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女 易文杰 劉玉美 董超


摘?要:通過對小學生群體閱讀、學習語文課文后產生的旅游動機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生普遍有意愿前往語文課文涉及的旅游景點或地點;父親學歷對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意愿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而母親學歷發(fā)揮了顯著影響作用;旅游動機類型中教育動機占主導,男生和女生的旅游動機類型也有明顯差異;旅游目的地選擇意愿方面,以“故宮”“天安門”為代表的歷史古跡型旅游目的地最受歡迎。上述結論擴充了旅游動機研究廣度,為家庭親子游,教師與學校、旅游機構等結合實際情況組織施語文教學,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或開發(fā)旅游產品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課文;旅游動機;價值研究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92
0?引言
旅游不僅是一種物質生活,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生活,現(xiàn)今社會各個群體向往旅游的動機具有多樣性,不同職業(yè)、不同群體的人的旅游動機具有差異性。一些國外學者提出幾種不同的旅游動機理論,如德國學者格里克斯曼(R.Giucks?mann)最早于1935年發(fā)表了著作《一般旅游論》,將旅游行為的動機分為心理的、身體的等四大類,日本學者田中喜一(1950)提出旅游動機分為身體動機、心理動機、精神動機、經濟動機四類;國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如劉純(1986)提出的五種不同類型的旅游動機,婁世娣(2002)提出的六種旅游動機等;然而不論是何種旅游動機,其產生都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如書籍、影視等作品。事實上,語文課文與旅游動機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語文課文體裁中的游記、詩歌、散文、小說甚至是說明文中都有不少與旅游相關的作品,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黃山奇石》《桂林山水》《趙州橋》等一系列文本內容。目前,國內外關于大學生、老年人等旅游群體的旅游動機研究已經有豐富的成果,而針對小學生旅游動機的研究相對較少。在2021年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意見》等相關文件出臺,各地大力發(fā)展研學旅行的背景下,了解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產生的旅游動機并開發(fā)可滿足小學生研學旅行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相應產品,便具有了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研究意義。
1?研究設計
1.1?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文獻研究法收集并摘錄有關“旅游動機”“小學生群體旅游”等文獻資料,進行匯總整理。
其次,利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實證研究,問卷主要分為三個維度,第一維度為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第二與第三維度為量表部分,第二維度為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動機類型,第三維度為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目的地選擇,量表采用5點式李克特量表形式,其中5代表完全同意,4代表同意,3代表一般,2代表不同意,1代表非常不同意來錄入數(shù)據(jù)。
再次,采用訪談法就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動機的價值問題對小學生個體、家長與教師進行非結構性訪談調查。
最后采用SPSSAU統(tǒng)計工具對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方法包括信效度分析、描述性分析、頻數(shù)分析、t檢驗、交叉(卡方)檢驗等。分析可知“旅游動機類型”與“旅游目的地選擇”量表信度分別為0.757、0.885,二者均大于0.7,具有較高的信度指標;“旅游動機類型”與“旅游目的地選擇”量表效度KMO分別為0.762、0.907,二者P值均為0.000<0.05,以上指標說明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適合進一步分析。
1.2?研究對象
研究選取貴州省六盤水市第二實驗小學和鐘山區(qū)第四實驗小學,兩所學校均使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研究對象主要針對兩所小學三至六年級的學生,選取中高年級學生使得本次研究的實施與結果具有更高的可行性與科學性。調查總共發(fā)放問卷260份,去除多選、漏選和明顯隨機填寫的無效問卷共62份,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98份,有效率為7615%。女生占4798%,男生占5202%,男女生人數(shù)差異較小;城鎮(zhèn)常住地學生占比9646%,農村常住地學生占比為354%,因調研地選取的局限,常住地為城市的占比大于農村。
