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少年兒童活動中心 翟亞楠
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我國的教育教學理念在發展變革中不斷完善與推進。“五育融合”將教育教學目標著眼于培養時代新人,致力于培養有利于社會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德育作為五育之首,在“五育融合”的落實與推動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及關鍵影響,是推動基礎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強有力保障。基于此,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確保“五育融合”的有效落實,在教學設計中重視德育因素,在保障學生整體性全面發展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整體素質,讓教育教學真正跟上時代的步伐,朝著科學與創新的方向邁進。
優秀的教育教學理念與策略應當緊跟時代的腳步,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確保每一個學生在成人的基礎上成才,在提高學生社會競爭力的同時,將“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真正落實在教學實踐中。因此,“五育融合”的出現與運用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滿足當前社會對全面發展型人才的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成長中保障身心的健康發展。“五育融合”也給學生在未來的成長中創設了多元發展的選擇與契機,既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能為學生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五育融合”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教育理念與模式進行合理修復的實踐與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傳統教育理念下“功利主義盛行”的現狀。受到唯分論思想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活動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短視化與工具化特征,致使“五育分裂”的情況發生,無法最大化發揮教書育人的優勢。而“五育融合”在教學活動中的落實與推進,在一定程度上糾正傳統教學中所出現的生態危機,能引導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均衡發展,將“為了考試而學習”的狀態轉變為“為了學習而學習”,為學生構建一個全面的、真正的、整體性的學習過程。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重智育的情況屢見不鮮,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成長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倍感迷茫,面對壓力與打擊時難以自我調節,不均衡的發展也讓學生在成長之路上“狀況頻出”。而“五育融合”理念的出現與運用能夠改善這一現狀,其糾正傳統教育中所出現的生態問題,推動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保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想象力與好奇心,重視學生人格健全的培養,在保障學生均衡發展的同時,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五育融合”是一種具體且科學的育人實踐路徑,在當前的教育中備受重視,受到不少教育教學工作者的推崇,然而這就導致新問題的出現——不少教育者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為了融合而融合”的問題,導致“五育融合”的實踐過程機械生硬,既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無法取得理想的教育目標,致使“五育融合”流于表面形式,難以得到切實性的發展。基于此,教育者在“五育融合”的實踐中應遵循切適恰當原則,遵循“五育融合”的根本目的,比起融合程度的高低需更加關注整體育人的目標與成果,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成果進行有機融合與有效融合。切適恰當原則要求教師不能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對“五育”進行簡單的整合拼湊,將其視為一種簡單的工作任務與教育手段,而應深度挖掘、充分遵循學生成長的基本規律,讓教學設計彰顯科學性與人文性,確保“五育融合”能夠真正提高教育的質量與成果,讓“五育”之中的各“育”互相促進、彼此彌補、共同前進,從教育目標與成果的角度做到切適性的融合。
在“五育融合”的設計與實踐之中,教育者應當充分考慮并尊重“五育”的特點與差異,以“五育并舉”作為基礎,遵循求同存異原則,最終實現“和而不同的教學成果”。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中,每一“育”都有所側重、各有特點,價值與任務是實施“五育”的必要基礎。德育注重學生品德培養,智育強調學生思維開發,體育要求學生強身健體,美育提高學生的審美價值,勞育則教會學生基本的生活技能與方法。“五育”各有側重點,集合起來能助力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基于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若忽視了五育的多元性與整體性,只是機械簡單地將五育“混為一談”,則有可能因教學目標不清晰而缺乏適當的著力點,無法體現“五育”中每一方面的獨特內涵,難以培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基于此,教師在“五育融合”中既要有針對性又要兼顧全局,以育人任務為主要基點,在求同存異原則的基礎上讓每一方面的獨特性都得到發展,讓育人任務真正落實在實踐活動中。
