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勇
“你知道嗎?我每次聽到鳥叫就特別恐懼,你們就知道告訴我說這有什么可怕的,不要怕。如果我知道不用怕,那還會恐懼嗎?你們根本沒有在意過我的感受,你們只知道讓我不要麻煩你們?!遍拊V著。
冠頭嶺位于北海市西南端,距市區8 公里,嶺長3公里,像一條青龍橫臥在市區西南端。冠頭嶺是北海市唯一的山,它和大海緊緊連在一起,景色美得令人流連忘返。在冠頭嶺的腳下,暗藏著一個景色優美的特色民宿,這里有海上生活古風,有特色打卡景點,有漂亮的花朵,有特色的木房民宿,更有別具風情韻致的培訓教室。這不,一場整合性藝術療愈課程正徐徐上演。
張再紅老師是本場音樂藝術療愈課程的帶領老師。在課程的一個環節中,她讓大家戴上眼罩,用心和身體去感受播放的一首音樂,音樂名字是周杰倫的《愛在西元前》。隨著音樂聲響起,學員們各自戴著眼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開始跟著音樂的節奏自由地舞動。一首曲罷,老師在群體中挑選出了四位伙伴,其中一位是高中生女孩楠楠,還有三位是中年女性。老師讓三位中年女性再次戴上眼罩,站在一排,讓楠楠看著她們,同時,《愛在西元前》的音樂再次響起。
大家都帶著好奇,屏氣凝神注視著這里發生的一切。在音樂播放到一半時,我們看到其中站在左側的女性跟隨著音樂輕輕搖擺著身體并淺吟低唱,中間的女性沒有情感反應,像是一根木樁似的佇立原地不動,第三位站在右側的女性則埋下頭一直在傷心地流淚,并發出輕聲的哭泣。
張老師走到楠楠身邊,低語問:這三個人,你最想靠近誰?只見楠楠沒有絲毫猶豫,一個箭步緊緊地抱住第三位女性,痛哭起來。
正當大家困惑不解時,張老師解讀說:“音樂的旋律性可以同頻我們的情緒線,音樂的歌詞恰好可以投射出我們的認知觀念。音樂喚起了每個人內心的情感世界,不同的人帶著自己的認知對音樂進行自我加工。這里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伙伴,代表著案主的三種可能的心理狀態,分別是同頻的、反向的和沒有感覺的中立狀態,如果楠楠所表達的內心世界與其中一位同頻,她們有可能存在著情緒上的共振?!?/p>
果不其然,楠楠與其中一位女性抱頭痛哭。在哭聲里,她開始控訴媽媽對她的不理解,以及媽媽對她的麻木不仁,她感覺在這個世界上已生無可戀。
“你知道嗎?我每次聽到鳥叫就特別恐懼,你們就知道告訴我說這有什么可怕的,不要怕。如果我知道不用怕,那還會恐懼嗎?你們根本沒有在意過我的感受,你們只知道讓我不要麻煩你們。”楠楠哭訴著。
角色中的“媽媽”痛哭著回應道:“不是的,女兒,媽媽是愛你的,只是媽媽不知道如何來愛你。”當那位中年女性以媽媽的角色試圖解釋時,很快被楠楠打斷了。
“我給你們那么多機會,你們卻從來沒有真正地在意過我,現在沒有機會了。我對你們的愛早就有了屏障,我不再信任你們,我還是決定要走。”楠楠冷冷地表達,整個會場的空氣似乎要凝固了,現場媽媽撕心裂肺的呼喊更突顯出那種孤冷的寂寞。
當場上“母女”的情緒張力上升到一定程度時,張老師示意助教用帶有彈性的綁帶繩子把楠楠和代表她媽媽的三位女性連接束縛起來,女兒與媽媽們保持一定的距離。然后,邀請場上與楠楠年齡相仿的學員聚在她的周圍。這時,場上的媽媽們自發地借助綁帶用力把楠楠往自身的方向拉,而楠楠與同伴們則極力地停留在原地。這條帶子隱喻雙方“剪不斷,理還亂”的內在關系,整個場域把母女間內在張力演繹得淋漓盡致。
當身體與情緒表達充分后,場域中形成了兩大陣營:一邊是孩子陣營,三個與楠楠年齡相仿的女孩;一邊是家長,那些受到場域影響自動加入媽媽陣營的學員。接著大家自發地進入第二階段——語言表達的狀態。雙方各自代表著女兒與媽媽,進行了一場像是辯論卻又如此真實反映現實的場景演繹。
其中一個女孩說:“我曾經也非常痛苦,我的媽媽就是一個自私的媽媽,她眼中只有她的專業和她的學生,她整天說著大愛的話,卻把自己的女兒給弄丟了。我告訴她,您經常在客廳里處理學生個案,而我卻在房間獨自舔舐傷口。我恨你!我恨你對我如此忽視……”
另一個女孩說:“我在家是老大,爸媽一直忽略我,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看到過我,我一直非常討厭我的父母,直到我懷孕產子……”
“我不需要聽你們說什么大道理,我只知道你們眼中除了關心我學習,沒有真正關心過我的內心感受,我如此渴望你們的愛,渴望你們能真正看到我?!钡谌齻€女孩在表達心聲時如是說。
張老師這一操作簡直如神來之筆,幾個年齡相仿的女孩頃刻間仿佛成為了楠楠的自體,通過自體的表達與鏡映,楠楠的核心自體獲得了新的體驗。她開始更多地表達對父母的不滿,傷心委屈在那一刻得到了一種充分的宣泄。
在雙方情感的流動下,楠楠那顆冰凍的心開始一點點地融化……
當雙方情感到達同頻的節點時,張老師讓助教播放了音樂《LOVE OF POWER》,在音樂聲中,老師讓媽媽們一起合圍擁抱著楠楠。全場學員靜靜地用心陪伴并見證了奇跡的發生。音樂結束后,老師讓大家散開,中間的楠楠慢慢抬起頭,臉頰掛著淚痕,但臉變得紅潤起來。她說:“我一直以為我對父母早就筑起了屏障,我一直以為他們的改變是因為害怕有一個得抑郁癥的孩子而丟了面子,他們從來不曾真正愛過我。今天,我好像感覺自己恨他們的背后是愛他們,是需要他們的愛,是我把自己給困住了。”
全場掌聲響起……
一位學員在分享自己的感受時說:“今天我第一次這么認真地反思,作為母親的我到底應該怎樣對待孩子,也聽到了很多孩子內心的聲音。第一次為人母,覺得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但是孩子的解讀是那么的不同,原來孩子是如此愛著我們。女兒每次被我罵完后,都會問我還愛不愛她。或許,我當時的面目猙獰,讓她沒有了安全感,也傷害了她。以后我會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多聽聽孩子的聲音,學會認同、共情和陪伴?!?/p>
尼采說,不曾起舞的每一天都是對生命的辜負。這里筆者有個感想:為了生命的綻放,愿我們每個人能站上屬于自己生命的舞臺,盡情舞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