺;超過45%的受訪企業表示難以找到符合職位需求的人才。2019年8月出臺的《央行規劃》提出要打造一支過硬的人才隊伍,將培養科技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造就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專業人才,優化金融業人員結構,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數智支持。
不難看出,這場金融數字化轉型進程勢必對高職院校的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挑戰的同時,又給予巨大的機會。金融行業數字轉型時期,“RPA+AI”技術以“金融機器人”的角色廣泛應用于金融行業的,從而使金融系統降本增效,從“勞動密集型”轉型至“AI密集型”。這對高職高專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已經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RPA+AI下金融科技對高職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
1.1?融合金融邏輯與科技技術的人才
金融科技是在傳統的金融服務中,利用創新技術,完善改良成為全新的金融范式、步驟及生產力的這一過程。這需要金融從業者不僅要堅守原本的金融邏輯,還要實時掌握新RPA、AI等先進技術,融會貫通。在洞悉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的同時,能綜合運用金融思維、技術規則。可見融合金融邏輯與科技技術的人才將越來越成為未來金融行業的精英。
1.2?熟悉國際金融市場規則的良才
目前,中國正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同時,中國自身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給中國和世界帶來新的機遇。全面深化與世界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多領域合作,這使得中國金融行業共商國際合作、參與國際競爭成為必然之勢。因此,掌握外語、熟悉國際金融市場規則,具有全球視野的畢業生也將是我國未來金融行業中不可或缺的良才。
1.3?洞察經濟趨勢的全才
在此之前,客戶的需求相對簡單,金融從業者提供更多的是存貸款等傳統基礎服務,對從業者知識儲備要求不高。然而,隨著RPA、AI、大數據、云計算的來襲,需要金融從業者洞察經濟趨勢,實時地為客戶量身打造包括理財、基金、證券、保險、信托、貴金屬、外匯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產品及服務,以滿足客戶不同層次的需求。這無疑為金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從業者需要掌握金融領域內涉及的所有知識外,還要緊跟國家政策、世界經濟形勢,做出快速調整,以滿足客戶需求。
2?高職高專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2.1?課程體系與時代不同步
目前,高職高專金融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仍大多沿襲傳統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主要表現為,一是大比例設置銀行類課程的情況仍然比較突出;二是課程設置缺乏動態調整,新金融課程缺位;三是一些專業課程名稱雖然已經更改,但是內容仍缺乏更新,難以與時俱進。高職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在畢業求職時,已學的理論和技能難以滿足目前崗位需要,這使得學生面對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感到無所適從。
2.2?師資能力與行業不融合
在大數據、云計算、RPA機器人、AI等先進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原有的金融業態不可避免地面臨重構。這對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需要教師實時更新知識儲備,補充知識新盲點,順應行業房展;第二,需要教師在教學之余實打實地參與到最新的金融業務當中去,以儲備前沿的實踐經驗指導高職專業學生。然而,目前很多教師雖然具備了職業技能證書,但是在面臨金融業務快速更新的今天,很多金融職業技能資格證的后續教育相對滯后,無法做到及時更新。再有些教師在面對新知識時,有畏難情緒,無法做到真正的與時俱進。
2.3?教學手段與工作流程不適應
在金融科技時代,金融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很多新的業態理論與崗位實踐需要在工作中進一步探究。這樣一來終身學習的理念就顯得尤為突出,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而舊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無法達成這個目的。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無法面授的突然沖擊,使傳統的教師講解知識、學生面對面接受知識的局面被瞬間打破,削弱了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掌控能力,多數課程只是將線下授課的內容和方式復制到了線上課堂,并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進度與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特別是由于實踐教學的特殊性,無法現場操作、指導的弊端更需要通過新的教學設計理念進行彌補。尤其是金融工程專業的實踐課程,涉及定價、建模等內容,需要較強的理論支撐,實踐教學體系的銜接顯得尤為重要。
2.4?實訓實踐過程與現實脫節
目前,高職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把技術技能金融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因此大多數高職金融管理專業都建立了金融仿真實訓室,用以增強實訓實踐環節。但是仍存在三種情況:一是實訓軟件的仿真程度、吻合程度有限;二是金融科技資源平臺偏資源聚合、輕操作;三是課程與課程之間、課程與實訓之間、實訓與實訓的內容存在交叉大量重復和真空缺漏。這些會造成高職院校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閉門造車,與當下的金融行業“兩張皮”的情形。學生對金融科技的學習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對金融科技的實踐進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練習,使得學生走出校門后無法更好地適應金融科技時代對金融人才的要求。
2.5?評價標準與崗位不銜接
在統計金融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對口率時,高職院校缺乏規范統一的口徑。只有為數不多的院校能持續地跟蹤用人單位,不間斷地調查對本校畢業生的滿意度。另外,高職金融管理專業的評價考核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取決于期末考試成績。在期末考試方式當中,雖然會設置一定比重實踐類內容,但理論考試仍是主要考核方式。這樣會造成學生的在操作技能、數據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難以通過考試的方式進行評價。因此,評價標準與崗位不銜接使得經濟類院校難以掌握真正的人才培養質量水平。
3?改進經濟類院校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3.1?重構適應金融市場變化的課程體系
