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銀川路小學 豐 曉
我國教育事業不斷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革新教學模式至關重要。為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對本學科教學進行全面思考,注重生活情境的融入,以生活情境為媒介,合理連接教學與生活,高效展開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能夠給學生提供獨特的探究知識的渠道,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幫助其形成良好創新精神和數學核心素養,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高效提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現階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將生活情境融入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合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為學生搭建優質學習平臺,促使其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產生聯想,不斷提高教學有效性。
學生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是教學中的一大困境,主要與學生的自制力有關。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自制力往往比較差。
首先,小學生年齡較小,其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在此情況下,學生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其神經系統會更加興奮,從而導致其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甚至出現過激行為。這種問題在低年級學生中較為常見,他們更加活潑好動,自控能力較差。
其次,學生未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因素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發展,但目前一些家長對家庭教育不夠重視,有些家長對孩子溺愛,完全以孩子為中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無法有效規范自身行為,做事完全憑借自身喜好,毫無規則、章法;還有的家長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出差或加班,常常忽略對學生的家庭教育,導致其因缺失家庭教育而自控能力較差。
以上問題體現于課堂中部分學生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自律意識和自控能力,在上課時出現無法集中注意力、不認真聽講的現象,甚至有的學生還會因為無法控制自身行為出現隨意說話、串桌的現象。這種不遵守課堂紀律的現象影響了課堂秩序,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其他學生的學習質量也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數學學習興趣影響了教育質量。就目前教學現狀分析,部分學生沒有對數學產生強烈的探知興趣。
首先,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階段,對許多客觀事物認識不全面,也尚未形成完善的邏輯思維體系,所以在思考問題方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較強,需要學生能夠根據表象認識總結出客觀規律,并完成深入分析和研究,從而掌握數學知識背后的發展規律。但由于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差,接受和理解數學知識較為困難,所以其往往無法對知識形成良好的理解和記憶,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對數學的探知欲望,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其次,學生學習負擔較重。小學生正處于發展黃金期,但由于小學教育相較于學前教育而言有所不同,更加注重知識傳授且有一定的規則制度,學生尚未掌握良好的數學學習技能和素養,因此需要教師適當調節教學形式,為學生精簡作業量,以實踐型作業代替書寫型作業,幫助學生實現“減負增效”。但目前許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為學生布置了大量的數學作業,導致學生需要較長時間完成作業,體會不到數學學習的快樂,長時間下去,會產生厭煩情緒,喪失數學學習樂趣。而且在這種教學形式下,有的學生為了完成數學作業,會發生抄襲的問題,或態度敷衍、機械性做作業,導致對知識一知半解,越學越糟。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還存在教學內容匱乏的問題。因為部分教師在講課時過于依賴教材,以教材為標桿來向學生傳輸知識。雖然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載體,具有準確、精簡的特點,不管是哪一階段的學習,都離不開這一教學工具的支撐,但由于數學知識體系龐雜,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眾多,因此想要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綜合能力,只依靠教材內容還不夠。此外,由于教材的精簡性,其中以理論知識居多,學生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思考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系,而這對于部分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學生學習起來會比較吃力。所以教師需要適當為學生拓展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主要參考,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各種數學知識、數學現象,并將其合理融入課堂教學。目前許多教師并沒有做到這一點,教學內容依然以教材為主,難以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無法接觸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教學方法陳舊也影響了教學質量,這主要受教師層面的影響。教師未對傳統講授式教學法進行優化和改善,對各種新興教學方式的使用不夠重視,也未能緊跟教育事業的發展腳步,不注重提升自身執教水平,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下,課堂活動完全由教師主導,教學主體發生顛倒,未關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繼續采用“一言堂”教學模式,致使部分學生難以充分融入課堂學習。
新課標強調:“數學課程教學應基于現實條件,從學生所獲得的實踐經驗出發,讓學生能夠借助自身生活經歷,在教學中感同身受,從而強化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以達到良好實踐運用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生活情境融于課堂教學有以下幾點教學意義:
生活情境在教育教學領域指教師以現實生活為背景,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各種生活化素材、工具或以生活實例為框架,創建相應的教學情境,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其具有真實性、趣味性、生活性的特點。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借助生活情境展開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習難度較大,學生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對于部分理性思維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數學邏輯思維較差,經過長時間的學習,面對難度逐漸增加的理論知識,往往容易產生消極、抵觸的情緒。而生活情境能夠帶給學生新鮮感,緩解學習疲勞,使其在面對各種熟悉的事物時能夠從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中脫離出來,感受書本之外數學知識的新奇、有趣,從而不斷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使其能夠樹立良好學習自信心,從而更加熱愛數學學習。
