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沄

“雞娃”,網絡上的解釋是被家長不斷“打雞血”的孩子。為了孩子能學習好、考出好成績,家長們不斷給孩子安排各種學習和活動,讓孩子時時刻刻不停地去拼搏、去奮斗。
“雞娃”,網絡上的解釋是被家長不斷“打雞血”的孩子。為了孩子能學習好、考出好成績,家長們不斷給孩子安排各種學習和活動,讓孩子時時刻刻不停地去拼搏、去奮斗。本來激勵娃娃發揮潛力的初衷是好意,但變本加厲的期望愣是把孩子們變成了如今的“雞娃”。這不僅是“諧音梗”,更反映了現實。你看中考高考前的家長和學子們,哪一個不像打了雞血似的撲騰。
這點我深有感觸。那年高考前夕,孩子一模成績出來后,她媽立刻勇氣爆棚,給孩子拉滿了各種課外培訓,休息日里一天上六門課,從早晨8點一直上到晚上10點都是常規操作,上到12點也沒什么稀奇。我雖理解,但也不解,開口問老婆為啥報那么多輔導班。“再磨磨,多磨磨,總能磨出東西來,多拿1分是1分。”我苦笑著,啥也沒說。孩子不一定是“雞娃”,此時的家長很積極卻是真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應對“考試”,拿高分。這場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相信很多家里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更有意思的是,查遍網絡,關于“考試”幾乎一邊倒的都是溢美之詞。有些家長篤信“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多學、多考問的嚴謹總不會錯。還有些家長則認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旅游途中各種盤問,山是什么山,水是什么水,草是什么草,若孩子答不出,家長或倨傲或鄙夷,目光全都灑在孩子臉上,更有甚者還振振有詞地說:“知識是引導人生光明與真實的燈燭,考試是檢驗才華的標尺。”得嘞,學了就得考,把樂趣也變成一種考試的手段。于是乎,焦慮的家長們自然都會認同“人生處處是考場”的理念,相信“讀書破萬卷”的好處,嚴格遵守“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信念,加倍督促孩子們學習、考試,再學習、再考試。“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不就體現了家長們的殷切期望嘛,望子女成龍做鳳。由此,又怎能不積極地考孩子,哪怕是烤糊了呢?
如果認為“雞娃”僅見于課業學習領域的考試中,那就孤陋寡聞了。“打雞血”幾乎已經遍及“雞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吃飯穿衣的格局到家里開什么車,再到去哪里旅游、見過什么名人,等等。本來很平常的人生際遇都可能被家長們安排成個人水平提升的大大小小的“考場”。家長們通過腦補把“人生處處是考場”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于是,孩子們個個戰戰兢兢,生怕逆了自家親爹的龍鱗,折了老媽的鳳羽。
話到此處,我們不妨再來審視“雞娃”概念中所蘊含的人生“考試”。這些考試或有形,或無形,但無論咋樣都是“雞娃”們的“壓力山大”。于是,有人把“雞娃”戲分為四大類。
第一,“家雞”,家長在家“雞娃”。這里的“雞”是動詞,取“激勵”的含義,也就是家長在家里經常給孩子“打雞血”和“灌雞湯”。雞血和雞湯的范疇包含生活的多方面。常規的家規家教本來是為人處世不容突破的底線,但在“家雞”的過程中被異化為某種“成功學”的法門訣竅。這時,家長會指點孩子,“你得這樣做”或“你為什么非要那么做”。這種“考試”是無形的,是一種對孩子心靈成長和發展的無形指揮棒。在家長眼皮子底下,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家長的大考、小考。孩子的“出格”言行就是長輩眼中的那根“刺”,于是端上來的與其說是“雞湯”,不如說是放了鎮靜劑的“迷魂湯”——你小子不老實,還反了你了。打壓的目的被美化為“為了日后的成人、成功”,甚至和考試的目的達成了默契。這種“家雞”的“打雞血”其實更像是單調說教中的“教訓”或“父母威言”,絕不是現代家庭中合理有效的人際溝通。如此這樣的日常“科考”,哪里還有創造力的誕生。
第二,“自雞”,自我激勵型。這是一種境界,既可以是家長經常自我激勵,也可以是孩子時常自我鼓勵。“自雞”是“家雞”后時代嬗變的產物,他們已經篤信了某些信條,于是制訂詳細的行動計劃,并為之奮斗。多數孩子達不到“自雞”的境界,只能被動依靠外界刺激給自己內心帶來陣陣漣漪。不用家長督促,孩子自己主動找題做。不得不說,家長看到這樣的“雞娃”,哪個不是喜上眉梢。還用得上家長和學校大考小考,人家孩子自己已經考了千百遍,百煉成鋼了。從“自雞”到“自覺”,很難說這是進步還是妥協。
第三,“素雞”,素質教育技能培養。本來五音不全,人家孩子學唱歌,咱也得學;沒有音樂細胞,別家孩子學鋼琴,看著咱家孩子的小胖手,一咬牙、一狠心,也買鋼琴學起來。最近一則視頻很有意思,一位媽媽花十幾萬送女兒學芭蕾舞,結果孩子學了一段時間后的展示表演讓媽媽直接崩潰。先天條件不足是肯定的,僵硬的胳膊腿,僵硬的姿勢,連半點基本功都看不出來。在大眾眼光的打量下,這場芭蕾舞的學習儼然成了鬧劇。其實,為什么不能讓孩子享受過程呢?為什么非要以考試結果論短長呢?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吹拉彈唱無一不曉,而檢驗這一結果的標準也是“考試”。“你鋼琴得給我考十級!”而多數結果是,孩子學了幾年鋼琴后,再過兩年連最基本的曲子都彈不出來了。素質教育已經演變成家長面子的比拼,而不是孩子自身素質的提升。
第四,“葷雞”,學科類培養。這種家長給孩子打雞血、灌雞湯的方向往往就是“好成績”,各種檢查作業,各種輔導,各種盤問考試,我家老婆就是這款。時不時會問問我家小崽,這道題怎么解,那個單詞啥意思,這首詩怎么背。這種考試還經常在飯桌上發生,突如其來,防不勝防。小崽如驚弓之鳥般東躲西藏,唐詩的美妙沒了,飯菜不香了。這樣的家長往往會擼胳膊、挽袖子主動親自下場和孩子一起拼命。拼什么?自然是學業考試的成績為王。從小學到中考高考,這種類型其實最多,屬于“大眾雞娃型”。
人生的確有很多次“趕考”,而且是必須“考”。但“考”更應該發生在一個人有效的學習和感悟之后。過來人都知道,我們總要經受各種磨礪、各種困難的洗禮,而考試恰好能幫助我們形成這種能力,可以說考試是一種賦能充電的過程。以此來看,考試并不是一個壞東西,但倘若把“考”變成“烤”,躺在炭火上的孩子們就未必能獲得真正的能量。睿智的家長要學會“考孩子”,考的是地方,考的是時機,要考出孩子的自信,考出孩子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