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輝
【摘要】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生態環境的改變,受眾的消費需求越來越高,促使全媒體時代任何傳播者都要往前走,尋求突破與發展。播音員主持人作為主流媒體的“代言人”,是媒介形象的重要體現,在當下媒介身份感轉變、傳受關系轉變、網絡語境影響力上升的背景下,播音主持只有不斷增加和提升自身的藝術魅力,才能抓住和留住受眾。如何抓住和留住受眾,就需要研究媒介的傳播規律,受眾本位提升自己的視覺與聽覺形象,傳播語言向口語化、個性化、時尚化、多元化轉變,讓自身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展現好媒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關鍵詞】全媒體語境;播音主持;藝術魅力;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J9?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15.058
全媒體時代,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全新的變化,傳播效率加快、傳播路徑變寬,主流媒體的“把關人”角色發生轉變,傳受關系不再是單一、單向。與此同時,網絡語境影響力上升,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媒介平臺的“傳聲筒”語言藝術特征面臨新的挑戰,如何不斷優化語言表達,形成獨特的語言魅力,適應當下媒介環境發展,贏得受眾喜愛,成為播音主持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1. 全媒體語境下傳播環境的嬗變
語言既是工具又是藝術,通過語言表達形成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全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發生嬗變,還得從傳播環境的嬗變說起,從大局觀窺見具體細節。
1.1 主流媒體的媒介身份發生轉變
傳統媒體時代,作為“把關人”“守門人”,電視臺播音主持給受眾的身份感是專業的、權威的、有距離感和高高在上的。隨著傳播環境的改變,受眾對播音主持的這種身份感慢慢降低。
造成媒介身份轉變或播音主持身份感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自媒體平臺的興起給主流媒體帶來挑戰,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各類自媒體平臺,無需專業設備、電視臺允許就可以開通賬號,傳播信息內容,形成自己的粉絲量和受眾。另一方面,則是傳受關系的轉變,自媒體平臺的興起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人人都能在網絡環境中發聲。面對身份感的轉變,主流媒體播音主持應該降低姿態,鉆研網絡環境,尋求自身突破,提升藝術魅力。
1.2 傳播者與受眾的傳受關系發生改變
傳播過程包括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眾等四個要素,其中傳播者、受眾之間的傳受關系是決定媒介環境的重要內容。傳統媒體時代,傳播者與受眾間的關系是單一的、單向的,受眾只能被動接受傳播者的信息,無法反饋信息形成交互。全媒體時代,依托媒介技術進步和發展,傳統的傳受關系已發生改變,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大大加強,他們可以隨時反饋信息,也可以傳播信息,在此情形下受眾的地位明顯提升。
傳受關系的改變則要求播音主持摒棄高高在上的姿態,要有受眾本位的思想,運用受眾思維在語言使用、形象構造時往受眾關注的方向去靠,增加受眾與之交互的可能性。
1.3 網絡語境影響力上升
語言規范上,主流媒體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從語音、語法、詞匯、語流等方面都要符合普通話的要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語境慢慢形成一定的話語空間,新的網絡用語不斷產生,整個傳播環境呈現出一種全新的面貌。例如,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每年都會發布“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網絡語境的產生,帶來的直接改變是傳統媒體環境下嚴肅、刻板的播音主持風格改變,現今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要更具生動性、平民化和親和力,但另一方面又要保證正確的輿論導向,避免低俗、不雅的語言產生。
2. 全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特點
上文提到現今傳播環境已發生改變:主流媒體媒介身份感降低,傳受關系發生轉變,網絡語境影響力上升,從而促使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也產生了一些特定的特點。
2.1 語言逐漸向口語化轉型
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自媒體平臺的大量涌現,促使內容的制作和傳播門檻逐漸降低,只要有一臺手機、有網絡,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并對事件發表自己的言論。此背景下,傳播的信息開始向大眾日常生活和語境不斷貼近。