小學生的思維結構尚處于發展階段,思維方式較為簡單,思考層面比較淺顯,突出表現為對具象化事物往往能夠產生深入理解,而對于各種抽象化事物則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對于數學這門以抽象知識為主的學科來說,學生的形象思維方式顯然不能幫助其完成對數學知識的良好掌握。所以,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時,可以借助生活情境,以符合小學生思維水平的方式,將數學知識以更加具體、直觀的方式展現給學生,降低其理解難度。學生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夠產生有效的聯想,將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與書本中的理論知識進行有效銜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象化內容,從而在面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能夠更加形象、具體、簡單地進行理解,并能夠合理運用所學知識,高效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時間較短,尚未形成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教師創設生活情境,能夠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合理搜集、整合,將其與教材內容相聯系并傳授給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內容被有效拓展,在學習完教材知識后也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有所了解,能夠有更多時間、精力、樂趣去學習、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并將其納入已有的學習經驗中,從而完成對教材內容的補充,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不斷豐富自身認知,提高對數學知識的獲取量,并實現對知識的良好內化和吸收。生活情境既突出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也使數學知識有了實際的生活實踐意義,讓數學活起來。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生活情境,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首先,在思維能力方面。借助生活情境,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中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而不同的數學問題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情境,學生處于不同情境下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更加靈活,思維轉換更加頻繁,能夠有效達到提升思維能力的目的,使其能夠從辯證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
其次,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融入生活情境,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敏感度會有所提高,當其在生活中面對相同的情境時,能夠有效聯想到課堂上關于知識的講解過程及理論規律,從而不斷開發自身自主學習能力,并能夠在生活中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不斷拓寬學習途徑,達到理想學習效果。
最后,在實踐觀察方面。融入生活情境,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踐意義,并積極在生活中觀察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從而培養探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數學知識得以全面鞏固。
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關鍵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學生數學興趣,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與思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的視頻播放功能,為學生展示相應的問題情境,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引導其合理結合已有生活經驗,萌生強烈的學習意愿和探究欲望,提高其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熱情。
例如,在“確定起跑線”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800m 運動會比賽視頻,由于800 米需要分道跑,所以對于起跑線的確定更能夠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在學生觀看完視頻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800m跑道上的起跑線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運動員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既然運動員不在同一起跑線,這樣的比賽還具有公平性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指導學生根據跑道的特點及相關數據,對各跑道起跑線之間相差的距離進行精準計算,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一知識點,增強其計算能力,使其獲得良好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為打破教材的局限,教師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為學生拓展知識內容,以此拓寬視野,完善其數學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準確找出這些數學現象中所具有的重要教育價值,將其與教材內容進行合理融合作為課堂教學環節的補充輔助開展教學,或者教師也可以將教材內容與各種生活細節、生活常識相融合,開闊學生數學思維和眼界。
例如,在“運算定律”“簡易方程”等此類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數學應用問題引入其中,如“已知:蘋果4 元/kg,純牛奶7 元/瓶,筆記本5 元/本,鋼筆8元/支。小明一共有100元,買了2千克蘋果,2個筆記本,1支鋼筆,4瓶牛奶。問:小明還剩下多少元?”為學生舉例超市購物的例子,引導其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運用理論知識,對這類似問題進行合理解決。

生活情境可以不斷拓寬教學途徑,突破教室的空間限制,將目光放在校內或校外,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校園中的數學現象,讓學生通過切身體會,提升自身對數學知識的認知,不斷增強自身數學感知力,提高自身數學學習效果。比如,在“圓”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中觀察圓形的物體,通過實踐觀察,引導學生總結“圓”的規律,并闡述“圓”的特性,深入把握有關“圓”的知識點。
其次,教師可以聯合家校共育,尋求家長的幫助,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尤其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更加需要家長的幫助與關懷。比如,在“認識鐘表”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觀察鐘表的走向,教會其正確認知鐘表,并了解“時針”“分針”“秒針”的作用,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關系,還可以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做好鋪墊。
對于數學學科教學來說,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生活情境教學可以助力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探究,從而不斷提升其實踐能力,活躍其數學思維,使其能夠舉一反三養成良好的探究精神,獲得全面發展。而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通常是在作業設計環節中實現的,所以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可以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學生做作業的效率,幫助其“減負增效”。
例如,在“測量”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入各種生活素材,如牙刷、鉛筆、桌子、鞋子、硬幣等,引導學生對這些物體的長度或直徑進行測量,并教會其正確認識尺子的刻度,使其能夠準確讀數。或在“統計”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各小組成員對家庭用電、用水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制作統計圖,以此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統計學的知識,使其能夠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全面分析現階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意識到在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的重要意義,合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助力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