2?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動機程度、類型及旅游目的地選擇
2.1?旅游動機程度分析
對于小學生前往課文中的旅游景點或地點的出游意愿進行頻數(shù)分析,可知“非常想”與“想”前往課文中的旅游景點或地點的小學生共占比6566%,說明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動機程度普遍比較高;而“一般”想前往課文中的旅游景點或地點的小學生占比2828%;“不想”和“非常不想”前往課文講動機程度低,僅占606%。
根據(jù)交叉(卡方)檢驗可知,不同性別的小學生對于前往課文中的旅游景點或地點的意愿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00016<005),女生較男生更有前往課文涉及的旅游景點或地點的意愿。父親學歷對小學生前往課文中的旅游景點的旅游意愿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0209>005),但母親學歷對小學生前往課文中的旅游景點意愿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0034<005);當母親學歷水平處于小學及以下,小學生的旅游意愿最高(739%),即旅游動機程度最高;當母親學歷處于大學及以上水平,小學生的旅游意愿較高(718%);當母親學歷處于初中或高中水平時,小學生的旅游意愿較弱(分別為667%、625%),即旅游動機程度較低。
2.2?旅游動機類型分析
基于麥金托什的旅游動機理論,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情況,考慮到語文課文的文學性質,通過預調研篩選,本文選取身體健康動機、文化動機等4個維度作為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動機類型,并將每一維度的動機類型細化,設置15個動機調查項形成量表。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動機類型在“教育動機”維度平均得分最高,所有題項分析中,屬于“教育動機”維度的題項在前五項占比兩項,依次為“覺得好奇,想要探索”(4414分)、“增長個人見識”(4348分),見表1。
根據(jù)t檢驗可知,各維度中男生和女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動機類型在文化動機維度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2<005),女生的文化動機平均得分高于男生。各題項中男生在“鍛煉身體,變得健康”動機水平上顯著高于女生(p=0000<001),且差異最顯著。女生分別在“接觸其他民族,體驗民族傳統(tǒng)”(p=0003<001),“對音樂、美術方面的追求與享受”(p=0039<005)動機水平上顯著高于男生。
2.3?旅游目的地選擇
將小學語文課文中獨立篇幅介紹的旅游景點或地點進行同類別歸納(如把《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黃山奇石》三篇課文中的廬山、天門山、黃山歸納為山地型旅游目的地一類)設置了10個旅游目的地類型調查項形成量表,探究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目的地選擇。各均值中,歷史古跡型旅游目的地4.566分最高,山地型旅游目的地3.854分最低。說明基于語文課文,小學生熱衷于選擇歷史古跡型旅游旅游目的地,而選擇山地型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較小,見表2。
據(jù)t檢驗可知,不同性別的小學生對于森林生態(tài)型旅游目的地(p=0.005<0.01),民族民俗型旅游目的地(p=0.001<0.01)和古鎮(zhèn)古村型旅游目的地存在顯著差異(p=0.035<0.01)。女生平均值得分均高于男生,表明基于語文課文,女生較男生更傾向選擇森林生態(tài)、民族民俗和古鎮(zhèn)古村型旅游目的地。
2.4?小學生曾前往與印象深刻的旅游景點或地點
2.4.1?小學生印象最深刻語文課文中的旅游景點或地點
在小學生印象最深刻語文課文中的旅游景點或地點調查中,出現(xiàn)頻次前10名的旅游景點或地點依次排序為故宮(101次)、內蒙古草原(52次)、天安門(34次)、黃山(33次)、圓明園(22次)、廬山(20次)、錢塘江(19次)、西湖(18次)、西沙群島和長城均(11次),其中“故宮”“內蒙古草原”分別是調查中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旅游景點或地點。“故宮”出自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2課《故宮博物院》。學習這篇課文可以增強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自豪感。“內蒙古草原”出自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課《草原》。學習課文可以讓學生感受內蒙古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激發(fā)了解西部的興趣。
2.4.2?小學生到訪過的語文課文中的旅游景點或地點