日常語境下,受眾多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信息,主要以淺層信息獲取為主,要求短、精且能夠瞬時調動感官需求和強烈的閱讀需要。就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風格來看,需要從傳統的“播報”轉變成“說”的形式,不是信息的通告或通報,而是用日常與人交談的口語化形式進行人際和大眾傳播,口語化的形式讓內容更具生活化特色,讓受眾接收信息的時間更通暢、快捷,不用做過多的信息解碼。
口語化的轉型,從播音員主持人的角度而言,在海量的信息中或臨近信息閾值的情況下,受眾能夠快速獲取,快速感知,從而產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傊?,全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逐漸向口語化轉型,就是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做好新、奇、特,滿足大眾親和力、生活貼近感的體現,實現對大眾的情緒引導。
2.2 語言逐漸向個性化轉型
“字正腔圓”“專業化”“嚴肅性”,是傳統媒體時代對播音主持的要求,無論從行業的約束還是從業人員的管理上來說,語言藝術與形式都是標準化的、規范化的,較少有個體性的特點體現,標準規范性下導致的結果表現之一便是傳播內容同質化,傳播語言藝術與當下傳播環境脫節,無法達成受眾的信息內容需求,久之大眾審美就會產生疲勞感。例如《中國好聲音》華少的主持風格,在傳統媒介語境下,可能不受專業平臺的喜好,但適應全媒體語境下受眾的需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朱廣權運用段子的形式播報新聞,其個性化語言風格就受到一大批受眾的追隨。
當前語境下,播音主持必須具有語言向個性化轉向的意識,改變自身過于單調的風格,通過不斷對各個媒介平臺的研究,受眾或粉絲群體的研究,形成自己獨有的語言藝術風格。另外,個性化的語言需求,也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具備臨場應變的能力,能夠針對不同的節目內容和形式,不同的媒介平臺,找到適合的語言輸出方式,快速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和眼球。
2.3 語言逐漸向時尚化轉型
全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除向口語化、個性化轉型外,還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是向時尚化轉型。時尚化是指語言趨向時代潮流,追逐網絡熱詞,例如朱廣權在播報新聞時所運用的段子“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等。隨著自媒體的崛起,大眾對傳統刻板詞匯失去接收欲望,也是當下語言走向時尚化的重要原因。這就要求播音主持,為更好適應當下媒介語言環境,多瀏覽信息,多儲存信息,凸顯自身的語言文化素養和藝術水準。
語言的時尚化,并不是說播音員主持人在傳播信息的時候沒有邊界和度,而是要采用合理合規的方式去傳播信息。單純的時尚化并不可取,比如把“惡俗”當有趣,把“男聲女氣”“女聲嗲氣”理解為大趨勢等。語言本身是一種大眾性的內容,考慮到傳播性和交流性,受到一定社會制度的制約。
2.4 語言逐漸向多元化轉型
全媒體環境下,傳播渠道呈現多元化發展,受眾消費需求也呈現多元化發展,以此促使播音主持逐漸向多元化轉型。按照媒介平臺和媒介內容分,電視臺、廣播站等新聞節目語言多為專業性、嚴肅性,自媒體平臺信息多平民化、口語化、娛樂化,如此使得播音主持的分工越來越細化和明晰,播音主持開始向“配音”崗位角色轉變,對其發展有了新目標和新要求。
3. 全媒體語境下提升播音主持藝術魅力的策略
信息傳播中,從信息傳遞、資訊公開等方面來說,播音員主持人都擔任著很重要的工作,要求其在工作中既要有所創新,又不能走偏方向。播音語言是信息載體,優劣好壞直接影響傳播效果。因此,全媒體語境下增強播音主持藝術魅力,一定要結合當下語境特點和宣傳部對輿論的導向要求,開展工作,從而促進播音主持整體水平的進步。
3.1 堅守正確的輿論價值導向
播音員主持人作為主流媒體的“傳聲者”,是信息內容“把關人”的重要一環,是黨和群眾喉舌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官方形象。國家廣電總局曾就深化播音主持專業人員職責提出指導意見,要求播音主持要造就正確的政治立場、優良的素質,做到德藝雙馨。指導意見的提出,說明播音主持無論在什么樣的媒介語境下,都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準則,在節目中保持高度的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保持初心,始終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保持一致,進行正確的輿論價值引導。這便是,全媒體語境下增強播音主持藝術魅力的基礎與前提。
更具體地說,正確的輿論價值導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面對“大是大非”的事件,一定要有鮮明的態度;在錯綜復雜的輿論面前,要持中守正,不要急著表態、發聲,有調查才有發言權;在議題設置上要有大局觀,議題設置要圍繞中心和服務大局,從大局觀出發思考問題;在輿論引導過程中要注意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原則。