在以RPA、AI等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金融行業已經正式邁入金融科技時代。因此,金融從業者不但要擁有嚴謹的金融邏輯,還要掌握最新的信息技術,更要能敏銳地捕捉轉瞬即逝的資訊。只有這樣,才能做好迎接金融行業不斷變化的挑戰。培養這樣的人才,則需要重構一個更符合現代化金融市場要求與變化的金融管理課程體系。按照夯實理論基礎、拓展專業視野的標準,將課程分為兩大類:專業基礎課程、專業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強調構建經典理論基礎,打造金融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底色,比如,金融學、管理學、保險學、統計學等課程。專業素質課程則突破原有界限,不拘泥于課時、呈現方式,可以整合幾門課為一門課,也可以將一門課根據金融熱點分為幾個專題講座;可以是學校教師與金融機構專家線上、線下聯合授課;可以是投資者、消費者問卷調查,也可以是金融科技企業實踐學習。課程體系設置應富于彈性,應鼓勵開闊學生的眼界,調動其自驅力,讓他們愿意去探究金融、商業規則。并力爭做到與科技金融時代動態調整,實時地向學生源源不斷地灌輸最新金融理念,使學生持續用金融思維去考慮問題,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
3.2?建設適應金融科技時代要求的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的質量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只有建設一支適應金融科技時代要求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與時俱進的金融管理類人才。首先,教師自身要拋棄“一本書、一門課、一輩子”的固有想法,敢于接受科技金融帶來的挑戰,革舊圖新以適應行業變化。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專業、主動學習專業的目標,實時地運用新的技能、新的教學理念引領學生;此外,應加快“大金融”專業群建設,加強不同背景教師、資深一線行業專家在課程建設、科研課題開發、實踐指導上的合作,互相加強交叉領域學習,提高教師隊伍實際工作素養、教學能力,有機整合師資力量。最后,高職院校要提供資源、機會、保障,讓教師走出去,頂崗實踐,深入金融科技企業一線掌握金融科技產品設計所需要的金融素養和關鍵技術,實現真正的知行合一。
3.3?引入適應金融科技新人才的教學方法手段
知識技能日新月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也應與時俱進。第一,鼓勵采用“主題式教學”,即不同學科、不同背景的教師可就某一熱點金融問題或經濟現象拋出一個主題,突破單一學科知識、方法論的瓶頸,推動不同專業學科,實現“大金融群”內部、金融與其他學科之間深度深度彈性交叉與融合。第二,鼓勵采用“元素深度教學”,即按照RPA、AI、區塊鏈、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元素將科技類知識進行細分,然后再按照銀行、保險、證券、大宗交易、風險等元素將金融類知識進行細分,推動課程向元素化深度探究,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多學科觀察與分析能力。第三,鼓勵采用“現場教學”,即通過戰略聯合企業,共建金融科技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RPA、證券交易、算法等訓練,讓學生從容面對能力進階。依托真實項目實施現場教學,貫通金融理論知識與科學技術,掌握金融科技最新發展動態,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生成長成才需要。
3.4?打造適應產學研結合的實習實訓基地
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于通過產教融合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在金融科技時代,高職院校應主動對接前沿行業和一線企業,調整學校政策以調動企業參與金融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借助企業的資源、渠道建設金融實習實訓基地。這樣一來,不僅使金融類院校的實訓內容更貼近金融行業和企業的實際情況,也可以由一線科技金融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和就業機會。同時,在實習實訓過程中,動態地調整學生的實習實訓內容、人才培養方案,實時滿足企業需要,實現“實習就業零過渡”。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減少了實習企業招聘、培訓費用,互惠互利。金融實訓指導教師還可以在掌握第一手數據的基礎上,與實習企業開展橫向課題研究,真正意義上實現產學研相結合。
3.5?完善適應社會的全方位人才培養評價體系
一個適應社會的、完善的、涵蓋各方角度的融人才培養評價體系能準確反映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水平。這其中至少應涉及企業、學生以及第三方評價機構三個角度。因此,應設置企業滿意度、就業率、就業對口率、學生滿意度、家長滿意度等指標包括在內的人才培養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在充分重視企業的評價指標的同時,要從數據中分析得到社會、企業對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在“1+X”證書、實際工作能力、計算機操作水平、英語交流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維度上真正的要求。企業對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畢業生的滿意度很大程度上定義了畢業學生的培養質量,也指明了未來培養方向。專業就業率決定了是否有必要開設該專業。此外,考慮到部分高職高專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存在就業率高對口率低的現實情況,在設置指標時還應充分考慮對口率。對于高職高專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質量的高低,學生、家長最有發言權,因此應該將其設置為絕對的評估對象。
4?結語
以“RPA+AI”等新技術為背景的現代金融已快節奏步入科技化,新金融業態推動下金融科技創新實踐對以高職金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職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式面臨巨大變革。應轉向融合金融邏輯與科技技術、熟悉國際金融市場規則、洞察經濟趨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國斌.基于互聯網金融創新與創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管理體系改革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04):185186.
[2]趙海榮,崔立群.金融科技時代經濟類院校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1,34(03):8385.
[3]賈君怡,于明哲.金融科技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研究[J].科學決策,2021,(12):145150.
[4]鄧婕.金融科技背景下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1,(11):4647.
[5]薛偉.金融科技行業發展趨勢及人才培養[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16):120121.
[6]李姣.高職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7,529(1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