在小學生曾前往的語文課文里的旅游景點或地點調查中出現(xiàn)頻次前10名的旅游景點或地點依次排序為故宮(33次)、天安門(14次)、內蒙古草原(12次)、西湖(7次)、黃山和廬山均(6次)、長城(5次)、日月潭(3次)、錢塘江和小興安嶺均(2次),其中“故宮”“天安門”是調查中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旅游景點或地點,對應了小學生熱衷于歷史古跡型旅游目的地的選擇。
3?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動機價值蘊含分析
3.1?理論價值
首先,從國內外學者關于旅游動機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動態(tài)來看,旅游動機的研究多集中于旅游學、心理學、管理學的角度,涉及教育學領域的較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質量的提高,教育與旅游跨界融合發(fā)展的逐步深入,相關研究有必要加強。
此外,現(xiàn)有研究針對不同群體(如老年人、大學生、城市居民群體等)的旅游動機研究豐富,針對小學生群體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對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產生的旅游動機研究可以拓展旅游動機研究廣度。
3.2?實踐價值
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動機程度較高,這對于家長、學校、課文涉及的地點、景點等旅游機構有著一定的實踐價值。
對于家長,小學生前往課文涉及的景點或地點最多是出于教育目的,感到好奇,有探索欲,渴望增長個人見識,傾向于選擇歷史古跡型和紅色文化型旅游目的地(如故宮、圓明園、狼牙山、沙洲壩)。家長如果選擇同孩子親子游,可以考慮前往這些旅游地,在適當?shù)臅r機給孩子補充相關歷史文化知識,這樣便可同時達到休閑與教育的雙重作用。女孩的家長可以考慮通過旅游與孩子共同體驗不同文化,感受民族風情,男孩的家長則可以考慮與孩子共同鍛煉身體,變得更加健康;對于教師與學校,教師在進行相關語文或校本課程教學中,可以增加旅游經歷分享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充實課堂教學經驗內涵,還能調動其他未旅游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對于祖國秀美河山的熱愛之情,提高語文文化意識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同時,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與語文課文中涉及省內景點或地點達成合作,開發(fā)校外課程資源,例如共同開展研學旅行,建設校外研學基地,充分滿足學生的教育動機;對于課文中的旅游景點或地點以及相關旅游機構。前者可以針對小學生尋找樂趣的動機,為其提供健康、美味的兒童小吃,童真童趣的游樂項目等適合小學生旅游需求的旅游產品。后者在研學旅行線路開發(fā)上,可以考慮首選歷史古跡、紅色文化和水域型等旅游目的地,如故宮、天安門、圓明園、長城等景點,也可以根據(jù)客源市場條件整合開發(fā)基于語文課文的實踐拓展研學旅行路線。
4?結語
本文從語文課文的接觸角度出發(fā),通過描述性分析、頻數(shù)分析、t檢驗、交叉(卡方)檢驗具體分析了小學生基于語文課文的旅游動機程度、類型及旅游目的地選擇,發(fā)現(xiàn)小學生普遍有意愿前往課文中的旅游景點或地點,其中教育型旅游動機程度最高,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多樣,以“故宮”“天安門”等為代表的歷史古跡型旅游目的地選擇最突出,上述結論為教育與旅游的跨界融合發(fā)展起到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純.走向大眾化旅游的社會一論現(xiàn)代旅游行為與動機[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2(4):98102.
[2]田中喜一.旅游事業(yè)論[M].旅游事業(yè)協(xié)會,1950.
[3]劉純.旅游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8184.
[4]婁世娣.旅游動機及其激發(fā)[J].經濟經緯,2002,(1):7275.
[5]The?SPSSAU?project?(2023).SPSSAU.(Version?23.0)?[OL].Retrieved?from?https://www.spssau.com.
[6]秦趣,胡澤黎,劉安樂,等.貧困山區(qū)旅游扶貧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耦合協(xié)調關系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2721283.
[7]石朋,胡月,周儒,等.近十年國內旅游動機研究綜述[J].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23(03):17.
[8]秦趣,梁振民,劉安樂,等.基于DPSIRM框架模型的高原濕地生態(tài)安全評價[J].冰川凍土,2020,42(4):13631375.
[9]方莉莉.研學旅行與語文課程融合的探究[J].漢字文化,2021,(1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