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瑛
摘 要 本文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為例,借助真實的課堂教學案例,圍繞著創設情境和組織活動兩項措施,研究高中語文教學中多文本閱讀的引導策略,創建以大情境和大活動為主要元素的閱讀教學新形勢,在探究的過程中,結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高中生的真實需求等,為學生搭建思考、認知的支架,讓他們在開放和自由的情境中,展開系統化、探究化的思考與學習,明確多文本之間的內在關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多文本閱讀 引導策略
所謂的多文本閱讀,指的是圍繞一個或多個具有統攝意義的話題,串聯具有相似性特征的文本,通過與文本、與教師、與同學對話而達成共識的一種閱讀模式,它映射了群文閱讀的理念,與群文閱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多文本閱讀教學,旨在鍛煉學生整合學習內容、對比與分析的能力。為了將多文本閱讀的作用和價值最大化,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開放式和實踐性的大情境,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文本之間的關聯,向著深層閱讀、高效閱讀的方向邁進。
一、創設情境,統攝多文本
多文本閱讀以同一話題、多個文本和師生共讀為主要特征,旨在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其運用能力。縱觀多文本閱讀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創設一個可以同時觀照多文本的大情境,這個情境還要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引發學生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共鳴,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領取閱讀任務、走進閱讀文本。
在創設統攝多文本的大情境時,我們要關注教材,從教材中的單元導語、課文內容等元素入手,尋找多文本之間的關聯,據此創設統攝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方向。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選編了《勸學》《師說》等多篇文本,結合單元導語中“學習之道”的人文主題及學習提示,我們創設了一個統攝多文本的大情境,如“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我們會面對社會中的種種誘惑,當我們的精力被分散時,自然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疲乏感和困惑感,針對此種情況,為了讓高一的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學生會將從這學期開始,舉辦‘我的學習之道的主題討論活動,創建專門的微信公眾號,為高一的學生提供抒發個人見解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從優秀留言中選取三名同學,作為校級代表大會的發言人,請同學們積極踴躍地留言吧!”
這一情境與高一學生的真實經歷相符,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而以微信公眾號作為發言和討論的平臺,也可以吸引學生的關注,讓他們主動地表達個人見解,由此確定多文本閱讀的主要方向。
在形成多文本閱讀的大情境后,我們也要讓學生在大情境中明確小任務,確定完成任務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從而將大情境與多文本閱讀活動相關聯,讓他們在情境的驅動下,主動地開啟閱讀文本的活動。基于這一目的,我們可以提出問題:“你知道哪些‘學習之道?你最贊同的‘學習之道是什么?在《勸學》《師說》中你能探尋到哪些‘學習之道?”等問題,引領學生于大情境中關聯現實生活、聯系課文。
二、組織活動,研讀多文本
在大情境的統攝下明確了大任務,為了落實大任務,我們組織了層進式的閱讀活動,引領學生研讀多文本的內容和主題,讓學生能夠達成“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學習效果。以第六單元的多篇文本為例,我們設計了五個課堂實踐活動。
第一,文本中的“學習之道”。在課堂教學的第一項活動中,我們將活動內容對焦于單元內的閱讀文本,要求學生圍繞著“學習之道”的主題,研讀《勸學》《師說》等多篇文本,從文本中提煉出關鍵詞和關鍵句,并對其加以闡釋和說明。如在《勸學》的研讀中,學生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作為概括“學習之道”的關鍵句,并用自己的語言對其進行概述,如“荀子在《勸學》中論述的‘學習之道,涵蓋了學習的意義、學習的態度和學習的目的等多項要素,旨在告誡學習者應秉持著水滴石穿的積極態度,方可成為受人敬重的君子”,又如《師說》一文中,可將“古之學者必有師”作為關鍵句,并從“從師的重要性”這一角度論述“學習之道”。以此類推,按照此種方法,學生可進一步分析《拿來主義》《反對黨八股》等文本,從而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提煉和整合課文中的“學習之道”。
第二,繪制表格,統整信息。在概述多文本中的“學習之道”后,為了讓學生明確每一篇文章所闡釋的“學習之道”,我們要求學生繪制表格,統整和歸納文本中的主要信息,全面分析課文所涵蓋的話題。如在梳理《勸學》的內容時,學生便可以在表格中填充“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必要性”“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目的”等,讓學生概括出文本中的主要話題,從而為學生展開多元討論提供話題資源,引導他們圍繞著相關話題展開辯證性思考。
第三,知人論世,立足背景。在第三個學習活動中,我們將活動的重點定位于“知人論世”這一方法,旨在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在何種背景下提出的“學習之道”,讓他們將作者的個人經歷、生活背景與其所提出的觀點融合起來,從而更為深入地理解他們的“學習之道”。以《勸學》和《師說》這兩篇古文為例,采用對比分析的方式,對文本的作者、言語風格等進行多元比較,溯源“學習之道”的演變進程,讓學生明確荀子和韓愈的“學習之道”的成因。從時代背景來看,《勸學》誕生于百家爭鳴時期,而《師說》則來源于唐代師道不存、恥學于師的大環境下。基于時代背景談“學習之道”,學生便可理解“古之學者必有師”中蘊含的駁斥和勸慰之意。從作者身份來看,創作這兩篇文本時,荀子為“稷下學宮祭酒”,韓愈為“國子監四門博”,前者位高,后者位卑,由此可以看出,荀子勸學的對象是天下學子,而韓愈駁斥的對象是士大夫群體,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再次品讀文本的內容,他們的閱讀深度自然會逐步加深。
第四,發表見解,理性探討。我們要求學生結合多文本的內容和思想,聯系自身的現實生活,從“學不可以已”“古之學者必有師”等多種“學習之道”入手,闡述自己的“學習之道”,圍繞著論點選取論據,客觀、全面地說明觀點,與微信公眾號上的同學、教師等展開辯證性的討論。此外,我們也激勵學生在留言區回復評論,如針對“我的成績很差,失去了學習信心”的留言,學生可借助文本中的原文“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等,給予同學正向鼓勵,由此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這也是踐行“學習之道”的一個有效途徑。
第五,精選留言,組織成文。針對學生在公眾號留言區的多條留言,我們選取了三名代表,讓他們圍繞著自己的觀點,以“我的學習之道”為題,撰寫議論文、記敘文等文章,結合自身的學習經歷,進一步闡釋和說明自己的觀點,從而推動多文本教學與寫作練習、口語交際等活動的深度融合。
綜上所述,基于拓展學生閱讀儲備量、提升其閱讀能力的需求,教師從創設情境和組織活動兩個角度入手,鉆研多文本閱讀教學的引導策略,讓學生于大情境中明確多文本閱讀的目標和具體實施路徑,并能在對比和分析的過程中,認識到不同文本之間的關聯。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深度閱讀能力的發展,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