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華

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古詩文是其中璀璨的教育資源。由于古詩文語言表達凝練抽象且極具意境美,在現實教學中不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運用。因此,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學習古詩文難度較大,興趣不高,成績提升不明顯。
傳統文化教育不夠深入。我國對傳統文化教育十分重視,但是教育界對古詩文教學工作的深入挖掘和研究還不夠深入。一方面,古詩文在教學中的表現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難以吸引小學生進行多方面思考;另一方面,學生對古詩文缺乏充分了解,受自身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所限,影響課堂學習效果。在家庭中,很多家長比較重視孩子的英語、數學、識字等能力,忽視古詩文的熏陶;有的家長本身缺乏對古詩文的了解,無法和孩子探討古詩文的內涵,僅僅停留在讓孩子背誦的層面。
缺乏有效的銜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采取知識單元、綜合性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然而這些方式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因為接受能力較差而無法有效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影響到古詩文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同時,部分教學方法過于死板抽象,導致學生難以理解課文的含義,使學生沒有辦法充分掌握古文知識。據筆者開展的一項校內調查顯示,很多家長在孩子學齡前比較重視古詩文學習,孩子上學后隨著年級增長以及古詩文學習難度增加,很多家長想輔導有心無力,家中不再或很少提及古詩文內容和傳統文化。同時,很多家長的輔導還停留在讓孩子背誦、記憶、默寫古詩文階段,很少幫助孩子闡釋古詩文的意思,更少引入傳統文化背景和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地域,從而使孩子的古詩文素養停留在淺層次。
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們提高語文素養,而且能使學生獲得優秀的人文素養,明顯提升語文學習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講解與提問的方式,增加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情感體驗,在對古詩文中出現的各種情境進行深入分析后,可以讓學生通過語言、想象等方式了解古詩詞的意境美。還可以對古詩文給予更多賞析、更多解釋,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蘊藏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兒女永遠的精神財富,是國家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更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家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學習、生活和交往的主要環境,影響著孩子個性、人格的發展。在家庭教育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青少年高尚品格、全面提升核心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家長要善于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元素,使之與現代家庭教育相融合,促進孩子的成長成才。例如:古詩文學習涵蓋了古詩詞、格言警句、名句名篇等內容,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為實現傳統文化滲透提供了便利條件。平時,家長可以適時地給孩子們提供一些接觸機會,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在教育過程中,家長要以身作則,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要適當地引用古詩文進行教育引導,培養孩子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等良好品質。比如,傳統節日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圍繞著“情”字營造團圓氛圍。在這些重大傳統節日里,家庭成員可以舉行一些家庭交流活動,引入一些經典的古詩文,為孩子講解這些傳統節日的起源。
如古詩《元日》中“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可以說是春節題材詩詞中之翹楚;古詩《清明》中“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中所描述的清新的雨景、凄迷的心境,引起了讀者們的共鳴;《水調歌頭》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千古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達了作者蘇軾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此外,還有《游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所表達的對偉大母愛的感激之情,《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描寫的兄弟情,《贈汪倫》中描述的作者與汪倫之間的友情……這些經典古詩文都可以成為家長和孩子平時吟誦的佳作。
此外,學校應積極發揮家校聯動作用,鼓勵親子誦讀,定期展示親子誦讀成果,邀請家長進行經驗分享。低年級學生的家長還能走進課堂和孩子一起創編古詩文親子課本劇,通過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一個家庭帶動另一個家庭,進而輻射全校每一個家庭,實現了學生古詩文誦讀興趣的提高和閱讀習慣的培養。為讓學生體會到古詩文誦讀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學校為孩子和家長們搭建了廣闊的展示交流平臺,組織開展好詩推薦、詩歌創作、古詩文親子劇編演、手抄報評選等各具特色的展示和交流活動,吸引了學生和家長的參與。在組織學生開展古詩文親子劇排練時,我們邀請熱心家長參與其中,師生、親子一起分配角色,分析劇本,排練演出,實現對古詩文表達內容的全面認識,為提升語文素養打下基礎。
多媒體課件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再現古詩文的意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詩詞所表達的內容與思想,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古詩文的學習。例如:《送薛士昭》一詩中寫道:“老境天教重會合,異鄉心最惜分違。雁山親舊如相問,征雁歸時我亦歸。”這句話就是王十朋的自白。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想象王十朋的樣子:穿著樸素、為人謙恭、舉止大方、彬彬有禮……體現了王十朋淡泊名利、樂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學生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可以發現,王十朋為人謙虛禮讓、樂于助人,并且具有家國情懷。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提倡讓孩子提前預習,這時就需要家長給予幫助,支持孩子利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搜索相關內容。
要想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教師應在課堂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另外,創設情境還可以通過音樂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輕松有趣的音樂,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與愿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家庭教育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不應只是背背唐詩宋詞、看看四書五經,而是要多帶孩子參觀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遺址和名勝古跡,有能力的家長可以在參觀過程中給孩子講解,真正做到高質量陪伴。若條件不允許,建議用電子導游講解器來輔助,讓孩子在參觀時能多感官參與,對歷史遺產產生更多的感悟。同時,鼓勵并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社區等組織的與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增強切身感受,加深孩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讓傳統文化不斷浸潤孩子的心靈,促進孩子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