3.2 把握全媒體語境傳播規律
傳播規律,是指傳播活動與活動之間有著本質的聯系,這種聯系具有實踐性,同時又具有平臺特點。學者認為,傳播規律具有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兩種類別,普遍規律包括信息的真實可信性、依靠群眾性以及傳播的迅速性,或者說是社會性、及時性。特殊規律則是指傳播平臺的選擇性,平臺的傾向性,發布時間的傾向性、流通性。
具體來說,把握全媒體語境傳播規律,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其一,研究傳播平臺的特性,例如微博、微信這類社交性的自媒體平臺,傳播規律實質上包含社交性,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是具有交互性質的。抖音、快手這類短視頻平臺,除了交互性,還具有泛娛樂化、精準捕捉受眾偏好的功能;其二,研究傳播內容的發布時間,早中晚哪個時間段,用什么類型的語言藝術傳播內容,更能抓住受眾,讓受眾停留的時長更長,讓受眾點進主頁繼續瀏覽其他內容的時間更長;其三,研究傳播內部的運算邏輯,互聯網時代內容能夠形成大范圍傳播,是因為內部有話題熱度,話題熱度一經受眾討論就會形成快速裂變,裂變就像滾雪球會越變越大,影響力也會越來越深。
不“宅”方能不“窄”,全媒體語境下只有充分熟悉和把握各類媒介平臺的傳播規律,才能有發言權,才能根據平臺的特點靈活運用語言藝術,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通過語言藝術魅力,帶動受眾感官。實際上,播音員主持人自身研究傳播規律的能力有限,這還得依靠廣播電視臺組織集體性研究,組織多次培訓鼓勵播音員主持人參與其中,增強播音主持藝術魅力。
3.3 形成良好的視覺、聽覺形象
聲臺形表,播音主持的藝術魅力,既體現在聲音形象上面,又體現在外在形象上面,即視覺、聽覺要做到一致,做到內外兼修。
首先,從視覺形象上來說,播音員、主持人需要注意自身外在形象的塑造,包括儀態舉止的優雅大方,舞臺風度的自信從容,從專業修為、服化道、形體等都要做到全面提升,讓受眾通過屏幕就能感受到播音員主持人的審美素養和高雅氣質,從而良好地展現媒體形象,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其次,從聽覺形象上來說,就是播音員主持人的聲音要有足夠吸引受眾的魅力,通過語言藝術的魅力獲得受眾的認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海霞曾說:媒介即信息,其實信息不僅僅是內容本身,而是在播報的過程中給觀眾傳達美,觀眾看到的不單單是新聞內容,而是獲取新聞內容的同時獲得審美上的愉悅和美好體驗。因此,廣播電視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視聽覺藝術,需要播音員主持人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打造和磨礪,聲臺形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反復練習和學習。做到對每一篇稿件的語言、語氣、節奏、快慢、停頓、重音都做到心中有數。而在這之中,扎實的播音主持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豐盈播音主持藝術魅力的基礎。
4. 結束語
全媒體時代,傳播環境已發生嬗變,主流媒體的媒介身份感逐漸降低,受眾對播音主持的膜拜度逐漸降低;傳播者與受眾的傳受關系發生改變依托媒介技術進步和發展,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大大加強,受眾可以隨時反饋信息,也可以傳播信息;網絡語境影響力上升,專業性、嚴肅性的廣播電視語言不再是主流。這種傳播環境的嬗變,也促使全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發生改變,語言逐漸向口語化、個性化、時尚化、多元化轉型。這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自身做出改變,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積累經驗,堅守正確的輿論價值引導,勤于研究和總結,多研究全媒體環境下各類媒介平臺的特點,研究傳播規律,形成一套特有的行之有效的應對環境變化的措施。作為代表媒介形象的載體,播音員主持人還需注重自身的視覺、聽覺形象,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戴巧玲.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性分析[J].新聞前哨,2022(2):66.
[2]劉梓怡.全媒體背景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特性[J].新媒體研究,2019(2):2.
[3]郭佳琳.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特點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8):3.
[4]凌寧寧.全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提升藝術魅力策略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3):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