在“五育融合”的過程中,部分教育教學者對其理解得不夠透徹,致使“五育融合”成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簡單加法”,導致教學成果不理想、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設計混亂等問題的產生。“五育”得以劃分的原因是以育人功能為基準,因此“五育融合”不能只是做加法,更不是以“某一育”為基點一味地疊加其他“各育”的策略,而是真正整合與通融,讓教學設計推動五育之間的滲透融合。融合共生原則要求教師以平等的角度看待“五育”,既要做到全面融合,又要做到各具特色,讓教學設計達到平衡,也讓五育在這個平衡中共同發展,不斷優化。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貫徹落實與充分體現。“五育融合”作為一種具有科學性與創新性的教育路徑,也應時刻遵循“以人為本”原則,避免出現教育者“一意孤行”,不考慮學生具體學習情況的現象。以人為本原則要求教育者在“五育融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能力,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既要做到五育融合的項目不至于難度過高或過低,又要保障五育融合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意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五育融合真正發生,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推動學生的均衡發展,使其成長為德才兼備的現代人才,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職責,也是“五育融合”落實的關鍵性目標。為保障“五育融合”的有效性,教育教學工作者應在實踐前確定教育目標,以此保障學生發展的全面性,引導課程設計朝規劃性與和諧性的方向穩步發展。在確定教育目標時,教育教學工作者既應注重“五育融合”的落實,也應秉持“立德樹人”思想理念,讓教育活動的設計能夠真正推動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將德育因素融入其中,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實現學校獨特的課程建設,讓教育教學活動推動學生身心發展,幫助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情感以及人生態度。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五育”的融合并非簡單地排列各育,而是在教學設計中實現科學的滲透,為教育成果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整體性發展。基于此,學校在開展“五育融合”教育教學中,應摒棄“為了融合”而融合的情況,根據學生當前的學習能力、學習特點以及學校的教育資源、育人理念,創設具有創新性與特色性的課程,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讓五育在教學活動中都能夠得到有效聚集與合理滲透。
例如,學校可以將“講好黨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作為特色課程的主題,利用當地資源——少年兒童黨史教育主題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入黨史學習教育的主陣地,將紅色基因根植于心。這項特色活動以德育培養為導向,以“學習黨史故事”為主要內容,但教師也應在課程開發時滲透其他方面的教育因素。比如,在參觀展館時,教師可以適當就黨史內容進行提問,開設搶答環節,體現智育因素;帶領學生通過多媒體設備模擬戰火紛飛的年代;組織室內互動小游戲“傳送雞毛信”,讓學生在鍛煉的同時感受共產黨人的英勇無畏,讓課程設計融入體育因素;在參觀完展館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繪制一張手抄報,推動美育培養;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走出校園來到展館開展義工活動,在勞動的過程中耳濡目染,推動勞育因素的融合落實。
“五育融合”離不開良好的制度保障,因此教育教學工作者應建立科學的融合機制,讓“五育融合”在教學實踐中具有系統化的優勢保障。一是校方應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貫徹落實“五育融合”思想,讓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五育因素,帶動學科教師、教研體系及組織體系一并進行發展與變化,促進協同發展;二是校方應建立五育融合的保障機制,整合校內外資源突破“五育融合”中的思想壁壘與教育壁壘,建設協同平臺,確保多元主體協同下聯動機制的強化,為“五育融合”搭建科學平臺。
例如,傳統的備課以及研討活動往往以學科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分析與討論,而在“五育融合”機制的推動下,一門學科、一課內容的研討活動可以鼓勵其他教師的參與。在學科教學活動中,可以鼓勵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旁聽,以多元的探索與思考,探究教學內容中的五育因素,讓“五育融合”真正落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具體落實“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時,教學評價體系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多以任課教師為主導,學習成績為單一化的評價標準。在“五育融合”落實的早期階段,雖然評價體系有所優化,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呈現單獨評價五育成效的狀態。基于此,教育者應對評價體系進行創新與優化,以適應當前的“五育融合”的教育現狀。在優化評價體系時,學校應強化整體評價,推動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其他學科教師參與評價過程。同時,教師作為評價者也應當將目光放遠、格局打開,不要只盯著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不斷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日常表現,注重階段性評價,讓綜合性評價反作用于教學,為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指明方向。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根據知識要點編寫并演繹話劇,以項目化學習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而教師在評價時,應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多方能力以及學習成果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五育融合”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教學活動的主流趨勢。這一教育理念的落實與推進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教育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題,有利于順應當前的人才需求、改善功利主義教育理念、推動學生均衡發展。基于此,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應在五育融合的設計過程中充分遵循切適恰當原則、求同存異原則、融合共生原則以及以人為本原則,積極探究科學路徑,通過確定教育目標、創設特色課程、制定融合機制以及優化評價體系的方式,讓教育教學真正順應新時代的發展,培育有利于社會進步且具有社會競爭力的全面發展型人才。